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可穿戴设备蓄势待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谷歌、三星和苹果等科技巨头相继投入巨资开发可穿戴设备产品,该领域市场在2013年逐渐升温。无论是科技企业,还是体育用品和服装等企业,都已经纷纷涉足这一领域,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以及智能鞋和智能衣等新兴产品层出不穷。可见,随着科技的发展,除了IT企业在不断地革新自己,就连传统产业也在加速IT化转型,可穿戴设备热潮迅速兴起。
研究机构也纷纷看好这一市场。美国弗雷斯特研究机构的报告《智能身体,智能世界》认为,新一代计算技术的革命将来自于具有网络及传感功能的穿戴式智能终端。据市场研究机构IMS预测,到2016年,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全球出货量将达到660万件,市场规模可达60亿美元,而相关的应用市场价值无法估量。
什么才是可穿戴
听到可穿戴技术(或者可穿戴设备)这个词,很多人想到的可能是以下几种产品:谷歌眼镜、耐克的FuelBand和Nike+。三星的粉丝们还有可能第一时间讨论刚刚不久的Galaxy Gear。
如同绝大部分新兴技术的发展轨迹一样,可穿戴技术也在经历着“造势”这样一个初期阶段。在这个时间段内,一些新奇的产品很有可能会独领,并成为新兴技术的代名词。无论是谷歌眼镜、FuelBand,还是Galaxy Gear,都处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
但是,这些流行产品并不能完全涵盖可穿戴技术的全部。
实际上,目前国际上对于可穿戴技术的定义并不是非常详尽。维基百科仅仅用一句话就定义了可穿戴设备,“是一种整合了计算机和先进电子技术的衣服或者穿着附件。”
这种语焉不详的描述显然并不能够准确传递可穿戴技术的实质。概念的不明确,让可穿戴技术成为了一种似乎虚无缥缈的噱头,谁也不知道可穿戴技术究竟能带来什么。《财富》杂志的撰稿人Cyrus Sanati就提到说,可穿戴技术这个市场竞争极其激烈,进入门槛也低得出奇。而且,这个新玩意儿的实用性也让人怀疑,它很可能只会吸引一小部分不入流的技术极客和那些周末健身族。
信息业界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日前在美国召开的MobileCon大会上,会议主办方就将可穿戴技术研讨定义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内容是通过嵌入在设备中的各种传感器,收集数据;另一部分是以有价值或者可以付诸行动的方式,将数据呈现给用户。与会参与讨论的专家们认为,可穿戴设备应该可以从用户那里收集数据,然后通过设备呈现数据,并加以计算,从而显示更精细的信息或一段时间内的趋势。一般来说,可穿戴设备要更加贴合人体,而且要拥有蓝牙或者无线网络等对外通信功能。
是新创也是延伸
可穿戴设备种类众多,但从产品功能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功能新创型和功能延伸型两大类。
功能新创型以电子手环、智能鞋等产品为代表,发挥贴近用户身体的主要特点,收集并整理用户健康数据。功能新创型可穿戴设备具有传统智能终端设备不具备的全新功能,并使新功能与传统智能设备已有功能形成互补。
功能延伸型以智能手表为主要代表,可实现手表的上网、导航、拍照等功能,并可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实现互联互通。这一类可穿戴设备沿用传统智能终端设备的部分功能,使传统智能设备在新型交互方式上实现功能延伸。
由于当前电脑PAD化、PAD手机化的趋势明显,所以有人说智能手表的出现将颠覆智能手机,彻底替代智能手机而存在。但是,即使是目前最为成熟的三星智能手表也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设备被推广,而是被定位为 Note 手机的配套设备。因为无论从智能手表的电池续航能力过低,还是从应用程序过少来看,目前智能手表都只是辅助智能手机把接听电话、收发邮件等相对简单的功能独立出来,所以它是智能手机的延伸产品而非颠覆性产品。
传统的体育用品行业耐克则是新创产品的典型代表,其在去年推出了两款颠覆性的产品:内置Nike+芯片的篮球鞋Nike+Basketball和训练鞋Nike+Training。这两款智能鞋最大的特点在于让以往难以量化的训练进一步地数字化。通过每只鞋里安装芯片,运动鞋可以记录用户的运动数据,再透过无线数据传输发送到用户的移动设备中,呈现出在以往的训练或运动中完全无法获知的数据信息。
