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云和县茶产业发展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云和县茶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介绍云和县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为该地茶产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茶产业;现状;问题;对策;浙江云和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313-01

云和县地处浙西南,山水资源独具特色,全县森林覆盖率80.8%,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第10位,好山、好水孕育了云和纯天然生态茶。近年来,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茶产业逐渐成为云和县主导产业之一,对云和县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 云和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1.1 茶叶生产发展迅速,经济效益凸显

从2006年至2012年底,全县茶叶种植面积从1 063.49 hm2增至2 440.63 hm2,年平均增幅达14.9%。截至2012年底,茶叶产量达795 t,茶叶总产值达9 980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5.69%,其中名优茶产量达650 t,总产值达9 700万元,占茶叶总产值的97.2%。通过茶叶种植,茶农人均收入可增加2 000余元。

1.2 茶叶良种推广逐渐普及

云和县把良种推广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采取以科技服务与政策扶持相结合的方式全力做好良种推广工作。推广品种以乌牛早、白茶为主,迎霜、龙井43为辅。通过努力,该县无性系良种率达到98%,于2012年被评为“浙江省良种先进县”。

1.3 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逐渐推广

为了提高茶叶品质,茶农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从茶园整体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将农药残留降低到规定标准范围以内[1]。在推广生物和物理防治过程中,该县2012年在石塘镇朱村建立了1块涉及朱村村、金山下村、张川村等5个行政村的206.67 hm2的茶叶生产示范区。在该示范区内全面推广使用昆虫性信息素和太阳能杀虫灯,实行物理防治。同时,通过示范区的示范作用,辐射带动周边866.67 hm2的茶叶种植户使用物理防治技术。据统计,物理防治推广,使该县茶农利用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的次数逐渐减少,化学药剂使用量同比下降25%。

1.4 营销体系不断健全

近几年,云和县茶叶从基地建设、茶叶加工、包装到销售产业链逐步趋向完善。茶叶加工企业发展迅速,年产值3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有3家,产值100万~300万元的有3家,家庭作坊式茶叶加工点日益增多,全县有600多名茶商常年活跃在江苏、上海、济南、沈阳等茶叶市场,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营销网络体系。

1.5 品牌效应逐步增强

“仙宫雪毫”、“贵妃香羽”和“添清茶”等系列名茶,不仅成为云和县品牌,而且在全市、全省都有一定的知名度。立体农业生态示范园的“贵妃香羽”茶曾荣获2011年浙江茶博会绿茶金奖,“添清茶”在2011、2012年曾连续获浙江省茶博会绿茶金奖。

2 云和县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云和县茶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地理、技术、资金等要素的影响,该县茶产业的发展也受到制约。

2.1 茶叶生产集中连片发展困难

云和是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境内以高丘及低、中山为主,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茶叶种植难以集中连片,导致生产者管理不便,从而制约了茶叶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只有石塘镇朱村相对集中连片,而其他乡镇的种植比较分散。

2.2 资源利用率不高,影响经济效益

云和县大多数茶园使用传统采摘,只采春茶,而夏秋茶很少采摘,大量的夏秋茶资源白白浪费,致使茶园单位面积产量不高,茶农的经济收益提高受到限制。据统计,盛产茶园可采春茶1 875 kg/hm2,同等面积采后,加强管理的,夏秋茶采摘产量可达9 000 kg/hm2,除去成本,可为茶农增收2.7万元/hm2。

2.3 茶叶质量影响茶叶品质的提升

由于茶叶生产涉及千家万户,标准化生产难以全面推广,同时部分茶厂加工环境卫生条件差、加工设备陈旧、茶叶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质量安全问题,影响茶叶品质。茶叶的质量安全成为该县茶叶产业提升的限制因子。无公害生产技术与产品质量追溯保证体系建设有待完善和加强。

