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索取回报让慈善蒙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索取回报让慈善蒙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湖北襄樊5名贫困大学生因为“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被慈善活动发起方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后不久,又传来消息。河南省慈善总会让接受资助的贫困大学生签订“爱心接力慈善助学”协议,要求他们“自愿”向公益基金捐赠善款,用以续薪传火,帮助其他生活困难的学生。

一个长期只有机构和零散个人的国度,对“个人为大家”这种慈善活动因为陌生而感到难以操作,并不奇怪,奇怪的是这些举动竟然使“慈善活动该不该附设条件”成了一个问题。听到这样的争论,确实比听见贪污挪用“希望工程”善款的传闻更令人感到尴尬。

搞慈善,向来就有两种目的,一是像孟尝君的门客冯谖那样,在薛地烧掉臣民们欠下的债券,用以“市义”:一种是感到“巨富而死是一种耻辱”,为了表达对社会的感激,为了使自己的心灵安宁,甘愿帮助别人。

在后一种做法中,慈善活动中的施授双方不存在道德位置的高下,施者得到心灵安宁,受者得到物质帮助。施与者断然不会根据受助者感激泣零的程度决定自己是否帮他,因为他们知道,那不是在要求别人感恩,是在以金钱为砝码称量自己的怜悯之心,对慈善的羞辱莫大于此。

即便有人深深陷入一切都是交易的市侩习性中,为“市义”而慈善。也不见得非要急切到要求受助者立即兑现感激,在“一年时间内”。用“打电话”、“写信”和“感谢的话”来做报偿。

真正的慈善,是那些不相信这世上只有等价交易的浪漫主义者发明和推广的,但一善之念。往往星火燎原。

在那些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人们反而能看到最多的“无价劳动”和“无益交易”。在美国,13岁以上人口中的5096每周平均志愿服务4个小时:75%的美国人为慈善事业捐款,每个家庭年均约1000多美元。

他们肯定更懂得市场交易,更了解资本的价值和投入产出原理。这些人在商言商、“在慈言慈”,一来是因为懂得只有交易和竞争,支撑不了这个群居社会:二来也觉得人生只有追求财富这唯一的向度未免太过单调。

拿出市场精神办慈善,“慈善”之前先要求签“协议”还款,一旦开了这个头,慈善就死了。因为这是把一切重新统一到了市场交易的层面,只能刺激出以“市义”为目的的施与宅和还掉钱就了事的受助人。没有发自内心的“怜悯”和“感激”,慈善就成了一场最拙劣的演出。

不管捐出多少钱,施与者如此急迫的。变现要求,说明他们还不是真正的慈善家。不能从施与本身找到内心的喜悦和安宁,这是“慈善门”事件揭示出的最大不幸。

早有先哲说过,发自内心的道德律令与被人强迫的道德教条不同,自省的道德律令将令美好心灵在一场春雨后遍布人间:而被迫的道德教条只会派生做给别人看的虚伪行径。慈善事业比商业保险、福利制度更高尚的地方就在于此,就是它打破了丛林法则,使友爱、怜悯、感恩的信念飘洋过海、代代相传,最终让人超越了自然。

在道德塑造这个微妙而漫长的过程中,不该有短视和强迫的容身之地。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那些小小的感动聚沙成塔,汇聚成支撑人类社会免于灭亡的完美道德体系,这就是慈善事业的最终任务。

正因如此,捐款数额、受惠人数都不是慈善事业成功的标志,对它来说,从一开始就保持理想主义和纯洁无瑕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