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后现代视角下的庄子《齐物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后现代视角下的庄子《齐物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现代主义极力推崇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在理性主义的指导下对自然进行主宰,而后现代主义倡导反中心主义,反绝对主义,反理性主义。在对庄子的著作进行研究时发现,庄子的很多思想与后现代思想不谋而合,本文以庄子著作中最具代表的《齐物论》为例进行阐述。

【关键词】庄子;齐物论;后现代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一股影响深远的的文化思潮,对哲学、心理学、教育、文学、美学、艺术等领域影响重大。在这股巨大浪潮的推动下,人们开始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的内心以及我们所处的世界。后现代思想不是特定时代的产物,而是一直都存在的,在人们思考当前出现的种种矛盾后,才被拉入到视野当中。我国古代的思想著作是古代先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其中蕴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需要我们去深入地挖掘和整理。

一、反中心主义

(一)反人类中心主义

人与自然关系是如何的呢?哲学家和思想家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现代主义强调“人类中心主义”,他们极力渲染人的高贵,认为人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处于宇宙的中心,人在认识中处于主体地位,人类与万物的关系就是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宇宙万物只能从属于人类,这实际上是将主客体进行对立。这样做是否合理呢?世界本是一体的,主客二分思维的理性认识必然会造成对世界的割裂,对物性的扭曲。于是,后现代思想家重新思考人类中心论,把人从神坛上拉下来,他们极力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万物不是外在于我们的存在,主张取消物与我、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人与人及人与自然之间是统一与和谐的,而非人类凌驾与自然之上,更不能对自然任意巧取豪夺。庄子认为万物都归属于“道”和“气”的统摄,从其本源上论证万物皆体现于道,本源于气,因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里讲的是人类与自然的齐一,达到“天人合一”,从而扩大视野,进入到自由的境界。当然,庄子所指的自由并非物的自由,物的自由是“有待”的,他所要追求的是真正的精神主体的自由,是绝对的自由。“吾丧我”中的“吾”与“我”都是“我”的意思,二者的区别在于 “我”是带有偏见的我,而“吾”才是真实的我,即“真宰”或“真君”,只有摒弃偏见的“我”,才能真正做到“物我合一”,从而化解物我对立,打破“以自我为中心”,因而庄子在篇末巧妙安排“庄周梦蝶”,假托庄子梦醒后思索,我在蝴蝶梦中,还是蝴蝶在我梦中,我去认识蝴蝶,还是蝴蝶认识我?从而提出“物化”的概念,并借梦来回答“物我”是否有界限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吾丧我”的回应。

(二)反自我中心主义

三籁有区别吗?庄子认为,三籁都顺任自然,都是自然之穴发出的声音,包括人籁,因为“物我齐一”,所以,三者并没有区别,都是自然之音。那么人的言论有区别吗?百家争鸣,各家为了一己之学说,钩心斗角,以自我为中心,陷入是非争执之中而不能自拔,将自己心灵束缚住,皆因“成心”之故,迷失自我,失去精神自由。《齐物论》之“齐”既包括“齐物”,亦含“齐论”之意。庄子并不是反对百家争鸣,而是反对自我中心,各家没有立足于“道”,而是“随其成心而师之”。籁,气经孔窍而为声,地穴也好,箫管也罢,都是虚空的,没有成心的,而“言”则是一己之见。在“籁”与“言”的对比中,庄子存在明显的情感偏向的,偏好动听的“籁”,因而文中写道:“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画面何其壮哉。而“言”的描述则是另一种情形,“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籁”是自然无心之音,而“言”带有“成心”的人为之论,所以“籁”动听,而“言”嘈杂。在各家之言的争辩中,表面看好像非常热闹,言论自由,实际上,各家被自己的言论束缚了,反而把自己弄的很累,情绪为外物所左右,这岂是自由?“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本质是同一回事,“物”总的数量没有发生变化,“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但由于“成心”所困,就是因为不明白“大道”,迷失自我,由此带来的不安与焦虑困挠着人们。我们在笑猴子的同时,也应该反思,我们是不是也经常扮演着猴子的角色呢?“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忙忙碌碌,终无所成。

