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78例III度直肠脱垂治疗体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78例III度直肠脱垂治疗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995―2009年,我院采用直肠粘膜柱状梯形缝扎,辅以周围间隙固脱注射及环缩术治疗III度直肠脱垂7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8例中男67例,女11例,年龄9~60岁,平均42.5岁。病2~38年,平均14.5年;脱出长度8~10cm54例,11~15cm20例,19cm4例。住院前在外院采取其他手术方式治疗后复发19例;合并单发性直肠息肉5例;环状混合痔12例;直肠溃疡性炎症14例;脑脊膜膨出术后截瘫1例。术前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者3例。本组全部合并严重松弛,可通过3横指以上。脱出直肠呈圆柱圆锥形,有环形皱襞,需手术复位。

1.2 诊断分度

全部采用1975年全国肛肠会议统一分度标准,I度:直肠粘膜下移,脱出长度以3cm左右;II度:直肠全层外翻脱出,长度4~8cm;iii度,直肠和部分乙状结肠外翻脱出,长达8cm以上。

1.3 治疗方法

右侧卧位或截石位,骶管麻醉。直肠粘膜柱状梯形缝扎:令患者增加腹压使直肠脱垂至极限,在脱垂至粘膜顶端两侧分别缝线牵引,再次消毒粘膜,合并直肠息肉者先行缝扎切除之。围绕直肠圆柱分别于3、7、11点位用1号铬制肠线距齿线上1cm处沿直肠横轴行粘膜缝扎,进针间距应根据直肠脱出的直径,一般在2~4cm,然后向上呈梯形间断缝扎,上下间距1~1.5cm,并呈底宽顶窄式自上而下缝扎至脱垂顶端反折处,再向上延长1~2针,使缝扎后的3、7、11点呈三个圆柱形支撑柱,然后手法缓慢复位。直肠周围间隙固脱注射:重新消毒铺巾,更换手套,通常选三个间隙注射2:1消痔灵或6%明矾液,即在右骨盆直肠间隙及直肠后间隙。(截石位3、6、9点),用七号腰穿针,先穿刺一侧骨盆直肠间隙,穿刺点距肛缘1.5~2cm处,右手食指在肛内作引导。约进入4cm针尖遇到阻力即达到肛提肌以下,再进针达骨盆直肠间隙,插入肛内的食指可触及针尖在肠壁外自由滑动,再将穿刺针深入1~2cm,成人刺入约6~7cm,然后注药15~20ml,更换穿刺针,同法注射另一侧。直肠后间隙进针4~5cm,注药10~12ml。环缩术:在前后正中或左右两侧,距肛缘2cm分别作1cm放射状直切口,用大弯针或弯止血钳从后正中口穿入,经过外括约肌皮下层与线层之间,从前正中口穿出,用3号制肠线通过圆针或止血钳引入半周,同法引入另半周,后正中切口处拉紧肠线两端以紧缩可以通过一食指,肠线两端打结,并将线结移至切口旁皮下,褥式缝合前后切口各1针,直肠内置入肛管5~7cm固定,以便引流和观察,2天后拔除。术后卧床一周,进流质食物5天,控制排便3~5天,适当输液使用有效抗生素,术后第6天改进半流质,7天拆除皮肤缝线,口服麻仁丸保持大便通畅,半年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1.4 治疗结果

本组有2例住院期间出现切口轻度感染,经延长换药5~7天而愈;1例因环缩过紧一周后出现排便困难,拆除缝线重施二期环缩;2例环缩线溶解后,因松弛出现轻微粘膜脱出,改用丝线环缩成功。1例脑脊膜膨出截瘫患者因失神经营养而手术失败。其余全部治愈。住院7~13天,平均9天,均一期治愈,随访6个月至5年37例,无排便困慢等后遗症发生。

2 讨论

2.1 直肠粘膜柱状梯形缝扎采用力学“三点”原理环绕直肠采用缝扎方法建立3个底宽顶窄式支撑柱,并利用肠线异性蛋白作用刺激肠粘膜发生炎性机化最后形成三个柱状瘢痕,也缩小了肠腔,有力的阻止了内脱、内套叠的反复发生。术后半年至3年内我们抽样对24例术后病人行直肠镜检查及钡灌肠透视,无一例内脱垂、内套叠发生。

2.2 环缩术操作简单、损伤小、材料来源丰富。除肠线外,替代材料有硅胶带、尼龙带、丝线、碳绳、不锈钢丝等均可采用,对防止肠管外翻具有强有力的托扶作用。对中重度直肠脱垂不失为一重要的治疗环节。

2.3 重度直肠脱垂多发生在中老年患者,病程长,往往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即往采用的治疗方法较多,但没有哪一种手术方法可用于所有患者。有时同一患者需要采用几种手术方法,且有较高的复发率,而直肠粘膜柱状梯形缝扎辅以直肠周围间隙固脱注射加环缩术则具有标本兼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