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人格障碍对审美心理的影响研究述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格障碍对审美心理的影响研究述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中面对审美对象获得情感愉悦和精神快适的审美体验,健康人格对审美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的发展,人格障碍问题已经是遍及社会各类人群的普遍社会问题,它对审美心理的影响正在引起关注。通过人格障碍与审美认知、审美体验、审美人格等三个方面探讨人格障碍对审美心理的影响,可以为深入研究不同类型、不同特质的人格障碍与审美心理的关系提供研究基础。

关键词:健康人格;人格障碍;审美心理;审美认知;审美体验;审美人格

中图分类号:B848,0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3-0089-05

审美心理是人在审美实践中面对审美对象获得情感愉悦和精神快适的审美体验,是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结合。关于审美的研究可以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途径,前者探讨经验、人格等主观因素对审美认知和体验的影响;后者则从事物本身的特征(例如对称)出发探讨可能引发审美认知和体验的外部因素。瑞士心理学家Bullough是前一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他从种族、气候、地理环境、社会教育、宗教等方面探讨人类美感的多种表现形式,认为客观标准只会“抹杀丰富多彩的美感”。不仅如此,Bullough还以颜色审美为例将人分成了客观、生理、联想和性格等四类,认为不同类型的人群对于颜色的审美体验水平存在差异;与之相反,Kant认为审美是对事物的一致判断,例如,莫奈的《印象·日出》不仅对莫奈是美的,所有人都应当有美的体验。正如Bul—lough所说,主观性和个体性是审美心理的特征之一,禀赋、动机、爱好、能力、自我评价、控制水平等特征都可能影响审美认知和体验,因此探讨人格障碍患者的审美心理也是无法避免的。“美学是一个情感和想象的领域,这个领域包括人类幸福的总和——有增进幸福的,也有减少幸福的。”关注人格障碍对审美心理的影响;关注审美体验可能带给他们的幸福体验,这些对于了解审美心理的多样性和人格障碍的认知、情感特征都更有益处。

人格障碍是一种“明显地偏离了个体所属文化预期的内心体验和行为的持久模式”Ⅲ,因其类型不同,表现特征和产生的原因也有较大差异。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手册第四版(DSM-IV)将人格障碍分为三类:A类包括偏执型、分裂样和分裂型人格障碍;B类包括型、表演型、边缘型和自恋型人格障碍;C类包括回避型、依赖型和强迫型人格障碍。无论是哪种人格障碍,都“能被看作是一种情绪障碍,或至少包含了刺激和情绪反应之间的不寻常或不适当的联系”,因此,文章从审美认知、审美体验和审美人格三个层面来分别阐述人格障碍的这种特异性反应。

一、人格障碍与审美认知

人格障碍在一般认知上常常表现出异常特征,例如,边缘型人格障碍中100%伴有错乱思维,40%存在准精神病性认知。具体来说,这类人格障碍在反应时、反应正确性等方面都表现正常,但是在加工冲突信息、形成自我概念等方面却存在明显的困难。人格障碍在一般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同样也会发生在审美认知上。Chatterjee从视觉神经科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关于视觉审美的认知模型。该模型认为视觉审美加工与一般视觉加工一样,包含早期加工、中期加工和晚期加工三个阶段,通过激活记忆,审美客体被识别和赋予意义。人格障碍,特别是A类人格障碍,如偏执型、分裂型和分裂样人格障碍,表现出对他人的不信任、怀疑、情绪冷淡及不适当的情绪和社交行为等特征,是一种认知异常的表现,这种认知异常必然影响审美选择、审美体验及审美想象。一是人格障碍影响审美对象的选择。审美认知具有明确的选择性,认知障碍会导致审美对象选择出现偏移,也就是对什么是美的事物出现认知上的差异,审美具有个体性特征,审美对象的选择上必然存在差异。这里说的审美对象选择的偏差是与健康人格比较而言,因为审美活动更是社会性产物,健康人格的审美主体之间存在较强的共识和较大的相似性,基于人最基本的认知功能、认知经验和获得社会信息的一致性。人借助已有的社会经验进行社会活动时,会遵行一定的心理活动规律,一定的心理活动规律支配人的审美对象选择,人格障碍的审美主体会打破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致使审美对象选择出现更大的随意性、盲目性和性,也就是选择者缺乏审美信息的正确、理性判断。二是人格障碍影响审美心理感知和想象。人在审美接受过程中,审美感知和想象发挥重要作用,审美事物的客观存在性促使审美主体在感知过程中形成美的信息和体验。是否会形成这样的信息和体验取决于审美主体的正确感知和想象,正如著名的“亨利·摩尔之洞”的形式(包括透空的洞、凹人的坑、形体之间的空隙大小曲直变化等)就曾被人阐释成作者童年时代内心潜伏着一种噬食人肉的欲望表征;雕刻大师罗丹的名作《思想者》被理解为“一个厕所位上的胡思乱想者……”。这些怪异的审美感知和现象解说,说明并非审美事物的变态,而是审美主体其审美感知和想象的偏差。艺术形象是物化在某种客观物质上的东西,本身是无生命的,是欣赏者通过情感的作用把对艺术品的普通知觉形象提升成为想象形象。健康人格审美想象为审美主体提供更丰富、更广阔的审美空间,“比如用文学,用绘画,用音乐来写《春江花月夜》,三种艺术所提供的想象空间都是一样的,只是想象的触发之点不同,升发过程不同,呈现的韵味不同,但无论怎样的不同,想象都是为了达到统一而进行的,人在想象中,体现了对统一的追求,具有一种”。通过审美心理感知和想象,审美主体提升审美认知和审美信息加工能力。

二、人格障碍与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是审美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Leder等的研究模型中,审美加工有两个输出结果:审美情感和审美判断,前者指向体验,后者指向认知。该模型中,对对象的加工经历了知觉、内隐和外显的分类、认知解释和评估,评估过程中对审美对象的理解最终形成认知,而满意度则导致个体的审美情感。Cela-Conde的神经成像实验为上述模型提供了证据:他发现,扣带回与左背外侧前额皮层两者的激活分别与审美判断和美感体验相关。正如所知,额叶激活模式与人格特征关系颇为密切:例如,人格障碍比正常人的前额灰质体积更小,其葡萄糖代谢水平在眦外耳门连线以上81mm处更高,53mm左右则显著降低,更有研究者,Chow基于额叶异常的特征将人格障碍分成三类,分别对应于前文所述A、B和C类人格障碍。可见,人格障碍与审美体验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它不仅体现在行为表现上,而且也有共同的神经生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