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决策与实际填报的权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决策与实际填报的权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筛选出高校以后就可以进行志愿填报了,由于志愿会影响到考生今后的学习和择业,甚至会影响到考生今后的人生道路,所以填报应当是相当慎重的,为此我建议考生在决策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 冷热院校的关系

所谓热门学校,是指这些学校由于某种原因受到了众多考生的追捧,填报的考生人数多、分数高,使学校的录取成绩超出了原来的预料。热门学校与国家政策、行业、招生规模、学校招生策略等的变化紧密相关。所谓热门专业,是指高分段考生报考人数较多的专业,热门专业往往录取分数较高。热门专业与国家建设、行业、就业紧密相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变化,采用平行志愿录取方式后,同一学校各专业间的录取成绩变化幅度缩小了。

高校本没有好坏之分,专业也没有好坏区别,因为每一所高校都认为自己学校是最棒的。同样,高校也不认为自己会开设坏专业,他们招收的每一个专业都被认为是好专业才会进行招生的。出现热门与冷门不是高校所能左右的,而是由考生用一张张志愿表填出来的。这里边更多的是一种体现考生与家长群体性的流行趋势,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但是热门学校和热门专业就是好学校和好专业吗?笔者认为不一定,有些时候恰恰相反,许多热门专业进去的时候很难,出去的时候更难,因为到毕业分配时这些热门的学校和专业人数较多,竞争自然激烈。相反一些冷门学校和冷门专业不为人所关注,但是这些学校与专业虽然不为考生所追捧,但确实是社会需求的。我们不妨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看待这个问题:如果我报考了这个专业,由于招生人数少、又不被大家所看好,所以报考就容易得多,今后就业竞争的人数也少了。

纵观现在流行的热门专业都是与工作轻松与否、行业收入高低等有关。但根据对数十年来的专业就业情况跟踪发现: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是会转换的,有些专业在招生时是热门专业,到了毕业时竞争就激烈了,竞争一激烈,毕业生的待遇会有所降低,相应就会影响考生的报考热情,所以过了几年后又会变成冷门专业;而有些专业原来相当冷门,但毕业时由于需求很大就成为了热门专业。这种例子很多,如计算机专业在20世纪九十年代曾经就是热门专业,但现在趋向于冷门专业,而20世纪八十年代时的工民建、建筑施工、道路桥梁等专业由于苦和累没人愿意填报,结果到了考生毕业时由于基础建设的加速成了争抢的热点。机械专业也是如此,以前一直认为是工科专业中最累最苦的专业,考生不愿填报,笔者所在学校在20世纪九十年代时最少一个专业只有四个人填报,但从2004年开始出现了很奇怪的现象,近一半的工科考生会填报机械专业,结果成为了学校的最热门专业。

因此笔者认为考生完全没有必要去跟着潮流填报那些大热门的学校与专业,因为你追逐的是现在的情况,而到了毕业时情况会有很大的变化,所以考生千万不能简单地将现在的形势看成不变的,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进行填报,学会分析发展趋势,学会从冷门专业中淘金。

2. 就业与兴趣

现在考生与家长选择专业的两大因素就是就业和兴趣,许多家长会侧重于就业,因为丰富的经历告诉他们给孩子选专业就是选饭碗,如果饭碗不好会影响孩子今后的生活质量,因此专业与就业就紧密地挂起了钩。但很多考生会认为就业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这个专业自己是否感兴趣,如果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有了兴趣才有学习动力。

其实这两种观点有正确的地方,也有片面之处,选择就业好的专业并不一定就能够完全从事这个职业,据统计,高校毕业生今后从事的专业与自己原来所学的专业对口的,只占不到百分之十,这就告诉我们专业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考生选到了好专业不一定就会进入这个行业,没上好专业照样可以从事好的工作。兴趣也是如此,有些学生其实对学校及专业的了解很肤浅,许多只是停留在字面上,受自己一时的兴趣和爱好影响,等到进了学校面对枯燥的理论知识才会发觉所学的专业与自己的想象差别很大。

