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主体因素对学习判断孤立效应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主体因素对学习判断孤立效应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前言

元记忆作为一个复杂的、有层次的和动态的认知系统,反映着人们自觉地运用与记忆有关的知识和策略去提高记忆效率的监控过程[1]。监测和控制是元记忆的本质特征并贯穿于记忆过程的始终。学习判断(judgment of learning,简称JOL)是元记忆监测的一种重要形式[2]。学习判断这一概念由Arbuckle等人最早提出,是指个体对己经学过的项目在以后回忆测验中成绩的预见性判断[3]。学习判断研究的基本范式是:学习―判断―回忆。学习就是给被试呈现一列联想词对(线索词―目标词)让被试学习;判断就是随机呈现线索词,让被试预测能正确回忆与之对应的目标词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大小一般用百分数来表示,通常称之为学习判断值;回忆就是只呈现线索词,让被试回忆出与之对应的目标词[4]。根据学习判断发生时间的不同,可以将学习判断分为延迟学习判断(delayed-JOL)和即时学习判断(immediate-JOL)两种[5]。所谓延迟学习判断,是指被试在学习完一部分或者全部的词对之后,才对所学词对在之后回忆测验中的成绩做出预测;所谓即时学习判断,就是当被试学习完一个词对之后,立即就对学习过的词对在之后回忆测验中的成绩做出预测。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Koriat于1997年提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线索模型(cue-utilization),以说明人们做学习判断时的心理基础[6]。该理论认为,人们在做学习判断时可以应用不同的线索来预测回忆成绩。Koriat区分了3类线索:内部线索(intrinsic cues)、外部线索(extrinsic cues)和记忆线索(memonic cues)。内部线索主要指学习项目的特点和内在属性,比如词对的语义联系、词频高低或词的具体性和抽象性等等,人们可以通过这些特点和属性来了解学习项目的难易程度。外部线索包括三个方面:(1)学习条件,包括学习次数、呈现时间、复述类型等;(2)学习者应用的编码策略,例如加工水平等;(3)交互想象(interactive imagery),即在两个词之间建立交互式表象[7~10]。记忆线索是指伴随人的信息加工的知觉体验,比如相关信息的可接近性、项目加工的容易性、线索熟悉性等。Koriat发现,不同的线索类型对JOL有不同的影响,例如,内部线索对回忆成绩和JOL都有显著影响,而外部线索对回忆成绩的影响大于对JOL的影响[6]。陈功香等人的研究发现:JOL作为人们的一种主观判断,除受线索类型的影响之外,可能还受人们做判断时的习惯或倾向性的影响,比如存在“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s)[11]。锚定效应是指,被试对最先呈现的一类项目给出的JOL值成为判断随后呈现的其他项目的锚定值,一般而言,被试对于首先呈现的项目会倾向于用中间数值来表示自己的预测,而后会基于这个中间数值对随后呈现的项目给出相应的JOL值(可能高于中间数值,也可能低于中间数值)[12]。

孤立(isolation)是指在一列同质的项目中有一个独特的项目。孤立范式是指在一列项目表的学习中,当某个项目在颜色、大小或类别等方面明显不同于其他项目时,其记忆成绩显著较高。由于该效应实际上是因为孤立了某个项目引起的,所以被称之为孤立效应(isolation effect)。von Restorff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凡被隔离(孤立出来不同于众)的信息符号容易被回忆起来。例如,在9个字母组成的单元中夹1个数字,则数字最容易被记忆。在孤立范式中,被孤立的项目被称为孤立项目(critical item),其他的项目则被称为背景项目(background items)。由于该效应最早是由心理学家von Restorff[13]于1933年提出的,因此,又被称为“冯・雷斯托夫效应”。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判断的孤立效应是指孤立组的关键项目明显高于非孤立组的关键项目,孤立效应的大小即是学习判断中孤立组的关键项目与非孤立组的关键项目的差值。

