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送儿子上港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送儿子上港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又一年高考临近,高考前后的选择,可以说也是许多做父母的、以及父母的父母最为艰难的选择了。这位成功的老知青家长作为“过来人”的一点心得,也许会给一些家庭带来启发。――编者

儿子上了香港大学,许多新老朋友都来问我,是怎么把他送到港大去的?回答得多了,重复也多了,索性在这里归纳成文,告诉更多的朋友。

上普通小学有什么关系吗

儿子是一个普通孩子,上了一所最普通的小学,无非是离家近,从家门到校门小跑而去5分钟足够了。当时我在上海工作,忙碌的妻子一个人带孩子,无力往远处送了。就近上学,使孩子多了一些玩耍的时间,周日也不上什么补习班。他从小喜欢国际象棋,周日就到附近的少年活动中心下半天棋。倒是在10岁那年,他参加全市等级大赛,一番鏖战,包括战胜两位成人选手,获得了二级运动员证书。

不过论及其他,小学期间的儿子乏善可陈,唯一能够一提的就是在5年级时,他在长跑上表现出一些苗头。可那时我们都忙于工作,对他的长跑顾不上延请行家把把脉,最后不成大器,只好徒生“悲仲永”之新叹了。

我问过他,愿不愿意上个奥数班?他一摇头,这事就算了。倒是他自己看了同班同学上奥数班有点按捺不住,在4年级时自己找了本数学书做了两个月的题,约上一个同学去考奥数班,结果还真考上了。没想到才上了两个多月,市里搞“减负”,奥数班停办,他也就打道回府,继续下棋。以我看来,小学6年,他还算轻松,成绩在班里还算不错,但要说在年级拔尖,那是不可能的。

谢天谢地,儿子进入中学以后,个头猛长,学习成绩也蹿了起来,尤其是数学,不知道和他下国际象棋会推演有没有关系,反正第一学期结束,居然拿下了全班“数学状元”奖状。他以数学领先,物理跟上,后来化学、生物也上来了,总成绩在年级里慢慢抬升,大致每年前进30名,进入高二,年级成绩已经到了前10名左右。

总体来说,儿子上高中时渐渐懂事了,学习上不用操心。家长的作用主要是以身作则,爱读书、爱体育锻炼,热爱生活。父母品行端正,一定是对孩子最好的启示。遗憾的是,进入中学后,儿子的国际象棋训练没有坚持下来,一开始还能在假期训练,到后来、特别是高中阶段就不行了。我高兴的是儿子的田径天赋还是被发掘出来了,获得过全区初中学生1500米第9名,排名在前的都是有体校训练基础的孩子。他对田径的爱好一直保持到今天,而且不戴眼镜地走进了大学。

阴差阳错报了港大

高考终于临近。儿子将第一志愿确定为清华建筑系。那是一个少年的梦,而且他已经顺利获得清华大学20分加分。

4月下旬的一个周末,儿子跟着妈妈和姥爷到清华大学做考前咨询。那天去的人太多了,咨询位前一时间难以靠近。这时,他们发现不远处香港大学的招生点。在此之前,儿子对港大几乎一无所知,但姥爷曾在香港工作,知道港大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名校,就建议不妨报一个名试试,万一考清华失手,港大还可能在后面接一把。

接下来,清华的老师对儿子说,报清华吧,不要有任何犹豫。

再接下来是高考,儿子考出了700多分的高分。结果,7月10日那天,儿子同时被清华大学建筑系和港大建筑系录取了,其大提供全部学费的奖学金。只能选择其一,必须在3天里作出决断。

这可费了思量。我曾对儿子说,家中久藏一瓶茅台,如果你考取清华,我就把这瓶酒拿出来喝了。可是这下子顾不上喝茅台了。

我是77级大学生,我何尝不知道清华的分量,我曾在工作中和清华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走遍清华园的每一个角落。我这辈子还没有舍弃过像清华的录取通知书这样宝贵的东西。

但此时最需要理智。第一步是要了解港大,于是所有社会关系都被调动了。短短3天,大约征询了200人次的意见。其中相当部分是大学教师或建筑学界知名人士。大部分人建议,去港大读书。

