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传媒企业上市趋势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传媒企业上市趋势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报业上市可借力资本市场,实现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发展,迅速提高核心竞争力,真正做大做强。上市将成为国内报业转型的重要“推手”。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国内仅实现上市的涉报企业就有9家,分别为博瑞传播、赛迪传媒、北青传媒、华闻传媒、新华传媒、粤传媒、新华悦动、中南传媒和浙报传媒;另外,还有多家报业集团正积极筹备上市。此前上市的传媒企业更倾向于将经营业务与采编业务分拆上市,即将经营业务注入集团旗下子公司,再运作此公司IPO。然而,此类模式将报业的价值链人为割裂、资产完整性存在瑕疵、后期发展受到制约,特别是在如今传媒业IPO热潮下,等主管部门以及证监会自然要“优中选优”,传媒上市审核正在趋严。笔者发现,资产上市整体性较强的方案将更受青睐。

分拆上市流程分析

1.采编经营两分离

综合目前上市的传媒企业情况看,多数企业都是运作旗下子公司IPO,即分拆资产上市。

分析案例可以看到,如今,深、沪、港三地上市传媒企业都是将优质的经营资产剥离出来加以整合,再运作上市。 如成都商报社于1997年7月成立博瑞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实施采编经营“两分开”,1999年通过资产重组入主四川电器,成功借壳上市。后有北京青年报社在2001年剥离经营性业务,组建股份公司,开始上市前辅导。2004年6月,中央和北京市批准北青传媒可以申请上市的时候,公司恰好有三年连续经营业绩,而且资产清晰,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实现了香港H股上市。此外,赛迪传媒、华闻传媒、新华传媒、粤传媒等几家报业上市公司,都是“广告公司+印刷厂”的模式,即将广告、发行、印刷等经营业务与采编业务剥离后单独上市。

2.分拆上市存在问题

这种模式将报业核心的编辑业务与经营业务分开,使新闻出版产业的链条被人为割裂,因而一些传媒股上市后都因为成长性不足而表现乏力,給上市传媒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的不稳定因素。

因为上市公司要使股东利益最大化,但报业企业的特殊社会责任不同于一般上市企业,必须追求社会效益与股东效益的双向平衡。而在报业上市采编经营“两分开”的情况下,报社采编者追求受众满意度,看重长期利益,而上市公司经营者则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采编部门是事业编制,而经营部门则是市场化运作;采编业务不上市,经营性业务上市。这二者最终目标的不一致容易导致协调上的问题,成为报业上市企业的一大难题。

3.部分企业解决方式

为此,不少企业也在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比如,采用“两分开”上市后,再择机注入采编资产。例如,江西出版集团借壳上市将旗下的《致富快报》等1报5刊整体注入,因此成为国内非时政类报刊采编资产上市第一股(中文传媒,600373),旗下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江西晨报》暂未注入。

但也应看到,上述提到的采编资产上市,只是包含于出版发行企业里的非时政类报刊,意识形态属性相对较弱,且业务权重较小,因此,对报业企业来说,这些案例的可借鉴性不强。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对于报刊业采编资产的上市,管理层也有意通过非时政类报刊的试点来寻求突破。目前,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正在全面推开,计划于2012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此项改革对晚报、都市报及财经类报刊没有强制性要求,只是“经批准可进行转制”,原因是其不同于一般的非时政类报刊,承担着重要的舆论引导职责。转企改制是报业上市的前提工作。由此不难发现,对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晚报、都市报及财经类报刊,其采编资产上市的开闸还需时日,时政类报刊采编资产上市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

因此,在报业采编资产上市未放开的情况下,部分企业正采用先“两分开”模式实现经营性资产上市,承诺将来政策允许时再注入采编资产。

整体上市探究

1.采编经营“合二为一”

如今越来越多的传媒企业倾向于直接实施“采编经营整体上市”。毕竟,整体上市有利于规避同业竞争,确保上市主体的独立性。随着证监会对上市公司业务独立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整体上市越来越成为报业企业上市的主要模式。

2007年12月,辽宁出版传媒的成功上市,实现了出版编辑和经营业务捆绑上市的突破。长江出版集团也已推出旗下非时政类报刊采编经营整体上市的方案,拟注入湖北大家报刊传媒有限责任公司100%的股权(3报6刊),以及湖北教育报刊传媒有限公司100%的股权(8刊)。

但出版社的编辑业务与报刊采编业务区别较大,业内普遍认为,辽宁出版传媒的上市突破,并不意味着报刊采编业务的上市有机会可寻,这方面的突破还需耐心等待。而且对于已上市的报业企业而言,出版权和采编业务以怎样的方式完成出版权的转移合法化和规范化,还有待政策进一步澄清,这也成为已上市涉报企业面临的又一运营难题。

2.尚存难点

报业的采编业务不能上市,拟上市主体与控股集团关联交易比例过高,难以通过证监会的上市审核。现实中,报业类传媒上市面临双重审核,即:、新闻出版总署等行业主管部门的前置性审批,明确规定报刊企业的采编资产不能上市;证监会则要求产业链完整,没有同业竞争,关联交易“干净”。

上市公司与大股东之间不允许存在同业竞争关系,同业竞争被誉为上市的“高压线”。正因如此,报业企业的上市一直处于两难境地,不少企业的改制上市工作甚至因此出现认识摇摆,难以迈出实质性步伐。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今年以来启动借壳上市计划,却因前置性审批拿不到批文而暂停或终止。业内分析,其中主因是由于上市整体性不强,导致同业竞争与关联交易问题突出。

传媒上市利与弊

1.上市之利

笔者认为,对于传媒业来讲,迟上市不如早上市,早上市早受益。另外,已上市传媒成功融资,靠自身积累至少得3~8年;国办114号文件已加大对传媒改制上市的扶持力度,有效期限到2013年底;国家拟培育10~15家大型综合传媒集团,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实施跨媒体、跨区域的并购与重组,届时落后者将可能被并购。而从长远来看,报业上市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产生持续内动力。

2.上市之弊

首先,报业企业上市之后需要执行更加严格的财务制度,按照法规及时披露信息,并且面临市场与监管部门更加严厉的监管。对那些资产优良但缺乏资本市场经验、经营业绩欠佳的报业上市企业来说,上市还意味着将面临被收购或兼并的风险。

其次,很多报业企业选择了借壳上市,但借壳上市未必能够融资。如果报业企业借壳上市后经营业绩未有实质性改观,则可能在很长时间内都融不了资,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以赛迪传媒为例,2000年10月30日,信息产业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以其所拥有的《中国计算机报》51%股权,与ST港澳进行资产置换,确定以IT传媒为新的主业方向,赛迪为此付出的代价约为1.6亿元。然而,赛迪借壳上市后经营成效平平,2004年7月14日,赛迪传媒拟增发不超过6200万股A股方案被证监会否决。

从长远考虑,报业企业上市利大于弊。业内普遍预计,上市将成为国内报业转型的重要“推手”。

(作者为《经济导报》金融部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