在志愿填报时这两种观点最容易产生的问题是相互对立、互不相让,其实作为家长并不一定要将眼光局限在择业上,毕竟学生到学校后要完成数年的艰苦学习,这期间没有兴趣的驱动是很累的,关键是要进行引导,使考生对自己的特长、能力和就业有一个认真的思考,同时要根据自己的丰富经验来纠正考生对某些专业的不正确认识。作为考生也并不一定要死盯着自己认定的几个专业,毕竟自己长大了,应该考虑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如果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思考的话,考生最喜欢的专业也许是最不好的专业,因为这些专业也许是最吸引考生眼球的,到时候大家都从事这些专业,竞争自然就会很激烈。

3. 招生规模的考量

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很关心的问题是学校的招生人数,人们普遍认为招生人数较多的学校就容易报考,而招生人数较少的学校竞争就会激烈,也正是由于这种想法使实际录取时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有时,一所招生规模大的学校,人们都认为比较容易录取,填报的人多,相应录取成绩也将提高。而一所招生规模较少的学校,由于大家都担心会考不上而很少有人去填报甚至没有人填报,录取成绩反而会很低。对学校招生规模很敏感的考生与家长不在少数,结果造成他们在填报志愿时患得患失,左右为难,到处去打听周围的人怎么填报,结果考生和家长们大打心理战,很是头痛。

从实际录取情况来看,招生规模与录取成绩并没有很大的联系,有些名校招生规模一再扩大也挡不住考生报考的热情,而有些学校招生人数少,录取成绩也不高,但却没什么人填报。所以考生与家长不必太关注学校招生人数的情况,因为假若你往这方面想是得不出结论的,而且会陷入无尽的担忧。

虽然招生规模不用太多地关注,但招生规模的变化倒是一定要关注的,笔者前面讲过,有一个“大小年”的现象,这一现象与学校招生规模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如一所学校的招生规模本来就小,当他们的招生人数与前两年相比出现变化时,很容易使录取成绩有所变化。当然对于招生规模较大的院校来讲就没有这种现象。

4. 招生批次的矛盾

实际填报志愿时,考生想上的学校并不一定与规定的批次顺序完全一致,有的时候考生对于较低批次的学校报考愿望要强于前一批次的某些学校,这种现象在提前批次与本一批次、本三批次与专一批次会有发生。还有一些考生属于专业优先型填报的考生,有时也会出现选择专业和学校批次上的矛盾。

当出现这些矛盾时,考生就要找准重点,运用上面提到的对学校和专业排序的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有利于录取、最有利于今后学习的填报顺序。要学会放弃一些学校与专业,如最想上的是本一的院校,而提前批次的学校也有想上的,而且填报以后录取的可能性也很大。如果两个批次都填报的话那么本一的学校就属于无效志愿,这时考生就应充分分析本一院校录取的可能性,如果自己判断被本一学校录取的机会很高时,建议放弃提前批次的学校。如果被本一学校录取的机会并不高时,建议填报提前批次,并且在本一批次的B、C志愿上选择录取成绩较低的学校。

5. 经济与地区的选择

当考生在一个批次中属于成绩较高者时,对于经济与地区的选择都比较主动,但是当这个考生的录取成绩属于这个批次的中下水平时,如果考生家庭的经济条件较好,可以选择收费较高的学校与专业,通常这些专业由于收费较高,竞争的考生不会太多。对于一些并不太拘泥于地区要求的考生选择一些边远地区学校也是一种提高录取机会的方法。

还有一些家庭经济并不宽裕,或者对地区的选择有很强烈的倾向性的考生,如果这些考生的成绩在所在的投档批次中优势并不明显,那么就会处于很被动的局面。建议这些考生可以选择有可能出现“小年”现象的学校碰一碰运气,但还要认真填报下一个批次的学校与专业,这样就可以保证自己能够录取到低收费或所中意地区的高校。近年来在实际的填报中,降批次录取相对满意的学校已经被很多考生所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