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福州三坊七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福州三坊七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三坊七巷,好像福州美食的清明上河图。在这里,你能够品到特别多的闽菜小吃,以及小吃背后的串串故事……

三坊七巷的前世今生

福州是一座很让人享受生活的城市,江风柔柔,橄榄飘香,榕树招展,或许这里不是最繁华的城市,但是这里却有很多让人去回味去感受的地方。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来了很多次的福州,福州最有历史代表性的三坊七巷却一直没有来到过。而再次来到福州的时候,我找到了空闲的时间,让自己抛开了所有忙碌,静静地来到了三坊七巷,来到了这个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福州古街区!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形成于唐代,当时的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在三坊七巷的街区,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地方还点缀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让人文和自然景观很好地融合成一体。

在福州如果想找到最有代表性的古民居,那么三坊七巷就是最好的去处,而且在这里可以品尝到最地道的福州小吃。福州小吃是福州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和影响与福州菜一样引人注目,特别是对于来到这个城市旅游和寻找的人们来说,找到一份属于记忆中的小吃是件旅行中的快事!

沿着三坊七巷的古街道漫步,你能感觉到时光的倒流。古老的建筑和门前那一棵棵古树都在见证三坊七巷在历史长河中走过的每一步。在三坊七巷累了就让自己坐下来品尝一下有特色的福州小吃。眼前那石板巷道,依旧光滑如初;两旁那青瓦白墙,黑白相宜,浓淡交润,朴素得宛如水墨画一般。高高的马鞍墙下带飞檐的百页栅木门,不断渗透着明清时代建筑遗风。此情此景既陌生又熟悉,既疏远又亲近。脑海中原本那些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褪色的记忆,又一点点地被唤醒。

三坊七巷的小吃

说到福州小吃第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福州肉燕,看起来和馄饨很相似,只是个头小了点。福州肉燕的皮是将猪瘦肉用木棒捶成肉茸后,放入生粉搅拌均匀,然后压制成薄如纸张的片状食品,也称为燕皮。制作肉燕时,用猪五花肉剁成泥,加入调配料拌匀制成馅,将肉燕皮切成小方片,然后一手持燕皮,一手用筷子挑适量的馅放人燕皮中,合拢捏紧成燕尾状,上笼旺火蒸或下锅煮熟。

“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一语道破肉燕的礼遇。“太平燕”是福州的一道著名地方风味小吃,也是福州风俗中的喜庆名菜。福州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

古人来福州,都可在巷前听到有节奏的打燕皮的声音,准备肉燕是福州人的待客之道,亦也成了现代的馈赠佳品,寄托着福州人浓浓的乡情。

在福州最为出名的是同利的肉燕,福州街头巷尾流传这样一句话“同利扁肉燕,人人吃不厌”,同利肉燕老铺创始于1876年,至今已传承五代,是福州一家创业一百二十多年,制售燕皮的“中华老字号”,福州人对于肉燕的喜爱自不可言,如今在在福州僻街小巷,听到一串有节奏的“嗒,嗒”之声,循声而去,就可寻及那一份让人回味久久的肉燕了!

在三坊七巷除了鱼丸和肉燕外,还能寻找到很多的传统小吃,而且一个个都是带着故事的小吃,这就是在三坊七巷品小吃的享受之事!

古时在福州南台,下渡一带百姓三月“迎大王”(土神)时,家家户户都做锅边糊。锅边糊至今仍是很多福州人的早点,也是很多旅行的人来福州必尝的小吃。由于锅边易熟,故福州俗语叫“锅边一煮就熟”。锅边糊的主料其实是米浆,锅汤烧开后,将米浆淋置锅边,变干后用小铲刮入锅中,然后再与鸡鸭肝杂,虾干,墨鱼干、香菇、黄花菜等配料煮成的汤融合在一起,一份锅边糊是鲜美无比,面薄而卷,汤清不糊,可以说是极具福州特点的一份美味。

和东南沿海很多地方一样,福州也有一种寓意着“健康长寿”的面食,这就是福州线面。线面是用面粉加盐等辅助料精制而成,色泽洁白,线条细匀,质地柔润,落汤而不糊。在福州吃线面又几种方法一个是高汤线面,把线面放入沸水中煮一两分钟,颜色一变就捞起,加人事先煮好的作料。如肉丝、煎蛋、香菇、黄花菜。青菜等等,再调以汤汁(肉汤、鸡汤等)即可食用。还有一种是凉拌线面,煮法相同,但捞起后不放作料,只调以适量的香油,味精,红酒等,这种吃法非常独特,很值得一尝。