二、反对绝对主义,提倡相对性

后现代主义对真理的否定,实质是对真理标准的否定。认识标准难以确立,评判则无所依,庄子写道:“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暗,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因此,不能通过辩论胜负来评判客观对错,既然无法通过辩论决定胜负,那何不停止呢?此即“辩无胜”。当然,各派在争辩中似有胜负,并不意味着他们能获得真知,“道隐于小成”,“小成”可得,但“大道”难求,真正的“大成”则是“不言之辩、不道之道”。不过,遗憾的是,庄子此处只论证了辩论的胜负和客观对错没有必然关系,他并没有指出是否有客观对错。

现代主义提倡绝对性,既然有标准,那么根据标准,则有绝对正确与否之别,而后现代主义的立场则与现代主义针锋相对,倡导打破绝对,提倡相对,在这一点,庄子与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是相同的,《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大”“小”“寿”“夭”都是相对而言,因为对具体事物存在状态和价值的认知是相对的,随着观察视角的变化而变化。“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人都有一个预设,所以产生了差异,但如果从“道”的高度来看,这些外在的判断都是人为附加的,是人的主观认识,并非事物的本原状态,把这些人为因素拿开之后,就呈现“一”的状态。

三、反对单一标准,提倡多元主义

世间有大小、高矮、长短、美丑之别,亦有言论不一,我们该如何对待差别呢?虽然庄子提出最终要“归于大道”,但他在现象界提倡多元主义,即允许多元化的存在,这与后现代所提倡的多元主义不谋而合。认识主体的局限性是客观存在的,这也限制我们对于共同标准的制定,“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慄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天下有大家都认可的事物吗?文章中庄子的观点已经很明显了,但他并未直接给出,而是假托啮缺和王倪之口,三问而三不知,不管庄子回答是或否,都会出现悖论,即回答是,与现象相悖,回答否,则可能是一己之见,未必是真知,因而左右为难,不如暂且存而不论。

四、反理性主义

现代主义是以理性主义作为哲学基础,后现代主义则是对理性的反叛,指出,“主体死亡”,“人的终结”,人类中心主义的破灭。在庄子看来,俗见产生的根源是理性认知,在文中批判“儒墨之是非”,否定儒家推崇的等级秩序,正是旧礼制以及所谓的客观理性,使人的自然天性迷失。王阳明也曾作过类似的比喻,人都有“良知”,只不过被蒙蔽了,如明镜积满污垢。再者,理性认知是有限的,理性未必就能获得真知,《秋水》说:“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因此,有研究者认为,庄子的“反理性主义”并不反对理性对于人类认识的作用,而是反对滥用理性,因而不能过分依赖和信任理性,否则就有可能遮挡我们的视野,看不到事物的本真面目。庄子“吾丧我”真实自我是“自然主义”的,他信赖人的自然天性。

五、对语言的质疑

在理性主导的现代主义中,结构主义的语言学的地位似乎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一切都是多元的,模糊的,不确定的,所谓事实和真理只是语言上的,现在连语言也是不可靠的。语言开始受到怀疑,结构主义语言学只重形式而忽视意义,因而受到批判。解构主义的创始人德里达认为,语言的意义体现在语境中,是多种多样的,暂时的,不确定的,这样消解了真理的绝对性,突出了语言意义的争论性。后现代主义怀疑语言的作用,认为虽然我们获得知识是通过语言,但是,语言也存在着局限性,“言隐于荣华”,从而对“高”“矮”“美”“丑”产生了怀疑,语言的不可靠,是不能够说明事物的本原的。正如德里达所言,“文本之外无他物”。语言是人创造的,那么必然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的,因而,不可避免会带有人的偏见。百家争鸣更是如此,语言被任意使用,承载了各派的门户之见,因而,“道”是不能通过语言来传达的。在使用语言之前,就已经有先定的观念,所以语言的争论是不客观的,争论是无意义的。尽管庄子反对为一己之见而争辩不休,他站出来提出自己的观点只是不得已而为之,况且“道昭而不道”,因而只能借长梧子之口称自己的言论为“妄言”。

参 考 文 献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陈鼓应.《齐物论》的理论结构之开展[A].张松如.老庄论集[C].山东:齐鲁书社,1987

[3]杨国荣.庄子的思想世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黄春芳.语言学研究范式的后现代转向[J].外国语文.2004:26(2)

[5]罗彦民.西方解构主义与《庄子》哲学之比照[J].社会科学家.2009(5)

[6]王齐.跨越时空的心灵碰撞[J].哲学动态.2006(3)

[7]郭继民.视角主义立场下的庄子之“道”[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