在学习的特定任务情境中,学习者自身的一些因素会影响学习判断,由于这些因素是受学习者主体的影响,故称之为主体因素。如学习的编码策略和交互想象,就是主体因素。本研究重点考察主体因素对学习判断及其孤立效应影响,基本设想是,影响学习判断孤立效应的特有的主体因素主要是主体对材料性质的觉知度与对材料项目数的确定度,两者都会对学习判断产生影响。本研究包括两个分实验,实验一考察主体关于材料性质的觉知度对学习判断及其孤立效应的影响;实验二考察主体关于材料项目数的确定度对学习判断及其孤立效应的影响。

2实验一主体对材料性质的觉知感对学习判断值及其孤立效应的影响

2.1目的

探讨被试是否预先得到材料性质的策略提示对学习判断值及其孤立效应的影响。本实验的设想是,如果学习者预先得到材料性质的策略提示,就会对出现的孤立项目产生觉知感,因此会对其分配更多注意资源,从而产生较高的记忆预期,即产生较高的学习判断值及学习判断孤立效应。

2.2方法

2.2.1被试

在珠海市第一中学和第三中学选取高一的学生共360名,男女各半,所有被试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均正常,母语为汉语,无阅读障碍。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80人,随机指定一个组为A组,接受材料性质策略提示处理,另一个组为B组,接受材料性质策略无提示处理。

2.2.2材料

采用12组语义孤立材料,每类材料都包括孤立组和非孤立组,每组都有12个双字词,其中第9个双字词为关键项目,其他双字词为背景项目,孤立组中关键项目和背景项目属于不同的类别,非孤立组中关键项目和背景项目属于同一类别。所有双字词经高中语文老师评定都是被试认识的。其中一组材料见下表:

2.2.3设计与程序

采用2×2两因素混合设计,被试间自变量是对材料性质的策略提示,包括提示与不提示两种水平;被试内自变量是项目性质,包括孤立与非孤立两种水平;因变量是被试在学习判断时对关键项目(即每组材料中的第9个项目)给予的值。

对A组被试在材料呈现前首先进行策略提示,告知他们每组材料的词语所属的类别及记忆策略,如水果类、电器类、动物类等,对B组不进行任何提示。12组材料匹配为两个系列,每个系列都有6个孤立组,6个非孤立组,以随机顺序呈现。A组和B组被试各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接受一个材料系列的实验。

实验在计算机上进行,每个被试都要学习12组材料,被试学完一组材料再学习另一组材料。实验开始时被试学习每组材料时先在计算机屏幕上出现一串“****”号,接着出现一个项目,让被试判断如果3分钟后让他回忆这个项目,他感觉回忆这个项目的可能性是多少?请在随后出现的对话框中输入一个0到100之间的数值,0表示完全不能回忆,100表示完全能回忆。正式实验前有1组练习材料,然后是12组实验材料,每组材料完成后,就要求被试忘掉先前材料,认真判断下一组材料中每个项目的回忆情况,每组材料中关键项目都在第9个位置上出现,其他项目以随机位置呈现,完成整个实验需要30分钟。

2.3结果与分析

分别统计有无策略提示的主体对孤立项目与非孤立项目学习判断值的平均数和标准差,用SPSS 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

结果表明,项目性质主效应显著,孤立项目的学习判断值显著高于非孤立项目,F(1,358)=773.324,p0.05。该结果说明,策略提示普遍提高了主体在孤立条件和非孤立条件下的学习判断值,但并没有显著提高主体学习判断的孤立效应。

3实验二主体对材料项目数的确定感对学习判断值及其孤立效应的影响

3.1目的

探讨主体是否预先知道材料项目数对学习判断值及其孤立效应的影响。本实验的设想是,如果学习者预先知道项目数,就会对出现的孤立项目产生确定感,因此会对其分配更多注意资源,从而产生较高的回忆预期,即给出较高的学习判断值或学习判断的孤立效应。

