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植根祖国这片沃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植根祖国这片沃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孙来燕,1957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低温工程专业,1987年赴法国留学,1993年获法国巴黎第六大学力学博士学位。曾荣获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1997年由原国家教委和人事部授予“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现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

和孙来燕接触,怎么也觉得和他的官衔不搭界,我更喜欢和他像朋友般交谈的感觉。他从不愿意被采访报道,留学回国12年,以他的“重要位置”,早该被媒体炒“熟”了。可是,12年来,除了他原来所在的研究院在他刚刚回国时对他有过一篇报道之外,就是本刊曾经对他有过的一次图片报道,以及其它一些涉及工作方面的采访。

以朋友的“定位”,也借助“神六”发射成功和《中国航天白皮书》发表五周年之际,孙来燕接受了此次采访。

根之所在

人生的真谛,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感悟。孙来燕对人生的深刻感悟缘自……

30年前,河北省一个偏僻的农村,孙来燕在那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3年插队,虽然荒废了学业,但是却让我有机会认识了中国的农村,接触了中国最广大的农民,我开始了解中国的国情――几亿农民。3年里和他们生活、劳动在一起,感受他们的苦与乐。后来即便上了大学、出了国,总觉得有一个根,总觉得有一种责任感,希望国家富强起来,人人都能过上富裕的生活。插队这段经历是一笔丰厚的财富,让我终身受用。”10年前,当我认识孙来燕时他这样说,今天,他依然这样说。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而高翔’,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这是插队时一位领导和恩师对孙来燕的教诲。“留法6年,我始终记着这句话。”正是在这样一种动力和精神的支撑下,孙来燕度过了寒窗之苦,他曾经为考试没能取得好成绩而痛苦过,也曾经因思念亲人而伤感,由于在实验室里长期没有规律的工作,他患了胃病……但种种困难都没能使他有丝毫退却。“这一切得益于我在农村插队的经历,得益于农村艰苦生活和劳动的磨练,使我有更强的毅力面对压力和挑战。”

留学6年,孙来燕体会最深的是:中国人只要认真去做一件事,就一定能够做好,再加上中国人的勤奋、努力和吃苦精神,能比其他人做得更出色。刚到法国时,由于语言问题,课堂笔记记不下来,中国留学生常常要在课后向其他外国同学借笔记,先将漏记的笔记补齐,再消化笔记的内容,经常干到凌晨一两点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记得有一门闭卷考试,他得了满分。读传热学研究生时,有一门热辐射课程,中国学生同法国工程师学校毕业生班的学生一起上课,考试的结果:他得了全班第一。这使他更加坚信中国人能行。“在法国,比我优秀的中国留学生大有人在。在博士答辩时获得最高评价(得到答辩委员会的祝贺)的有很多是中国人。这足以证明我们中国留学生是优秀的。”

6年后,孙来燕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他决心回国。促使他回国的因素有多种,除了妻子、女儿都在国内之外,有一件事曾深深触动了他。在他担任奥赛中国学联会主席期间,一位中国留学生,由于没有奖学金,不得不白天在实验室做博士论文,晚上去餐馆打工。为了赶晚班火车,不幸被火车碾死。当时那位同学的家人都在国内,而他所在的实验室对遇难同学的态度很冷淡。最后是中国留学生和中国驻法使馆教育处为这位留学生举行了葬礼,并凑了几千法郎寄送给那位同学的家人。

这件事震动了孙来燕,他深深体会到炎黄子孙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谊,同时也体会到了身在他乡为异客的寒冷和凄凉。当然,最终促使他下决心回国的,还是他国内工作单位的领导和同事的关心、重视和期望。在他留学的几年中,单位一直给他发工资(虽然当时的工资每月只有几十元钱),逢年过节,单位也总是派人到家中看望。老所长在法国考察期间专门到实验室去看望他。在通过博士答辩不久,孙来燕就收到了所领导的来信,热切地希望他学成回所工作。这种始终如一的来自祖国的温暖,使他永志难忘,促使他决心回来报效祖国。

