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教师在新课改实施中的转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教师参与课改的程度和教师对课改的态度,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和课程实施。从教师的观念、角色、教学方式、建构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四个方面来重新审视教师的课程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4-0046-02
作者简介:马福军(1987―),甘肃兰州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师教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中心,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者,但课程实施不会自行规划、启动或推行,它必须依靠教师来完成,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起着把课程具体化到实际中的作用”。[1]要使课程改革能够顺利进行,教师必须转变角色、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以及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才能推进课程改革,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才能推动我国课改事业和教育事业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一、教师的观念转变
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的主要职责就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在于把课程(教学材料)内容忠实地传达给学生。[2]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即教师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发生了变化。二是教师从单一的课程推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制定者、开发者和实施者,教师的课改意识逐步增强。
二、教师的角色转变
我国学者傅道春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一书中提出:“教师是在学校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角色。”[3]因此,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角色,在课程改革中就具有特殊性。
新课改以来,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说,教师由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灌输者转变为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二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教师逐步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三是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来说,教师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实施者、开发者和研究者。课程是教师从事教学和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工具。新课改的实施,使教师成为课程的决策者、开发者和实施者,课程的设计和制定不但有专家和学者的参与,还有普通教师的参与。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清晰地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方案,教学内容自然也很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国际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主编的《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功能和趋势(第二集)》中谈道:“通过参与课程决策,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目的、更好地向学生解释课程方案,并能建议新的教学方法,他们的参与可以从新的视角反映社会和学生的需要。”[4]调研过程中一位小学教师说:“以前没有校本课程,老师只能按照国家规定的教材教学,时间久了,学生开始厌学了,老师也就不好好教学了。新课改以来,有了校本课程,老师可以根据自己教学的需求自己设计课程,有时候也让学生参与其中,共同设计,这样设计出来的课程,学生也容易接受,也爱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手的能力。”
三、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
教学方式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活动方式和方法的结合。有学者认为:“教学方法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5] (P.494 )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渐进的。传统教学中,教学方式以灌输知识为主,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然后通过大量题目的练习来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通过考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逐渐由单一的以“教”为目的的方式转变为注重 “教与学”相结合的方式。这种转变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转变,由学习的被动者转变为自己知识体系的建构者。这样的转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新课改以来,各级各类学校都在构建高效课堂,通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而且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在一些学校,我们发现课堂内学生每5~8人一组(班级人数多的话就是8个人一组,相反则为5个人一组),老师授课采用探讨的形式,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合作,然后选派一人作答。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也都参与到教学当中,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四、教师对学生评价观的转变
学生评价以学生为评价对象,是对学生学习进展和行为变化的评价,是对学生的价值判断。对学校教育来说,学生发展是最终目的,学生是最终的价值主体。因此,“学生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核心,促进学生发展是教育活动的本质追求” [6]。新课改以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观逐步走向多元化、多样化。
学校是评价制度的制定者,教师是评价的主要实施者。以往的评价体制中,学校和教师采用同一评价标准,通过考试、成绩以及排名次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固定的评价框架只重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略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新课改理念下的学生评价观,提倡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生发展的评价,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进行反思。过程性评价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的学习方式等。发展性评价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学生的情感、意志,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求教师从每一位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出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而意义深远的工程,成功的关键是广大教师的参与和行动。教师在观念、角色、教学方式以及对学生评价观等方面的转变,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以应对新课改背景下传统教育不适应时代需求的弊端,更是为了推动新课改的顺利推进,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军华.教师与课程实施[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2]朱卫东.浅析语文课程改革中教师观念的转变[J].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文献,2007,(3).
[3]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赵显莲.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J].教育探索,2004,(2).
[5] [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 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6]王鉴.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的主体[J].教育科学研究,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