3.2方法

3.2.1被试

在珠海市第一中学和第三中学选取高一的学生共348名,男女各半,所有被试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均正常,母语为汉语,无阅读障碍。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74人,随机指定一个组为A组,接受材料项目数提示处理,另一个组为B组,接受材料项目数无提示处理。

3.2.2材料

采用实验一的12组语义孤立材料,将1~3组各类项目减少到5个,将4~6组各类项目减少到7个,7~9组各类项目减少到9个,10~12组各类项目减少到11个,每组材料中的关键项目均在系列中倒数第3个位置。其他同实验一。

3.2.3设计与程序

采用2×2两因素混合设计,被试间自变量是对材料项目数的提示,包括提示与不提示两种水平;被试内自变量是项目性质,包括孤立与非孤立两种水平;因变量为被试在学习判断时对关键项目(即每组材料中的倒数第3个项目)给予的值。

对A组被试在呈现每组材料前首先告诉他们这组材料的项目数,对B组被试则不给予这种提示。12组材料匹配为两个系列,每个系列都有6个孤立组,6个非孤立组,以随机顺序呈现。A组和B组被试各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接受一个材料系列的实验。实验程序同实验一,完成整个实验需要25分钟。

3.3结果与分析

分别统计有无提示材料项目数的主体对孤立项目与非孤立项目学习判断值的平均数和标准差,用SPSS 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

结果表明,项目性质主效应显著,孤立项目的学习判断值显著高于非孤立项目,F(1,334)=564.475,p

4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学习判断中的孤立效应受主体因素的影响,除了前人对其他材料的学习判断的研究所提出的一些主体因素如编码策略等之外,影响学习判断的主体因素还有主体对材料性质的觉知感与对材料项目数的确定感。总的来说,学习者越是清楚地意识到材料的特殊点(即孤立点),越是能够比较有把握地认定某个项目是具有特殊性质的项目,那么,就越能提高学习判断值。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主体对于材料性质的觉知度和材料项目数的确定度会影响到学习判断值及其孤立效应。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4.1主体材料性质觉知感的差异对学习判断及其孤立效应的影响

实验一结果表明,在学习判断中,有策略提示组对孤立项目的觉知感高;无策略提示组对孤立项目的觉知感低,且有策略提示组的学习判断值显著地高于无策略提示组。我们认为,之所以策略提示会对孤立项目的学习判断成绩产生显著影响,是因为在有策略提示条件下学习者会对孤立项目的特殊性产生更大的警觉,在学习判断之前掌握了记忆的技巧,学习准备状态比较好,学习者会有意识地分配更多的注意资源,会觉得对其掌握程度更有把握,因而学习判断值较高。而无策略提示组的学习者,在学习判断时较为盲目,猜测的成分较大,因而学习判断值较低。由此可见,主体对孤立性质的觉知水平越高,学习判断值越高,但没有显著提高学习判断的孤立效应。

这与韩凯等人[14]及Nietfeld和Schraw[15]的发现是一致的:韩凯等人的研究发现,主动使用元记忆监测策略可以提高元记忆监控的准确性,而且对实际回忆成绩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Nietfeld 和 Schraw发现已有知识和策略训练提高了即时的监测准确性。

由于学习者把注意力投向对材料类别的判别即记忆策略上,分散了对材料关键点的关注,即降低了策略提示对学习判断孤立效应的影响程度。

4.2主体材料项目数确定的差异对学习判断及其孤立效应的影响

实验二结果表明,在学习判断中,预先知道项目数时,对材料项目数的确定感强,而预先不知道项目数时,对材料项目数的确定感弱,且两者间孤立效应的差异非常显著。说明项目数的预知情况会导致学习判断的差异。可以认为,之所以提示材料的项目数会影响学习判断的孤立效应,是因为学习者一旦知道了整个系列的项目总数,就会加强他们对孤立项目的确定感,增强被试事先的准备程度,即预备度,从而提高了学习判断值及其孤立效应。由此可见,材料项目数的确定感越强,学习判断值越高,学习判断的孤立效应也越显著