2.4 核心品牌的缺失,导致茶产业竞争力薄弱

近年来,云和县茶叶品牌有所增加,如“添清茶”“贵妃香羽”等,虽曾获得一些奖项,有一定的影响力,但这些品牌的知名度不高,代表该县的有竞争力的核心品牌一直缺失,导致云和茶产业竞争力薄弱。

3 云和县茶产业发展对策

3.1 发展区域特色,实行一乡镇(街道)一品一特色

在农民积极性高,土地流转相对集中的乡镇(街道)大力发展茶叶生产,扶持的项目资金也要倾向这些区域,改变遍地开花的发展模式。同时,全面提高这些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茶叶种植的防寒抗旱能力,并根据家庭劳动力确定种植茶叶面积,这样既能解决采摘人员紧缺问题,又能增加农户经济效益[2]。

3.2 培育壮大加工企业和推行健全营销网络

3.2.1 加大企业的培育力度。推行“企业(茶场)+基地+农户”的统分模式,企业(茶场)统一加工、统一销售,茶农分户建园、分户管理,通过合同契约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带动力。并在资金、项目、信息上对重点茶场和龙头企业给予倾斜,促进中小茶叶企业向龙头骨干企业、名优品牌企业发展,逐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创品牌,品牌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同时,引进技术和人才,培育精深加工企业,充分利用夏秋茶进行加工,进一步提高茶叶的产出效益,提高茶农的收益。

3.2.2 推行和健全营销网络体系,提升云和茶产业的知名度。目前,云和茶行业的营销模式仍是以传统营销模式为主导,即以实体店面为依托,以产品为媒介寻找目标顾客,但是茶叶实体店面的经营成本很高,除一些品牌茶企有能力支撑之外,大部分的茶企都无法承受。而相对于传统营销,网络营销使茶企能接触到更多的买卖双方,供需信息也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沟通,既弥补了传统营销的地域性缺陷,又对品牌的提升起到一定作用[3]。

3.3 抓好茶叶生产的质量安全,提升茶叶品质

质量安全是茶叶生产的生命线,是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茶叶的质量安全既要从种植源头抓起,也要抓好加工过程的各个环节。首先要制定和完善茶叶标准化及质量保证体系,积极开展QS认证、绿色认证、有机茶认证等相关认证。二是在茶叶种植过程中要求茶农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生产管理。三是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可以通过成立茶叶生产服务队,对茶叶实行统防统治。统防统治过程要本着“综合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方针,普及和推广农业、物理、生物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严格控制茶园生态环境污染,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茶叶和有机茶叶。四是在各加工企业推行清洁化生产,提升加工技术,从环境条件、生产设备、加工工艺、加工过程、出厂检验等方面保证茶叶产品质量安全。同时,实施初制茶厂优化改造工程,重点支持茶叶企业开展茶厂清洁化生产设备和设施技术改造,通过茶厂优化改造,力争实现全县“茶厂标准化、加工清洁化、产品无公害化”的目标,建设一批县级示范茶厂[4]。

3.4 整合品牌,提高茶产业竞争力

以“仙宫雪毫”为切入点,把“贵妃香羽、添清茶”等品牌进行整合。全面对“仙宫雪毫”品牌形象进行定位,实行统一包装,并通过电视台、茶博会等媒体进行宣传,扩大其影响力。同时,对使用该商标的茶叶严把质量关。使用该商标的茶叶必须经有关部门进行检测,符合《仙宫雪毫地方标准》。通过品牌整合,不断提高该县茶叶的竞争力和知名度。

4 参考文献

[1] 王定锋,刘丰静,高香凤,等.闽东茶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茶叶科学技术,2012(4):32-34.

[2] 杨亚军.关于茶产业的一点思考[C]//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3:茶与茶道的科学研究,2007.

[3] 李乔寿.发展澜沧县茶产业的思考[J].云南农业,2009(3):27-28.

[4] 吴文波.南涧县普洱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27):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