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近年来文学期刊的几种倾向及危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近年来文学期刊的几种倾向及危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影视为代表的媒介对日常生活的渗透,文学期刊纷纷陷入质量低下、读者群锐减、声誉日弱以及经济拮据的重重困境。于是近年来,一些文学期刊为探索自身出路,进行着各种市场化操作。在这种情况下,文学期刊在内容风格、经营模式、编辑趣味和市场策划等方面表现出诸多值得注意的倾向,虽然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期刊的生存状况,但长远来看,这些现象却使得文学期刊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

一、学术化倾向

文学期刊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载体,毫无疑问其功能是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发掘和刊载。但是,当前我国文学期刊在刊登文学作品的同时,逐渐转向刊发学术论文,从而使得当前文学期刊出现了一股学术化的倾向。这一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学期刊缩小对文学作品的刊发篇幅,而用更多的版面来刊发文学评论类学术论文。如《山东文学》除“经典回放”、“小说”、“散文”、“诗歌”等栏目外,并开设了 “学院派论坛”、“泰山论坛”、“潮汐图”等评论栏目,发表广大中文学术、历史和哲学研究及教育等领域工作者的学术论文。此外,《花城》的“现代流向”和“花城论坛”、《上海文学》的“理论与批评”和“惊鸿留痕”、《钟山》的“非虚构文本”、“锋言锋语”和“钟山记忆”、《红岩》的“声音”等栏目,也都成了发表文学评论的学术专栏。另一方面,近年来,文学期刊纷纷创办主要或者专门发表学术论文的下半月刊。《星星》自2007年1月起便将下半月刊转为专业理论刊,同时还创办了《星星》学刊,刊登文学、科技、教育、经济等各类科研论文;其他的如《安徽文学》、《当代小说》、《山花》等文学期刊也不甘落后。

文学期刊的学术化,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改善文学期刊的经营困境,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扩大期刊的经营规模。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造成文学期刊学术化的一个重要动因就是当前的“广大作者”评定职称、获得学位、完成科研任务、参加评奖等的迫切需要。因此,这些发表学术论文的栏目主要是收取版面费。《星星》诗刊下半月刊曾将“黑手”伸向了大名鼎鼎的葛剑雄,一时间引得媒体沸沸扬扬。文学期刊的这种学术化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文学期刊本身的品牌,也造成了文学期刊对文学作品的边缘化现象,毫无疑问使得文学期刊失去自身文学的基本立场,对文学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埋伏了危机。

二、寻租经营

当前,我国的文学期刊还存在一种独特的经营模式。这些文学期刊将自身刊物的发行和业务由合作伙伴打理,实际上就是将期刊承包给一些民营文化公司,定期向合作伙伴收取“管理费”。这种合作模式就是一刊两制的分类合作模式,也即实行一刊两版,通过增加刊期,把月刊改为半月刊,在原来的刊期(上半月版)如期出版的同时,把增加的刊期(下半月刊)交由民营文化公司经营,以下半月刊的收入弥补上半月版的亏损。这也就是文学期刊的“下半月刊现象”。如《西湖》、《青年文学》、《诗选刊》、《延河》、《长江文艺》、《作品》、《山花》、《鸭绿江》、《芒种》等刊物都创办了下半月刊,承包给了一些公司。这些设立了编外编辑部的异地转租和同地转租的下半月刊与正刊的关系一般为合作办刊,需要向正刊(上半月刊)交纳一定的管理费用,实质为承包给社会上的力量来办刊。这些下半月刊,一般为自办发行,基本不能在各大图书馆查阅,也很少在书摊上购买到。

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人心浮躁不堪、读者大量流失、政府行政扶持锐减的大环境下,文学期刊的“寻租”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了母刊的生存状况,但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纯文学杂志纷纷“卖身自救”,正在降低这些文学刊物的品位和权威性,打破了传统的发表、传播模式,降低了作品甄选的门槛,长期来看,这种寻租现象必然会破坏文学期刊的生态,使得众多的文学期刊失去了可以约束的机制,甚至由于操作不当,会导致刊物威信降低和期刊品牌的流失。