福州盛产橄榄,因此也被称为“橄榄城”,福州人也称橄榄为“福果”,既是“有福之州”的特产,又有“幸福”的吉祥寓意。我每次来到福州都会到超市买上一些橄榄给自己随时品尝,这次是在三坊七巷中买上些,在小吃下肚后给自己解一点点的腻,我最爱的是那种原味的“青橄榄”,酸涩之后的那种甘甜是最让人难忘的!

三坊七巷的汤

氽(读“cuān”)法,为福州汤菜的主要做法(将新鲜的材料用沸水烫熟后捞出放在上汤中即成)。氽法一般也称“汤泡”或“水泡”。

用汆字形容福州再合适不过,除了福州菜都是汤汤水水外,其地理环境也像;而福州人的性格也似水汆一样,清清白白,却也透出对极致追求的那般风雅。

福州人为何如此多情?真的是从水里汆出来的吗?地道的福州人会回答你喜欢喝汤的人多情!

外地人到福州吃饭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吃一顿饭要喝那么多汤?无汤不欢的广东人喝汤也仅是饭前一碗,饭后再添一碗。但在福州餐桌上,上的第一道菜是汤,最后一道也是汤(甜汤),中间还有许多含汤的菜,吃得人满肚子是水。

闽菜中的招牌菜佛跳墙,正确来说也是一道带汤的菜,只不过熬的时间长了,汤变少了而已。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佛跳墙这道名贵的菜式出自福州人,他们把鸡鸭、猪肚,鱼翅、海参、鲍鱼、笋尖,竹荪等30多种食材分别加工调制后,分层装入绍兴酒坛中,然后用质纯无烟的炭火烧沸,再改用微火煨五六个小时才算完成,华贵又实在。

其实福州那么多出名的汤菜中,我觉得最特别的要数鱼丸汤。中国很多地方有鱼丸这道菜肴,做法各异,特点不同,我独喜欢福州城的这份鱼丸,每次来福州都会吃上好几份来解馋。

福州的鱼丸使用鳗鱼和鲨鱼肉剁茸制作而成,再包上猪肉或虾等制作成的馅,入水中煨制而成,成品色泽洁白,滑润弹性,汤汁鲜美,也称为“七星鱼丸”。据说这七星鱼丸是一对海上渔妇所创,被一位出洋经商的商人学到手,返回福州后如法炮制,开了家“七星小食店”,独家经营“鱼丸汤”。后有一位进京赴考的举人进店就餐,食鱼丸后啧啧称奇,口占一诗曰:“点点星斗布夜空,玉露甘香游客迷:南疆虽有千秋饮,难得七星沁诗脾。”店主将诗裱于店堂上,从此食客盈门,生意日隆。“七星鱼丸”因此诗而得名。如今福州街巷到处都有鱼丸摊店,随时都可以品尝的到,这鱼丸也俨然成为了福州小吃的龙头老大!

喜欢吃福州鱼丸是因为吃的时候可以欣赏到精彩的做鱼丸过程:厨师一手拿着羹状的鱼肉糊,一手用勺子挖肉馅,一眨眼,一粒白白的、包进了肉脂馅比乒乓球还大的鱼丸就从拇指和食指间捏了出来,厨师就像一位魔术师,每颗鱼丸的大小做得几乎一模一样。

以前福州最好吃的鱼丸在塔巷,小店门外总是排着长长的人龙。数年前由当地好友带着去,要了一碗最传统的福州鱼丸,5个鱼丸飘荡在韭菜和炸蒜泥的清汤中,表面上看,汤色不如广州面店的考究,有点清汤寡水。但绝妙之处在后面――鱼丸被咬开后,里面浓稠的肉汁混入汤中,既解了鱼丸的油腻感,又能增加汤的鲜甜。吃一颗鱼丸再喝一口汤,味道刚刚好。塔巷属于老福州“三坊七巷”的地段,这几年“三坊七巷”重新改造,这家鱼丸老店无奈之下只好搬迁,来到了南后步行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