回所以后,孙来燕很快就融入到研究所的科研和建设中。他先后担任了所长助理、副所长和所长,并担任了载人飞船大型空间环境模拟器研制工程的总指挥和副总工程师。他和全体人员一道,研制成功了亚洲最大的KM6空间环境模拟器,顺利完成了我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的热试验,为飞船成功飞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这项工作获得了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也因此荣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颁发的一等功。

情之所系

从1982年西安交通大学低温工程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当时的航天部五院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从事卫星地面模拟环境试验工作开始,孙来燕的人生就与中国的航天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与中国航天的情结,写在他的心灵深处,更写在当他谈起中国的航天,那滔滔不绝的言语、表情中……

“我看到了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学子、炎黄子孙欢庆‘神六’发射成功的报道,我想告诉他们的是,‘神六’发射成功,表明我们国家的载人航天事业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和平利用外层空间造福人类,这是我们做出的一大贡献。我和他们一样,为;‘神六’发射成功,为我们祖国的成就感到骄傲。

2000年11月份,我国发表了第一份《中国航天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这是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外电报道说:“中国第一次揭开了罩在中国航天事业上的一层面纱……”白皮书向国内外公开阐明了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原则、现状、国际合作以及未来发展等,大大增加了中国航天的透明度。由于最近关于“神六”的报道已经很多,我们请孙来燕重点介绍一下白皮书,谈谈中国航天的特色。

“应该说白皮书的发表,产生的反响、效果很好。”孙来燕说:“白皮书阐明了中国发展航天事业是为了和平目的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扩展我们对宇宙和地球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使外层空间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造福于全人类;中国发展航天是为了满足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科技发展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维护国家利益,增强综合国力。

白皮书还回顾了中国航天自1956年创建及近50年间来,我们在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三大领域取得的长足进步。”

孙来燕认为,白皮书中制定的目标,我们基本都实现了。

在谈到中国航天发展的特色以及航天科技的自主创新时,孙来燕说:“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即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是中国特有的。

“伴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通过航天工程培养、成长起了一大批人,一批三四十岁的年轻人担任了系统的总工程师或总指挥,这也是

我们的特色之一。

“航天工程都是大系统工程,像我们的载人航天工程,动员了全国各个单位、数十万人员大协作,体现了在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和我们这种国情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这也应该是中国航天发展的特色。”

孙来燕强调:“一个国家发展航天技术,不能依赖别人,必须要走自主创新之路,要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和目标,要把握核心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如果具体讲自主创新,‘神舟六号’就是一个生动的范例。”

谈到未来,孙来燕说,航天工程是一个大的集成,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通过航天事业的发展,培养一批人才,特别是培养年轻的一代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这是航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寄语学友

当我们再次回到留学的话题,孙来燕说:“在中国的航天领域,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他们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接着,他畅谈了自己留学归来12年的感受:“1993年留学回国时,所里正在搞‘大型真空模拟器’的大项目,领导把这个担子压给了我。之后,让我担任所长助理、副所长,1995年又让我担任所长,还把我送出去学习,提高领导能力。所以我的感悟之一是,留学回国要想能发挥作用,不光靠自己的愿望与能力,还在于单位如何安排和使用留学回国人员。”

“其次,我回国后,老所长及其周围的同事都对我很关心,很厚爱,让我一回国就感受到一种亲切的环境与氛围。当然,首先是我们自己要努力,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不要好高骛远。

第三是主动适应环境。我属于适应能力比较强的,每到一个地方都能入乡随俗,而且能够以开放的、积极主动的态度吸取周围的知识信息,扩大自己的视野。

第四是摆正自己的位置。留学只是人生的一种经历,千万不要把留学的经历或者得到的学位当成包袱。

第五,留学生回来都能找到施展才能的舞台,不要要求很多,重要的是你能够做什么和做了什么。只要你踏踏实实从一点一滴做起,就会得到周围同事和社会的认可。”

最后,孙来燕深有感触地回忆起留学时光:“度假到威尼斯海滩,漫步在巴黎街头,坐一坐咖啡馆……看到人家生活那么舒适,我就想,这种生活将来在中国也一定能实现,但是要通过我们的努力,靠我们自己来实现。特别是在国家培养下,我们上了大学又出国留学,更应该好好报效祖国。这是义务更是一种责任。”

孙来燕说:“借此机会,我祝海外学子学业进步,事业有成,饮水思源,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