三、选刊趣味

在今天这样一个读图时代或浅阅读时代里,由于日益发达的传媒不断挤占着我们的阅读时间和空间,人们已不会再用过多的时间去关注文学期刊。于是,“选刊趣味”成为新世纪以来文学期刊突出的现象。文学期刊的选刊趣味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文学期刊的选刊化。近年来,原创文学期刊越来越衰退,而选刊越来越有市场,很多原创文学期刊由于优秀文章有限不被读者欢迎,而专门摘录别人优秀文章的选刊深受读者喜爱。由于这种巨大的市场诱惑,许多文学期刊纷纷转办选刊,或者增出选刊。除了比较老牌的《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散文选刊》及一些《青年文摘》类文摘期刊外,新的选刊目不暇接地冒了出来,如《短篇小说•选刊版》、《微型小说选刊》等选刊。

另一方面,一些文学期刊开始追求刊物作品的转载率。90年代以来,当核心期刊的概念被运用到人文社科期刊时,转载率指标就越来越被期刊界所看重。“转载率”指标的运用,其实最初更多是一种对学术期刊和学术研究的评价指标,在新世纪以后,当文学期刊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和影响力不断下降后,“转载率”这一指标逐渐蔓延到文学期刊和文学作品中,进而成为文学期刊品牌竞争的一个重要砝码。在这个背景下,以刊发小说为主的文学期刊就不能不重视作品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等选刊的转载率。“选刊趣味”成了指导原发性文学期刊的编辑办刊和作家创作的重要依据。近年来这种“选刊趣味”不仅仅局限于小说,而且扩散到了散文、诗歌等题材。尤其是一些地方性或边缘化的刊物,对作品的转载率尤为重视。

文学选刊的出现迎合了这个浅阅读时代的读者趣味,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择优阅读的可能。但是,当文学期刊纷纷转向创办“选刊”时,不仅使得众多的选刊内容差异性不大,浪费了宝贵的刊物资源,而且造成发表文学原创作品的阵地不断沦陷。与此同时,当文学期刊将“转载率”作为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时,必然会导致文学期刊评价机制的异化。毕竟,当文学期刊将“选刊趣味”作为期刊编辑的一个重要方针和目标时,文学期刊的这种编辑策略必然会唯“名家”是从,甚至刊发一些名家的三流作品,而排挤了文学新人的力作,使得文学新人成为自生自灭的文学“独行侠”。当然,这种“选刊趣味”也会导致文学期刊所刊发作品形成单一化风格。那些具有探索性、先锋性的文学期刊,在浮躁和功利的文学圈内不得不改弦更张,逐渐失去期刊的个性,丢掉文学的品质。

四、赛事依赖

如果关注一下当前的文学期刊,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各文学期刊的“有奖征文”、“征文大赛”、“文学大赛”等活动层出不穷,几乎贯穿着一个刊物一年的始终,有些刊物甚至一年期间要举办多次“有奖征文”活动。这些赛事大多是与企业、政府部门、风景区等联合举办,并且设立数目较高的奖金。其中,《人民文学》和《诗刊》就是典型代表。如2008年,为纪念朱自清先生诞辰110周年,《人民文学》举办了全国 “背影” 同题征文;同年《诗刊》举办了“伊帕尔汗杯爱情诗大赛”、“我心中的桃花源” 新诗大赛等。

客观来说,文学期刊举办一定的赛事有利于激活创作热情、吸引读者关注、扩大刊物影响和通过这些活动实现创收的目的。作为当前文学期刊的征文大赛,大多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缺乏一个较为长远的规划,是自身商业化的透支。当这种商业化因素渗透进文学期刊的编辑过程和内容策划后,文学期刊将会失去自身的特色,丧失自己的文学立场。进一步来说,当这种赛事出现得过于频繁之后,文学期刊的编辑便形成了一种“赛事依赖”,热衷于找市场办赛事,逐渐磨灭了对优秀作品的鉴赏力。更令人担忧的是,过高的奖金会使作者创作动机变质,正如林希所说:“几次的文学评奖,将一些作家变成了文学侏儒,他们忙于寻找敏感主题,时时窥测导向位置,他们全部精力就是瞄准文学大奖,他们的一切也等着文学大奖的定位。”其实,对于文学期刊来说,赛事是不可缺少的。然而,我们应该看到,虽然近年来文学期刊的赛事活动不止,但真正具有品牌性的赛事却少之又少。那么,怎样将这些赛事打造成期刊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北京文学》的“老舍散文奖”、《诗刊》杂志的“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散文诗》的“全国散文诗大赛”等已经形成了良好品牌的赛事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评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