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与《定风波》之比较阅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与《定风波》之比较阅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卜算子》和《定风波》两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的代表作品,其中所透露出的情感变化呈现了苏轼的心路历程。而对这两首词的横向比较能让学生较为鲜明地看出苏轼思想的转变,情感的释放以及诗词风格的稳定与成熟。

一、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变化

元丰二年(1079年)发生“乌台诗案”后,苏轼谪居黄州,《卜算子》就是他初至黄州寄居在定惠院时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因罪废,他灰心杜口,谢绝交往。又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在《卜算子》中,作者描写了一只深夜徘徊于天,“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通过它塑造了一个孤独寂寞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形象,是他贬谪生活中苦闷、孤独心理的写照。苏轼在前期一直是积极入世的,他少年得志后平步青云,本身又文笔非凡,辩才出众;而在“乌台诗案”时期,他的境遇一落千里,前一日还在兢兢战战想着怎样赴死,后一日便又被皇帝开恩贬谪到黄州,人生的遭遇很离奇,这对他内心有极大的摧残,所以我们看到了《卜算子》中孤独失意的“幽人”,在“漏断人初静”时咀嚼着无人可解的“恨”与哀伤。

而黄州团练副使,只是个虚职,没有官俸,为糊口苏轼只得开荒种田,却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自得其乐,取雅号“东坡居士”,大有“审容膝之易安”的满足。元丰五年三月,也就是他被贬黄州两年之后,东坡到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买田,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独东坡杖藜徐步,心定气闲,并引以为乐,写下了《定风波》一词。

《定风波》塑造了一个雨中吟啸徐行、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这首词虽然是因一次道中遇雨的偶发小事而作,却表现了一种难得的轻松,一种高居于现实苦难之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笑傲人生的乐观豪放,这正是苏轼后半生应世态度的写照。“回首向来潇洒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政治上的浮沉起落,人生的荣辱逆顺,在苏轼的心中早已泯然一物,平和泰然的内心让身处逆境的苏轼保持着旷达的心胸,傲岸的心性。苏轼家人大多信佛,可以说苏轼自幼便受佛教思想的浸润;被贬黄州后,与住于庐山的佛印禅师常相往来,两人吟诗唱和,参谒佛理。从《定风波》这首词中,我们看到了佛法对苏轼的影响,他写自己在雨中洒脱安然的态度,实际上暗示了面对人生际遇的风雨飘摇,能够处之泰然。料峭的春风,让人更加清醒,“山头斜照”给了他淡淡的喜悦,却不知,在经历了山路上气候变化莫测的洗礼后,作者内心始终保持“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定。能把“风雨”和“晴”反差如此之大的现象,在心中等同视之,面对世事宠辱不惊,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二、词风的成熟演变

虽然苏轼诗词一直被归为豪放一派,但总体上苏轼诗词是风格多样的。在题材、立意、语言、境界等方面苏轼全面开拓了词的表现世界,且有时这种拓展是有意而为之的。他在《与鲜于骏》中说: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颇壮观也。”

在被贬黄州之前创作的《《沁园春》(孤馆灯青)》《江城子·密州出猎》等词中,苏轼突破了晚唐以来的香软词风,洗尽软媚少骨的的儿女情,表现出刚强雄健、渴望建功立业的英雄气。这一时期是苏词的发展期,词风在豪放之中不失细腻真切的情感。而“乌台诗案”成了苏轼生活的重要转折点。沉重的政治打击使他在地理环境上越走越远,在心灵上也越趋于独立不群。这使他诗词的思想感情和风格再次转变。贬谪黄州,使苏词的风格进入了一种更加纯熟的境地。

《卜算子》是苏轼贬居黄州时心情与处境的写照,用比兴之法,借孤鸿衬托,表达其“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张惠言《词选序》语)。它的艺术很高妙。黄庭坚评此词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其抒情吞吐含蓄,深刻体现了传统诗词婉约深美的特点。

而佛老思想的浓厚使被贬黄州的苏轼心境变得超然物外,旷达自适,而苏词的格调也渐渐由豪放转为旷达,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更加洒脱自如,在意蕴上更能显示出对社会,对人生的透彻静观。《定风波》便是代表作。 这首词表面是写沙湖道中遭雨,实则展示了词人洒脱不羁的性格和旷达的胸襟气度。“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简洁鲜明地刻画了词人在风雨中“吟啸徐行”,对困境安之若素的形象。通过这首词,我们仿佛看到了在生活的道路中,在仕宦的起落中,苏轼总是保持着达观的处世态度,保持着对生命的美好的追求。他把这种对生活的深刻感受写入词中,词不再说“愁”而是言“志”,言旷达不俗之志。随之苏轼又创作了前后《赤壁赋》,旷达超然的情怀表现的更加鲜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东坡词旷”,这是很有见地的的话。苏轼在经历了多年的宦海沉浮之后,已把自己对自然的和社会的独特认识、乐观豁达的个性及飘荡流离的遭遇、入世与出世的挣扎和儒释道相融的思想化入词中,因而在“豪”之外,更有一番“旷”中的魅力。《定风波》于苏轼,可谓是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