本研究对学习判断心理机制系统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证实及完善,确证并丰富了陈功香、傅小兰的内外线索对学习判断影响的研究,认为:学习判断作为一种主观判断,除受线索类型的影响之外,可能还受人们做判断时的习惯或倾向性的影响,另外,主体对材料性质的觉知感和对材料项目数的确定感会显著影响学习判断值或其孤立效应。这就启示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时,通过有针对性知识和策略的训练方法,可以提高学习判断的准确性,优化学习活动。由于学习判断值即学习知识的准确度受主体目标意识的制约,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目标感、自我效能感以及学习的预备感,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这样,既可唤醒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培养学生元记忆监控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经常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效,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尤其对学困生的学习,应讲究策略,制定“小步子”计划,“一步一反馈”,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同时,在学习之前,如果提前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预习和了解,教给学生一些背景知识,对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就可以提高知识的掌握速度及准确性。

5结论

本研究证实了学习判断中的孤立效应会受主体因素的影响。表现在两方面:

(1)增强学习者对材料性质的觉知感,可以提高学习判断值,但并没有提高学习判断的孤立效应;

(2)提高学习者对材料项目数的确定感,不仅提高了学习判断值,而且还提高学习判断的孤立效应。

参考文献

1 Flavell J H. 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9, 34: 906~911

2 陈功香, 傅小兰. 学习判断及其准确性. 心理科学进展, 2004, 12(2): 176~184

3 Arbuckle T Y, Cuddy L L. Discrimination of item strength at time of present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69, 81: 126~131

4 邢强. 词的关联性对学习判断的影响研究.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1: 87~90

5 Thomas, Nelson, John D. When people′s judgment of learning (JOLs) are extremely accurate at predicting subsequent recall the ″delay-JOL effec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91, 2: 267~270

6 Koriat A. Monitoring one′s own knowledge during study: A cue-utilization approach to judgment of learn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997, 126: 34~370

7 Lovelae E A. Metamemory: Monitoring future recallability during stud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84, 10: 756~766

8 Mazzoni G, Cornoldi C, Marchitelli G. Do memorability ratings affect study time allocation? Memory and Cognition, 1990, 18: l96~204

9 Nelson T O, Dunlosky J. Dose the sensitivity of judgments of learning(JOLs)to the effects of various study activities depend on when the JOLs occur?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gae, 1994, 33(4): 545~565

10 Shaw R J, Craik F I M. Age differences in predictions and performance on a cued recall task. Psychology and Aging. 1989, 4(2): 131~135

11 陈功香, 傅小兰. 内外线索对学习判断的影响. 心理学报, 2003, 35(2): 172~177

12 Dunlosky J, Matvey G.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ntrinsic Extrinsic distinction of Judgments of Learning(JOLs): Effects of relatedness and serial position on JOL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001, 27(5): 1180~1191

13 Von Restorff H. The effects of field formation in the trace field. Psychologische Forschung, 1933, 18: 299~342

14 韩凯, 施晓斌, 郝学芹. FOK产生机制的实验研究. 心理学报, 1997, 6: 486~489

15 Nietfeld J, Schraw G. The effect of knowledge and strategy training on monitoring accurac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srch, 2002, 95(3): 131~140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FACTOR ON ISOLATION EFFECT OF JOL

Yang Lianqing1, Mo Lei2, Wang Ruiming2

(1 Zhuhai City Polytechnic, Zhuhai519000; 2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510631)

Abstract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factor on isolation effect of JOL was explored in this study. Participants were 708 high school students including 354 males and 354 females. The influence of the perception on isolation effect of JOL was explored in Experiment 1,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number items on isolation effect of JOL was explored in Experiment 2. The result suggested that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perception about the isolation property and the higher of the certainty about the number of items, the higher the accuracy of JOL.

Key wordsindividual factor, JOL, isolation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