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生也是课程的建设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生也是课程的建设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四月的一天课间,我在教室批作业,学生三五成群绕在我身边玩儿,其中一群学生唱着动画片《蓝精灵》的主题曲。咦?歌词好像变了。我侧耳细细一听,哈哈!歌词竟是:“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南京人,他们一会儿穿衬衣,他们一会儿穿棉衣。他们开春以来穿越在那赤道与南北极,每天跌涨十度真是够刺激!……”

“好玩儿!这是谁改编的呀?”我笑着问。

“老师!老师!这是网上最近很火的说南京天气的‘蓝精灵体’!”几个学生抢着告诉我。

“南京天气真是歌词说的这样吗?”刚从南方转入这个集体的小天认真地问。

“唱着玩儿的,网上的东西是不能信的!”大大咧咧的小宇插话。

“你怎么知道网上的这个歌词是真是假呢?”我很好奇学生对网络事物的认知与判断是怎样做出的,便追问了一句。

“是真的!前几天早上上学我穿冬季校服还有点儿冷,中午穿衬衫还嫌热呢!”小昕拽着我的衣角急着告诉我。

“用自己的经历判断这事儿真假是个办法。”我点头认可。

“小天刚从外地转学来,又没有你这种经历,他怎么能判断这事是真是假呢?”好辩的小伟又和小昕争上了!我在一旁乐呵呵地看着他俩:“嗯!说得有理!”

小昕一时语塞,支唔着说:“那……那……”

小宇慢悠悠地说了一句:“看看天气预报不就知道啦!”

小昕一听,连连点头:“对,先统计一下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再和歌词比较就行了。”

“老师,还可以画图表。”

“老师,今天我们作业就做这个吧!”

第二天,我一早来到教室,心中充满好奇,学生会展示怎样的作品呢?没想到,他们和我一样已经迫不急待了!

这是小昕的作品:

4月6日 南京天气

这天气温相差接近10℃,网上的说法是真实的。

小宇问:“你为什么没有收集一天中每个时刻的温度呢?”

问得好!我心中暗暗佩服学生对数据的观察力!

小昕说:“我查了一天每个时刻的温度,发现有些时刻温度差不多,比如9:00是14℃,就在12℃和16℃中间,我选的时间里面有一天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而且每2个小时选一个温度,比较平均。”

好个“平均”!小昕不仅根据问题背景收集了需要的数据,还进行了合理选择!

这是小天的作品:

2014年2月1日至15日南京最高气温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是本学期后面要学习的内容,小天竟然会用它表达自己的想法,大家能看懂吗?我内心有些激动。

“这幅图你看懂了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我问。

“小天统计了南京2月1日到15日一共15天的最高气温,标题上有。”小海抢先说。

小昕激动地说:“小天的作品比我的好!这个图让人一看就明白了。”我惊讶于小昕会对比分析。“每个点代表一天的最高气温,把点连起来,弯弯曲曲的线像过山车,一看就觉得南京的天气有时热有时冷。”小昕指着图继续解释着,大家不约而同地点头赞同。

“这是什么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点像。”小冉不解地问。

小天“骄傲”地一笑:“我画的是折线统计图,妈妈医院里经常用。”

…………

从统计学的视角去看,小昕的统计表看似很简单,但在学生问答之间我们能听到丰富的内涵。通常进行“统计”教学时,问题和数据都是由教材提供、由教师呈现,学生只需对数据进行分析解释,今天却变成了:学生针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提出自己的质疑,并从统计的角度思考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收集什么数据、怎样收集数据,真正经历统计的活动过程。

在和同伴的讨论中,学生有理有据地分析;面对同伴的质疑,他们尝试对比分析,回顾反思,不断改进自己。这不正是当下我们努力追寻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吗?试想,如果学生每天都以这种方式学习,那么,他们很快就会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过程变得更加独立,思考问题时更富有批判性。

在上述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学生自身成长中对课程的内在需求与自主建设。他们不仅是课程的享用者,也是课程建设者。他们在引导我们发现:他们是天生的学习者,也是天生的创造者,他们的现实生活、可能生活都将成为课程建设的依据。我们要向学生学习,要重新认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经验,重新了解学生真实的兴趣点、差异性,这样,才能不断创生、丰富课程内容。

好的课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但归根结底只有学生才是课程真正的主人――课程是他们共同行动、共同生活的结果。

(作者单位:南京市五老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