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人工林造林密度原则及控制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工林造林密度原则及控制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人工林造林密度又称初始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的栽植数或播种点数,通常以株或穴为计算单位,它是形成一定林分结构的数量基础。本文就人工林造林密度原则控制技术进行分析。

【关键词】人工林;造林密度原则;控制技术

1.确定林分密度的原则

最适的林分密度不是一个常数,而是一个随经营目的、培育树种、林地条件、培育技术和培育时期等因素变化而变化的数量范围;造林密度(即初始密度)是形成林分各个时期密度的基础,其大小不但影响林分形成的速度和状态,而且后期林分密度的延续关系影响林分的生长、发育和稳定性,从而对林分的产量、质量和生态效益产生明显的作用。此外,造林密度的大小还与种苗需用量、造林用工量及造林密度密切相关。因此,确定造林密度是造林技术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确定造林密度的总原则是:一定树种在一定的林地条件和栽培条件下,根据经营目的,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造林密度,即为应采用的合理的造林密度。

1.1经营目的与造林密度,经营目的首先反映在林种上

林种不同,在培育过程中所需的群体结构不同,林分密度也不同、因此造林密度也应有所不同,如选用材林,一般培育大径材(锯材、枕木、胶合板等)的造林密度宜小一些,以使林木个体有较大的营养空间;培育中小径材,可适当密一些,以追求更大的材积生长量,培育防护林则应根据林种类型的不同要求确定林分密度,水土保持林密度应大一些;防风林密度稀一些,有较低的林下高度,利于背风。农田防护林要密度和所需透光系数相适应。改造经济林的密度,要有利于主要利用部位或其他的产生,因此密度要小一些,使林冠得到充足的光照。营造和利用生物量为目的的薪炭林和超短轮伐纸浆林,―般采用密植,争取早期充分利用空间。

1.2树种特性与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的大小与树种的喜光性、速生性、树冠特征、干形和分枝特点等一系列生物学特性有很大关系,阳性树种、速生树种宜稀一些,如杨树、落叶松等;阴性树种、慢生树种宜密―些,如云杉、侧柏等;干形通直而自然整枝良好的宜稀,如杉木、棕树等;树形易弯曲而且自然整枝不良的宜密,如马尾松、部分栋类树种:树冠宽阔而且根系庞大的宜稀,如毛白杨、团花等;树冠狭窄而且根系紧凑的宜密。

1.3立地条件与造林密度

立地条件好(气候条件适宜、土层深厚、土壤湿润、肥沃的造林地),有利于林木的生长,其造林密度小一些;气候条件恶劣、土壤干旱、贫瘠的造林地,不利于林木土长发育,造林密度应大一些,增强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力,提高幼树的保存株数:但在干旱贫瘠的土壤中,有限的水分和养分只能满足一定量的树木生长的要求,密度可以小一些。

1.4经营条件与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适当与否还与经营条件有关。交通方便,离居民点比较近,且小径材有销路的造林地,造林密度可大一些以间伐利用;偏远的山区,离居民点比较远,技术力量薄弱,小径材不进行间伐利用,密度应小一些。

1.5栽培技术与造林密度

栽培技术越细致、集约,林木生长越快,就越没有必要通过密植来获得高产。比如,整地越细致,供水供肥越充足,获木规格越大,质量越高,抚育管理越加强,就越要求相对的稀植。

2.确定造林密度的方法

根据上述原则,在确定选林密度时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2.1经验方法

分析过去不同造林密度的人工林的效益,确定新的条件下的造林密度。采用这种方法时,决策者应当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及生产经验,否则会产生主观随意性的弊病。

2.2试验方法

通过不同密度的造林试验结果,确定合适的造林密度。这种方法虽然最为可靠,但所需时间长(一般应至少达到半个轮伐期以上,最好是―个完整的轮伐期),成本高,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利财力。因此,一般只能针对几个造林树种,在其典型的生长条件下进行密度试验.从这些试验中得小密度效应规律及其主要参数,以便指导生产。

2.3调查方法

调查观有林分密度、各项生长指标的关系,如胸径、树高、材积量、树冠以及经济成本的关系,然后来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得出类似密度试验林可提供的密度效应规律和有关参数,以确定合理的造林密度。

2.4查图表的方法

对于某些主要造林树种(如落叶松、杉木、油松等),已进行了大量的密度规律的研究,并制定了各种地区性的密度管理图,可通过查阅相应的图表来确定造林密度。但现在的大多数密度管理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上,都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3.造林密度控制技术

在人工林的整个经营业程中,林分密度对人工林影响很大,密度不仅影响生长产量,而且影响材质材性,因此根据培育目标和经济效益对林分密度进行合理调试,成为人工林培育的一项关键技术;关于密度控制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密度效果理论的研究,这―领域已有70年的历史,取得了显著进展,基本弄消了密度与林分生长的关系规律,提出了密度效果的倒数式和幂乘式以及3/2乘式等,构成密度法则,并在此理论研究基础上,林分密度管理方法。为林分经营密度控制提供了依据。我国在密度效果理论研究方面比较粗糙。缺乏长远固定样地观测数据,对主要造林树种林分密废的作用规律了解甚微,使得密度管理间的编制和林分生长模式的构速基本上采用样地资料,其精度比较低,限制了在生产上的应用。二是人工林技术和效应的研究,这一领域的研究,国外研究比较系统,特相对而言,国外人工林密度控制技术已比较成熟,而我国人工林密度控制技术由于研究不够,与林业发达国家有一定距离。总的现状是我国人工林密度过大,导致了人工林木材中以小径材居多。虽然国外的控制技术可供借鉴,但由于我国的许多树种生物学特性不同与国外树种,合理的密度控制技术需要通过长期的密度和间伐试验才能获得,因此,今后的人工林缪的控制技术的研究将是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李梦,穆树山,匡莹,陈洪莉.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最优密度及其控制技术的研究[J].林业勘查设计,1995(04).

[2]黄家荣.一个新的林分经营密度最优控制模型[J].林业科技,2000(06).

[3]玉宝,王百田,乌吉斯古楞.干旱半干旱区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研究现状及趋势[J].林业科学研究,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