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三生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三生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的同时,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材文本本身蕴涵的生命、生存、生活资源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三生教育”的基点,语文课程中包含着丰富的“三生教育”资源,与其它课程相比,更易于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渗透“三生教育”。作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润物细无声”地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生命、生存、生活意识,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一、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初中语文关于生命意义探讨的课文比较多。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有三类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内容:直接写对生命的看法的作品,对社会、对他人及自我生命体验的作品,对自然及其他生命关注的作品。还有专题、综合性学习等内容,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资源。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并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紫藤萝瀑布》中有这样一句:“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迷、手足情的。”表达得极其简略、隐晦,这是作者宗璞因弟弟患绝症无法医治而悲痛欲绝之辞,经过点拨,学生能理解作者的这种切肤之痛,并与课文的重点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联系起来,教育学生正确面对生命中挫折和困难。

指导学生阅读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读过的作品,说出对生命的感悟或体会。有人说:躺在手术室等待手术时,我突然想:生命能一代代延续下去,真的很伟大,可生命却又那么脆弱,也许在不经意间就会消逝,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生命。有的说:有的人会埋怨生命的不公,可我认为,即使是在最不幸的处境中也要感谢命运给予你的磨练。然后让同学们交流生活中该怎样热爱生命,有的说:珍惜也是一种热爱生命,珍惜一分一秒的时间,让自己时时刻刻都快乐、充实,让生命有足够的精彩,就是热爱生命。有人说:热爱生命就要用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在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有人说:我觉得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不论前方有多少困难,只管向着既定目标努力,不因为他人的讥讽而停下也是热爱生命的表现。最后让学生明白只要心中生命的意念还在,只要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再困窘的环境也能重生。同时还让学生阅读林希的散文《石缝间的生命》和汪国真的诗歌《热爱生命》。通过阅读让学生懂得为了让生命有意义、有价值,让我们热爱生命吧!也许我们无法丈量生命长度,那么就让我们拓展它的宽度吧!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叶倾城的散文《岁月背后的记忆》,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年少的我们,仿佛是新出窑的瓷器,晶莹无痕,却无比脆弱,稍一碰撞便在顷刻间粉身碎骨,再也不能修复。那时,以为死亡就是把痛苦关在门外,却不知门外还有整片蓝天。我们只想逃避明天,却放掉了长长的一生,和一生中所有的悲与喜。”“如果岳湘(文中的主人公)知道曾经的奇耻大辱,经过十年的光阴,只不过是岁月背后的记忆,她会死吗?”结合文章内容和身边的案例,我和学生一起讨论关于“轻生”的话题,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明白年少时不管经受过怎样的挫折和屈辱都要坚持活下去。

二、通过阅读使学生认识到提高生存能力的重要性

生存教育就是教育学生获得生存的知识,掌握生存技能,有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把握生存规律,提升生存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强化生存意志,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通过生存教育,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和技能,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适应生存环境。

初中语文教材中生存教育内容体现得最为具体。《斑羚飞渡》中身处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族的生存,老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使人震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了生存的忧患意识对人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语文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生存教育内容,语文课堂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而且要灌输语文的人文思想,感受文中的生态美、人性美,使学生在语文中学到有关生存的知识,懂得保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指导名著导读《鲁宾孙漂流记》,学生读后交流主人公鲁滨孙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居然生活了二十多年,他是怎样在小岛上活下去的?在荒岛上生活碰到了哪些困难?让学生明白这些困难都是常人难以想像的,这关系到他的生死存亡,要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而且生存了28年,而鲁滨孙面对困难毫不畏惧,想尽办法,历尽艰难,勇敢地活着,需要怎样的意志力和创造力。这简直就是一个生命的奇迹!鲁滨孙从遇险上岛到回到故土,想尽办法,积极改善生存环境,全靠了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历。这对处于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只要不向恶劣的环境低头,不轻言放弃,就能克服任何困难。

九年级上册的小说《孤独之旅》,讲述了少年杜小康辍学后随父亲一起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子,经历了从开始的恐惧、孤独到暴风雨之夜找鸭子变得勇敢坚强起来的故事。描写了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指导学生自读时,重点让学生从陌生空旷的自然环境和恐惧孤独的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中理解“孤独”的含义,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人的成长犹如“蚕蛹蜕变为蝶”“凤凰涅磐”要经受住痛苦的磨炼之后才能见到彩虹。教给学生一种勇敢,豁达的人生态度。

三、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理解生活的真谛热爱生活

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获得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确立生活目标,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追求幸福生活的教育。要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等组成的。要使学生理解生命的终极意义就是追求幸福生活。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理解生活的真谛,热爱生活,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

语文教育本来就是以生活教育为主的人文教育,语文教材中有关生活教育主题是最多的,我们可以从许多课文中掌握生活常识,获得生活体验。例如: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讲述了海伦•凯勒不向命运低头,战胜残疾,享受健康人生,享受生活的非凡经历。通过学习海伦•凯勒积极的人生态度,可激发学生正确对待生活的热情与信心。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让学生了解旧中国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人生命运,告诉学生要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朱自清的《春》让学生走进春天,享受春天的阳光,亲吻春天的和风,沐浴细细的春雨,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景,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在语文课堂渗透生活教育,把语文知识和生活知识联系起来,把语文技能和生活技能联系起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享受幸福的生活。

指导阅读诗歌《在山的那一边》时,通过朗读和讨论让学生理解诗歌,把诗人的感受化作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自然就比较容易理解诗中“山”与“海”是什么意思,“用信念凝成的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海。再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对某一事物的向往如何化成生活感受,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记忆最深的梦是什么?去追过这样的梦吗?怎样在追?追到没有?现在打算放弃还是继续追下去?……最后给同学们一个逆向思维训练:诗人不断探索几经周折终于看到了海,面对了一个“全新世界”,如果你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历经坎坷和曲折,你心中的“大海”仍然遥遥无踪,甚至出现在你面前的不是大海而是沙漠戈壁,你将如何面对呢?最终让学生明白作者写山的那边,目的就是表现他对信念的执著,对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