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色彩的新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色彩的新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首先通过对传统色彩理论的发展进行反思与追溯,主要从色彩的发展,色彩的应用两方面展开论述以探索当代色彩研究的出路;指出颜料只是色彩介质的一种表达方式,指出色彩研究的目的不是对颜料的掌握,而是对色彩的认识、审美和运用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色彩;颜料;审美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043-01

一、色彩研究的追溯

从早期文艺复兴至今,绘画中色彩的表现方法丰富多彩,欧洲色彩艺术从传统再现向现代表现色彩的过渡,经历了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和抽象派等最具革命性的阶段。19世纪,由于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以及摄影技术的日益成熟,一些有关色彩理论的科学论述为欧洲艺术家探索新的绘画表现奠定了理论基础,严重地动摇了一向视模仿自然色彩为全部目的的传统绘画信念。纵观美术史,不难看出,色彩艺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我们理应对色彩有一个广泛的、全方位的认识,而不应将目光局限在某一点上。

二、色彩的应用

传统的色彩理论对于画面的色彩构成更多的是依靠色彩的空间关系去表达(物体离观者近则色彩鲜明突出,退远则变淡变冷)。但在现代的许多绘画大师的作品中,这种理论已被打破,艺术家们根据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应,重新组合、安排色彩来构成画面。空间关系,应理解为色彩结构上的位置关系,色彩的强与弱应根椐画面的需要来分配。

中国当前在色彩研究中采用的理论依据,是在印象派前后时期的色彩理论加之俄罗斯画派的色彩理论综合而成。其核心内容是强调条件色,认为色彩的产生要依靠光源色、环境色及物体自身的颜色综合而成。在色彩的对比上也有一定规则,亮部冷,暗部就要暖;在色彩的训练上比较强调作画过程的程序性,即通常的画大关系,然后深入,再回到大的关系上来。这样的训练方法及色彩理论固然有其有利的一面,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过多地重视科学规则和相应的客观因素,忽略了做画者对于色彩的直接感应。

三、色彩的形成规律

色彩主要是由于光、固有色和环境色形成的,单一的明度、色相、纯度是色的因素,在它们之间缺少了重要的一环(环境),所有的色彩都应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中的。什么是色彩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呢?我们都知道,自然界任何物体都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之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色彩也是如此,任何有色物体也都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之内,它们的色彩也必然与周围邻接的物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定的关系,这就是色彩关系。它的变化规律就是固有色与条件色的对立统一规律。

(一)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

1、固有色:没有人能够确切的说出自然界到底有多少色彩。因为自然界是缤纷复杂的,我们可以毫不迟疑的说,自然界拥有多少不同的物象,就有多少不同的色彩。

2、光源色:光对观察和识别物体是必不可少的,其对任何物体都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在光源光的照射下的物体,色光必须要统治或改变物体受光部分的色彩,光色的弱,物体离光的远近决定物体受光部分色彩的变化程度,这一点在作画时对我们处理色彩极为重要。

3、环境色:世界是联系的,没有任何一件物体能够脱离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孤立存在,色彩同样受其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环境色被视为决定色彩的第三重要因素。我们还清楚以下几点:表面光滑或物体间距离近的相互之间的影响交大,而物体的背光部分与受光部分相比受环境色影响明显增强。

(二)空气透视

一切造型艺术都遵循的透视变化规律,由于物体距观者距离远近的不同,也就产生大小不同的透视变化规律。一般来说,我们在观察时的感觉是近大远小,视平线以下的东西低近远高,而视平线以上的东西则近高远低。同样色彩也因透视变化发生着变化,诸如红黄类暖的物体色彩近的变暖而且鲜艳,远的物体变冷而且灰暗;青蓝类冷色物体色彩近的冷而艳,远的物体变冷而且灰暗,明晓这些以后,有利于我们在作画过程中准确把握物体的形与色,以便于恰切生动地将心中之象落实为纸上之画。了解以上的因素,有利于我们准确掌握写生要点,较为理想地表现出色彩的空间透视化。

因此,理解和掌握色彩关系及其变化规律是至关重要的。它能使我们观察色彩的能力得到提高,表现出来的色彩也就会真切,同时也会使我们在色彩写生和创作中占有主动权,免于被动地模仿对象的颜色,而是按照客观对象在一定的条件下所形成的色彩关系进行描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画画是画关系,而不是画东西。这就要求我们对待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避免只靠感觉作画。

参考文献:

[1][美]约翰·雷华德.印象派绘画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美]约翰·雷华德.后印象派绘画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