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转移因子联合膦甲酸钠治疗带状疱疹68例临床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转移因子联合膦甲酸钠治疗带状疱疹68例临床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目的:观察转移因子联合膦甲酸钠乳膏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方法:128例带状疱疹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为阿昔洛韦组,治疗组在阿昔洛韦应用基础上联合应用转移因子和膦甲酸钠乳膏,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和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在止痛、止疱、结痂时间以及病程等方面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在阿昔洛韦应用基础上联合转移因子和膦甲酸钠乳膏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更显著。

关键词 带状疱疹 转移因子 膦甲酸钠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3.086

资料与方法

2008~2009年收治带状疱疹患者128例,均符合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1],就诊前7~10天内均未做过任何治疗。男56例,女72例;年龄12~80岁,其中19岁以下5例(39%),20~39岁24例(187%),40~59岁42例(328%),60~79岁51例(398%),80岁以上6例(46%)。就诊时病程1~14天,平均35天。病变位于三叉神经部位4例(31%),躯干部89例(695%),上肢13例(101%),下肢22例(171%)。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皮损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均口服阿昔洛韦片04g,每日5次;肌肉注射维生素B1 100mg,维生素B12 500μg,每日1次。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口服转移因子胶囊(3mg/粒),1粒/次,每日3次,外用膦甲酸钠乳膏(5g/015g),每日4次;对照组外用阿昔洛韦霜,每日5次。疼痛明显者加服美洛昔康,红外线理疗。两组服药2、4、6、8、10、12、14天观察并记录症状和皮损改善情况,同时记录不良反应。

疗效判断标准:主要观察疗效指标,止痛时间(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止疱时间(原有水疱无增大,无新发)、结痂时间(水疱开始干涸,结痂)、脱痂时间(结痂大部分脱落)。①痊愈:皮损基本消退,疼痛基本消失;②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局部疼痛明显减轻;③进步:皮损部分消退,局部疼痛减轻;④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痊愈加显效例数的百分比合计为有效率。

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进行数据统计和疗效结果分析。

结 果

两组治疗14天后止痛、止疱、结痂、脱痂时间比较,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

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在服药期间出现头晕、头痛、恶心、乏力,考虑系阿昔洛韦所致,减量后继续服用,不能耐受者可停用此药。

讨 论

带状疱疹的发生与人体细胞免疫水平的一过性降低或者失衡有关[2],而转移因子是从健康人血或动物脾脏提取的多核苷酸钛,可将细胞免疫活性转移给受体以提高后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得以纠正。膦甲酸钠为广谱抗病毒药物,属于活性化合物,直接对抗病毒不需要细胞内的磷酸化,在体外有抑制疱疹病毒DNA聚合酶和逆转录酶等能力,从而具有抗疱疹病毒活性。两者联合比单独应用传统治疗方法止痛快、结痂早、病程短,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293-297.

2 冯和平,常建民.带状疱疹309例临床分析.临床皮肤科杂志,2007,36(6):35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