其中最打动我的是两条。其一是既然有奖学金支持,儿子应该进入全新的学习环境。毕竟他在国内教育环境里已经读了12年书,在特别需要创新思维的大学时代,应该换一种新环境去激发他的创新精神。而这种精神,是他原有教育环境中比较缺乏的。其二,去港大读书,其中第一学年是在清华大学相同专业“委培”,这样就有机会在清华大学度过最美好的大学一年级时光,亲身领略什么是清华,这是人生宝贵的经历。

最后的主意由儿子自己定,他决定上港大。他说:“虽然这是有风险的。”

清华,永远的清华

经历了高考,特别是经历了清华和港大之间的艰难选择,儿子似乎一下子长大了。他知道,选择得正确与否,要待日后的实践来检验。然而,在清华代培一年,毕竟是很大的补偿。去清华报到的前夜,儿子很晚才睡,他说:“清华,我来了!”

儿子希望自己完全融入清华,他向同班同学自我介绍时就是这样说的。而同学们也接受了他,选他当班级的体育委员;清华也这样看待他,向他颁发了入学成绩优异奖学金。这笔奖学金不算高,却使我们格外感动。

进入清华的第一道程序是军训,把儿子练成了“黑泥鳅”。接下来刚刚进入正规学习,学校就要组织马拉松比赛。这又是一个考验。他把这个消息告诉我,我说,身为体育委员,你必须参加,否则就辞职吧。不过,因为是第一次,你可以选择报半程跑21公里。儿子马上应承下来,投身组织。

他面对的远远不止马拉松,还要参加足、篮、排和羽毛球等一系列球类和田径类比赛,拿回家一金一银两块田径牌牌。能在清华大学拿下这些奖牌不是件轻松的事情。然而最使我高兴的是,儿子在清华结识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同学,这才是清华最吸引当代青年的地方。在他们班里,前后左右尽是“状元”级同学,来自四面八方,和这样的同学互为切磋砥砺,实在是人生一大幸事。儿子进入清华后很少回家,打心底里珍惜在“紫荆公寓”的每一个晨昏。我们作为父母的也体谅孩子,不回家就不回家吧。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清华也不是一天建成的,只要你尽情地吸吮水木清华的朝晖夕阴,这就足够了。

走向港大,走向未知的世界

在清华的一年转眼就过去了,儿子直到赴港前的最后一个深夜还跑回清华看了又看。第二天,他就和同学坐上火车走了,我和他妈妈没有陪他去香港,因为他大了,应该独立地处理上学的事了。

他去了香港有没有问题呢?有啊!他从小在北方长大,对香港饮食不习惯,那里饭菜品种比清华少多了;语言是道关,粤语要从头学起;仿佛有道玻璃天花板,和香港同学的交往似难融入;学习不轻松,作业量不比清华少。身边也没有了父母的时时关心――这倒是他希望的。至于生活费用,至少是内地的4~5倍。

和在内地上学,长处又在哪里呢?从儿子的表达来看,可能有这些:独立性更强了,所有事务都要自己解决;班级划小了,出现了“指导教师”的概念,他一个人大约负责10来个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距离近了,他们的敬业精神是相当不错的;英语听力明显增强了,因为所有讲课都用英语,否则会有学生完全听不懂。完成作业也用英语,但是会话英语还是薄弱一些。课程设置上,对实用性更加强调一些。

毕竟是年轻人,毕竟经过了清华的一年学习,内地生很快就能适应港大的生活,他们在内地学习打下的扎实基础是不容置疑的,但也由此带来创新思维不足的问题。儿子在港大读书不过半年,他的设计小品参加了香港建筑双年展。

内地生到香港上学,还是从本世纪起逐渐兴起、渐成规模的。儿子算是其中一个“吃螃蟹者”。这条路选择得恰当与否,恐怕现在还不好打分,尽管我们希望事情向理想状况发展,但它毕竟太新太新,实践在后面默默地等待出场检验呢。

但是不管怎么说,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内地孩子前往香港和澳门这两个特别行政区读书,但愿他们能谱写出一曲动人的求学乐章。

(责编:辛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