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冬至与《九九消寒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九九消寒歌
九九消寒歌是与九九消寒图相对应的消寒习俗,九九歌的出现较数九晚,但到唐宋时已经很流行。九九消寒歌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流传,尤以北方为多。北方冬季严寒,所以九九消寒歌不仅名实相符,并且也有实际存在的意义。由于各地气候寒暖不一,人们创作时着眼点各有差异,所以各地的九九歌也就有些区别,以下南北对举两首:
河北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缘凌走;五九半,凌碴散;春打六九头,脱袄换个牛;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宽;八九不犁地,只待三五日;九九杨花开,以后九不来。
浙江一九二九,相呼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好栗;四九三十六,夜宿如露宿;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不要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六九五十四,苍蝇躲层次;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肩摊;八九七十二,猪狗躺海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刚要伸懒腰,蚊虫虼蚤出。
岁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岁是年度周期,时是年度的季节段落。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岁时历法的重要内容,始于殷商、确立于秦汉时期。他是先民苦心探索的智慧结晶,负载着多重的文化内涵。越过数千年世世代代传承至今,使我们从中得以感受先民仰观天文、俯视地理的生命乐趣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怀。
冬至,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顾名思义,即是严冬到来之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等方法测定出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晚最长,此后昼夜交替发生逆转,白天渐长,夜晚渐短。杜甫《小至》诗:“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描写的就是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他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美好景象。
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在古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冬至是比过年、除夕还重要的节日,《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东京梦华录》也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庆贺往来,一如年节。”而且经过数千年发展,还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冬至食品丰富多彩,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不下数十种。
而冬至祭天,更是自远古以来直至清末仍遵循的国事大礼。明成祖迁都后建于北京城南的天坛,就是皇帝祭天的地方。“冬至郊天礼数隆,鸾旌象辇出深宫”即描绘了当时的热闹情景。据说祭天的总结报告篇幅很长,通常挑选一嗓门大的官员来念。即使这样,皇帝在寒风中伫立久了仍然很辛苦。相传清朝有一皇帝去天坛祭天时,指派一名小官念总结报告(祝文),这个聪明的小官为了讨好皇帝跳着念,减轻了皇帝在寒风中的伫立之苦,皇帝很高兴,破格提拔他为一品大员。于是京城流传这样的顺口溜:十年窗下苦,不及一声嗥。同时明清以后,民间也以冬至为祭祖日,“清明扫墓、冬至祭祖”的民谚广泛流传。
如今,虽说人们仍很重视这个节气,但民间庆贺冬至的习俗已不多见,衍生出来的许多习俗也不再流传。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便是其一。冬至之后,进入数九天气,到转过年的惊蛰后六天,九天为一“九”,共计九九八十一天。人们因盼望寒冬快过去,风和日丽的春天早到来,便形成了在冬至之日画消寒图的习俗。传说其始于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他在广东海丰被俘后,被押解到大都(今北京),正值数九寒天,于是他在墙上绘八十一格,日以墨涂一格,藉以坚信寒冬必将过去,春天一定来临。明刘若愚在《酌中志》中也有记载:“冬至后,室内多挂《绵羊引子》画帖,司礼监刷印《九九消寒图》。”可见当时已沿袭成俗。
消寒图的种类多样,有梅花图、文字、圆圈、方孔钱等形式,使用哪种往往根据主人的喜好而定。最雅致的应是“素梅图”。明《帝京景物略》载:“冬至之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且点梅时也有一定讲究,即:按每日天气点染。“上点阴,下点晴,左点雨,右点风,若是下雪点当中。”同时,大多配有一副对联,如:“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门外草青青。”或“淡墨空钩写一枝,消寒日日染胭脂。待看降雪枝头满,便是春风入户时。”表现了人们熬冬盼春的急切心情,深受文人们的喜爱。
比较有文化味的则是双钩“九字文”的形式,也称“九九消寒句”。就是选择九个九笔画的字连成一句,如“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雁南飞柳芽茂便是春”(雁字要在佳部把一点和一直连成一笔)等等,各字的繁体字都为九画,每句合起来都是八十一画,每天用笔描一画,当九个字都描完,春天便来临了。为了表现天气变化,还可以用不同色彩涂抹,金裔完颜佐贤著《康乾遗俗轶事饰物考》载:“晴涂红色、阴蓝色、雨涂绿色、风涂黄色、雪可不涂,或添铅粉。九九完成,已是冬去春来,每格笔画颜色不同,五颜六色,美不胜收。”据记载,道光御制消寒图便是双钩“千字文”形式的。为了美化,许多图还要经过装裱,天、地、左、右镶以淡绿或月白色的绫边,成为一幅国画的形式,悬于室内,既装点节令,又能长期保存留念。
年画作品中的消寒图也很常见,每年冬至之前,均有小贩“刻而市之,附以九九之歌”。其中最简单的是图分九格,每格内绘圆圈各九个,共八十一个,并根据“上涂阴,下涂晴,左风右雨雪当中,圈中加圈半阴晴。”的歌诀,每天用墨笔图上一圈,直至春天到来。同时也有用阴阳鱼或圆形方孔钱代替圆圈的,用法完全一样。使用哪种,就完全看自己的喜好了。
《连生贵子九九消寒图》是年画作品中常见的题材,画面内容为五子争头,分两组,一组二童变四童,一组三童变六顺,联作仰俯姿态。由五童变十童,取“五子十童”之意。因最早时儿童兜肚上各绘九个圆圈,共81个,可作为计九之用,故名。现所见消寒图已非实用,多采用活版镶嵌刻印年历及节气表,并在空白处绘“八仙人物”、“十二属相”及四季花卉等吉祥物,在起装饰作用的同时,充分体现了年节习俗,含义丰富,传递着古老的文化信息。此外,还有闺房里使用的《俏皮话九九消寒图》、《八仙上寿九九消寒图》等,可见消寒图在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广泛使用。
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早已不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记录天气变化,以预测来年丰歉;人们不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作为“熬冬”的娱乐消遣;人们也不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装饰美化家居,消寒图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但作为一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习俗、民俗事项的载体,现在看来仍十分有趣,我们仍能从中感受到传统民俗文化带来的乐趣与精神。闲来点上几笔,不也别有情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