如今互联网正全方位进入人们的生活,未来人们身上穿戴的应该是少不了与互联网结合的产品。某些传统行业如果不进行自我革命的话,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被别人革命。比如谷歌和小米科技这样的科技公司也已经在智能鞋这一领域大展拳脚。
除此之外,互联网公司360近日宣布推出可穿戴式设备——“360儿童卫士”手环。这款手环具备随时定位、安全区域预警,以及建立通话连接三大核心功能,将全方位地保障儿童安全。360副总裁沈海寅表示,“互联网是信息浪潮的第一次浪潮,移动互联网是第二次浪潮,而可穿戴式智能终端是第三次浪潮。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必须跟上浪潮,不然我们作为前浪就会死在沙滩上了。所以我们要赶上一次次的浪潮,我们设计可穿戴设备是非常顺理成章的考量。”
360有一个宗旨,“只要是用户有需求的,我们都会去尝试。”其实眼下无论是做智能手环、智能手表,还是做智能鞋的企业,他们和360一样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希望通过利用各自的创新型产品去打造更为完整的产品生态系统,以培育更大的消费市场。
可穿戴不只有“健康”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应用可穿戴技术最多的是健康领域。这也是最为“亲民”的传感器应用方式。谷歌眼镜、上文所提到的Nike+系列、Galaxy Gear,这些当前热门的产品无一不与此产生了联系。音频设备厂商Jawbone更是凭借UP系列手环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可穿戴健康”领域中。
实际上,对于Jawbone、Nike这类厂商来说,转向可穿戴设备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毕竟其产品本就已经是在与人的身体打交道。不过除了像Jawbone、Nike这样转入健康领域以外,其它厂商还有着别的打算。
缤特力,一家老牌的音频设备厂商。尽管缤特力还没有正式推出可穿戴设备,不过其已经在实验室里做过一些场景测试。缤特力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陶海东对于可穿戴设备的看法是,如今可穿戴技术更多体现在人体的自我管理方面。而缤特力所要做的,则是“智慧的情景智能”,就是利用蓝牙耳机内置的加速器、陀螺仪等部件和传感器实现应用。陶海东和缤特力亚太和中东区产品市场总监谈又卫分别描述了几种有意思的可穿戴技术应用场景。
场景一:基于可穿戴技术的蓝牙耳机能够与视频设备有一定的情景智能配合。当一名通过蓝牙耳机通话的用户走入室内后,可穿戴技术会自动侦测用户的位置,当用户站在摄像头前时自动接通视频电话,实现语音与可视通话的无缝连接。
场景二:基于可穿戴技术的蓝牙耳机与办公设备的联动。当蓝牙耳机的用户离开电脑时,电脑会自动锁屏,防止机密信息外泄;同样的,用户返回后屏幕会自动激活。
场景三:将蓝牙耳机与智能信息系统结合。早晨起床后,用户只要对耳机说一句“告诉我一下今天的日程”,耳机中就会传出优美的女声,告知用户工作安排;出门前,耳机会提醒用户当天的天气状况;在A地到B地的路上,耳机会告知当前的路况情况和预计到达时间。
很显然,以上描述的这三个场景比起健康应用看起来要更加“高端、大气、上档次”一些。当然,实现这些应用并不一定非要通过蓝牙耳机实现。
可穿戴技术的“高大上”应用其实还有很多。美国迪士尼乐园正在使用一种RFID腕带,这种腕带让用户无需现金即可购买游乐设备的入场券,减少了排队等待时间。除此之外,好奇(Huggies)公司也推出了一款“智能尿布”。这款产品可以自动在社交网络上消息,以通知监护人宝宝何时要换尿布。针对遭受粉尘污染的城市,一款名为“AirWaves”的智能面罩可以侦测周边的环境污染指数,并自动上传到云端与其他设备分享环境数据。
前景可期
在可穿戴设备备受瞩目的今天,其背后无形的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这条产业链上包含了从芯片解决方案到外观设计,再到生产组装以及应用开发等在内的一系列流程。同时,各个流程之间的衔接也变得更为顺畅。包括博通、ARM、高通等在内的芯片厂商,都已经推出了专门面向可穿戴设备的解决方案,同时这些解决方案还划分出了不同的应用场景。这为未来可穿戴式设备走向成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我国在产业政策上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今年10月份,国家发改委发出关于组织实施2013年移动互联网及第四代移动通信产业化专项通知。其中一项重点任务即要求加强面向移动互联网应用,研制可规模商用的多类型可穿戴设备,实现可穿戴设备产品产业化。
