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电视受众的传播心理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电视受众的传播心理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受众是电视事业生存的需要,对电视受众的。理进行分析,能够更好地有的放矢.做出适合各个阶层的受众节目。本论文通过对电视受众的心理特点、传播者的一般心理以及遵循的原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翔实的分析将能够更好地为电视传播寻找一条捷径。

【关键词】真实性 概括性 审美化

当今社会,信息瞬息万变,无限的传播,无限的需求,这确实给我们现有的传媒竞争格局带来了很多的变数。过去.电视传媒只需要面对同业的竞争者,而现在变成了除了面对同业的竞争之外.还需要面对他业竞争者的竞争。

受众是电视事业生存的需要.作为一名电视工作者。应该了解受众的喜好和兴趣。有的放矢地做节目。这样才能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引起其共鸣。

电视受众的心理特点

首先要强调的是.我们在这里谈论的电视受众的心理特点是指的大多数人的特点,是有代表性的特点,具有共性的特点。而不是讨论某些特殊人群的特点。某些个体的心理需求。

真实性。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对于电视受众来说。电视上播出的真实事件是最能打动人的内涵。当观众看到了一条很感兴趣的新闻的时候,他会产生“这是真的吗?”的心理疑问,真实所产生的效应是不可估量的。例如:湖北卫视现在正在播出的一档栏目《有奖有法》,就是因为所采用的案例都是源于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如:买卖房屋中的合同纠纷问题;夫妻离婚过程中的财产分割问题;意外发生时的赔偿问题等等。正是因为真实.和观众的生活密切相关,观众在自己的社会圈中会经常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这类案例的播出赢得了观众的青睐,获得了非常高的收视率。

接近性。接近心理是人们普遍的心理规律,观众希望通过电视媒体了解世界大事,也更想从中获得自己周围的,同自己相关的事件。不同的社会受众群体,有着不同的文化层次和不同的心理需求,这就要求电视从业人员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要明晰自己的节目到底是做给什么阶层的人群观看的。

谈到接近心理,就必须要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感情的接近性。人.不管是处于社会的哪个阶层.都会具有不同层面的感情。当看到一幅动人的画面的时候,当听到一首感人的歌曲的时候,当看到一段令人折服的文字的时候.人的感情就会不由自主的被激发出来。自然流露的结果就是内心产生强烈共鸣。从而让观者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举办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这些人物来自于全国各地的不同阶层.正是因为他们身上感人肺腑的真情才打动了电视机前的观众.使“感动中国”在全国的知名度扶摇直上。

新鲜性。在大学课堂里,新闻学老师曾经这样教授学生:刚刚发生的新闻是金子.发生第二天的新闻是银子,发生第三天的新闻是垃圾。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新闻的新鲜性对于新闻价值是多么的重要。新闻姓“新”,这是新闻的本质特征,离开了“新”就不能称之为新闻了。受众所要求的“新”,不仅仅是新的事物和新的信息,它还包括人们在实践中产生的新观念,富有哲理性。例如:湖北广播电视总台经视频道有一档栏目《经视故事会》,这档栏目已经播出有七年之久,一直处于湖北地区收视率榜首,一档以讲故事为主要形式的栏目为什么会如此受观众的喜爱呢?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他的取材。当生活中刚刚发生的事件被改编成了故事.通过故事人物的嘴将一些新观念、新说法传播给电视机前的观众时.受众会觉得很新鲜,很新奇,从而成为栏目的忠实观众。

受益性。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了解周围事物的变动,掌握各种各样的信息,尤其对于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事物及其信息.更为关注.有时是为了安全的需要.有时是为了保障合法权益免受损害,有时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国之声》一经推出,就将频道的收听率打造成了全国第一.究其原因.是因为此栏目四百人的采编后台,为栏目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适应了不同受众的心理需求。让每一个人在片段的有限时间内获得最大量的信息,从而记住栏目和频道。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传媒工作者。受众的心理需求是非常重要的、不可忽视的。那么。作为传媒工作者。如何正确、恰当地迎合受众的心理需求呢?

传播者的一般心理

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受众的第一需求心理是求新。就是去寻求和反映受众应知而未知的事实。如果用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就是寻求和反映事物存在的“不确定性”.并设法减少和消除人们认识的“不确定性”。在求新思维中,比较主要的有:发散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

1 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于1959年提出的“智力三维结构”中论及的一种思维方式。主要观点是:从同一信息来源.亦即从一个思维点出发探求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可以使思维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这种思维方法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思维的流畅性。二是思维的变通性,三是思维的创造性。流畅性,是指思维在短时间内迅速作出众多的反应的能力,体现发散思维从同一来源中作出众多输出的特点。变通性指思维者思路开阔,善于寻找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引导创造走向成功。创造性.以新闻作品来说.只要传者在时新社会变化了的情况下。写出具有时新性、知新性的报道就是创造性作品。

2 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指思维主体或从不同的视角观察、认识、处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发现典型侧面,以寻求新奇的、巧妙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或借助其他可以迂回的道路.从意想不到的地方人手解决问题。在新闻采写中,常存在着这样的矛盾:传者不是新闻事件的参与者.他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去观察、认识、反映新闻事件的。要处理好这一矛盾。在进行正面了解的同时.运用侧向思维,进行侧面采访,选取最佳视角和最佳侧面,产生最佳透视效果。

3 逆向思维。

在新闻报道中运用逆向思维不是主张怀疑主义、相对主义。而是根据客观事物对立的双方互相联系、依存、制约、转化的规律.在特定的情况下.利用事物因和果、前和后.作用和反作用相互转化的原理,由果到因.由后到前,由反作用到作用反顺向思考,以达到认识的深化,或获得创造性成果。

根据受众与传播者的各自心理特点,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更好地有的放矢.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呢?

遵循的原则是:

1 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是电视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创作中准确地把握新闻事实.正确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准则。因为.任何新闻事件都是产生于特定时空中的,有其发生的特定条件和演变过程。如,在贫困地区.人均年收入达万元是新闻.但如果把这件新闻放到“十万元不算富.百万元才起步”的沿海发达地区,那就毫无新闻价值。如果电视新闻工作者改换了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这一事件或者会变得毫无价值.或者会没有可信性.自然就会影响到受众的求真心理。

2 概括性原则。

概括性原则是指电视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创作时.抓住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中的最具个性化特征.最富于典型意义的实例,进行提炼、加工、熔铸.使之具有更强的代表性和普遍意义。它有别于文学作品的概括.它只能对同一电视新闻事件和同一电视新闻人物进行概括。它可以舍弃同一新闻事件和同一新闻人物之中的某些方面或者突出某些方面.但不能将别的事件或别的人物糅合进去。它可以以事为主概括化。

3 审美化原则。

审美化原则是指在电视新闻创作过程中,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努力去发现美、发掘美,通过美的人、事、物.使观众的心灵产生震撼,以满足受众审美的心理需求,并在受众感受美感的基础上,达到受众求知、求益等心理需求。

选择美的对象,追求美的理想。是实现审美化原则的前提。但作为电视新闻传播者必须意识到,它并非惟一。电视新闻创作选择美的对象的时候.并不拒绝丑的事物,丑是美的另一面,它同样也是审美化原则所允许的。正如西方新闻界人士对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的评价:“批评的眼光.不满的精神和追求美好的愿望是他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