令人振奋的是,我国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也有着较强的消费欲望。艾瑞咨询调查显示,在对可穿戴设备有所了解的用户中,有 68.9%的受访者表示会考虑购买可穿戴设备。另外,据艾瑞咨询《2012-2013 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研究报告》显示, 2012 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各种设备出货量达到 230 万部、市场规模达到 6.1 亿元。
有分析人士认为,当前可穿戴设备被看好的理由主要基于几个方面,首先是产业链逐步完善,当前硬件技术的发展已经能满足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普及。随着三星、苹果等巨头相继进入市场,整个供应链的生态将得到极大的提升;另外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将给智能可穿戴设备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消费者能够更加接受此类产品;再者当前消费者已经不再满足于智能终端的电话和视频功能,更多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契合智能可穿戴设备。
不过,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上海分所所长孔华威表示,“可穿戴设备目前对国内企业来说至少是挑战大于机会。”他认为,可穿戴设备需要更创新和人性化的设计,以及需要芯片级别的整合设计能力,而微机电系统等传感芯片以及知识产权储备和工艺等,长期以来一直是制约国内电子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理性来看,目前的确是可穿戴设备产业的起步阶段,产品成本高、服务弱,产业链整合能力和差异化市场开发水平都有待提高。随着科技巨头的相继布局,企业应致力于可穿戴设备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使产品成本有所下降而功能丰富度提升,提高用户对产品的接受程度。同时,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开发应规避同质化风险,在产业发展初期就积极探索差异化细分市场,通过瞄准特定需求人群、创新商业模式,促进智能终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可穿戴式设备可以获取更多的用户个人信息,由于采用了云计算技术,用户的信息会频繁地在云端传输,使用户信息安全面临风险。例如,美国国会要求谷歌公司提供谷歌眼镜在收集信息和使用信息方面的详情,谷歌公司也宣布出于对侵犯个人隐私的担忧,不在谷歌眼镜中嵌入面部识别功能。因此,发展穿戴式智能终端首先要解决个人隐私泄露、商业秘密管理等信息安全问题,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评 论
可穿戴技术也要软件定义
在信息业界,很多人都认为可穿戴技术将会是未来非常重要的一片市场。市场调研公司Juniper Research今年的报告称,2013年可穿戴设备的销售量将达到1500万台;从2013年到2017年,可穿戴设备的销量将增长366%,达到700万台。不过,可穿戴设备如今的境况显然还没办法让人与其壮丽的未来联系在一起。维基百科上对可穿戴技术寥寥数段的描述可以很明显地反映出,这个市场还没有成长起来。
什么是可穿戴技术,我们应该如何应用?很显然,单一的健康产品并不能够吸引大部分消费者。
缤特力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陶海东认为,可穿戴技术的基础是收集各部分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实现很多应用。“可穿戴技术最终将转换成软件与硬件平台的融合,而且软件占的部分可能会越来越大。”他表示,缤特力未来的变化之一,就是构建起一个由应用开发为主导的生态系统。
目前,可穿戴技术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如何找到一个能够大面积推广开来的应用软件开发模型。由这个模型衍生出来的产品不需要有多好多快速的性能,但是应用方式一定要“高大上”,同时价格平易近人。我们等待着这样的应用,它迟早会来的。(文/李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