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德育与语文教学同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德育与语文教学同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那就是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由此可见道德的重要性。对于学校来说首要的工作就是学生的德育工作。新课标体系下的各门课程正是实施德育的好的载体。在各门课程(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语文课堂上德育的契机较多,这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以及语文教学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所决定的,因此讲语文教育,就无法排斥德育。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为此,我们应该在重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在教学中努力地探索并尝试新课程落实中的德育渗透,加强德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工作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协调发展;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下面我就以自己从事语文教学的经历,简要谈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确立体悟人生的德育教学目标

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的栖息地,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与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无论阅读还是写作,你都无法避开现实,对人生、社会的看法总在其中。可见,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是和人自身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它可以内化一个人的思想情感。这一内化的过程就是个人体悟的过程。因此,一堂有活力的语文课,它应该是“学生人生中一段生命经历”,充满个人体验。有一句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以个性的生命体验去诠释课文,感知文章的意蕴,再以真我的语言去演绎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这样的语文课堂――让“空白”丰富语文课堂,才能使学生的心灵得以交流、撞击、放飞,得到生命的满足,找到生命的意义,才是学生心灵真正的家园。

苏教版新教材加强了人文性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心理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品德,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其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编者经过周全的筛选、反复的定夺才确定下来的;每一单元都有一定的德育教学目标,如吟诵青春、体悟人生、珍爱生命、江山多娇等,这就需要我们遵循此教学目标,拟订出德育目标,有针对性地、明确地将德育渗透于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时水到渠成。如高一教材选用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学生就会感动于这位轮椅上的作家对生命的执著和祈祷,从而引发启迪提升灵魂,利于坚强品格的形成。这就像海德格尔所说的,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心灵家园。朱自清的心灵家园是荷塘世界,李乐薇的心灵家园是他的空中楼阁,史铁生的心灵家园则是这样一个曾经十分荒芜的园子――地坛。这让人感到:语文,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凭借,也是观照社会、观照时代、观照人生、观照自我的窗口,更是学生温馨的心灵家园。

二、充分探讨教材中的德育内涵

长期以来,语文教材在内容设置上教条地紧跟“形势”,过于空泛,没有能准确、充分地反映和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与中学生成长的需求,使教育内容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与变化。而当前的中学生思想活跃、观念新、信息灵,这就要求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容量大。新的语文教材应该说基本达到了这个要求,集中了古今中外名家数百篇名作,其中不乏意境优美的诗歌,文笔清新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感人肺腑的剧作。这些文章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苏教版新教材选用了杨绛的散文《老王》,文中的老王是底层体力劳动者,底层劳动者在“”那样的动乱中,即使安分守己,大多数人也会和作者夫妇那样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老王根本没想到这一点,“好出身”的他却一如既往地关心地位不断下降的杨绛夫妇。从文中我们既能看到底层劳动者的艰辛,又能看到他们的执着,更能深刻认识到普通人对道德、品性的坚守,正是他们守护了社会良知。作者的肯定也代表了社会的道德评判。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反省自我,做一个有良知的正直的人。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找寻德育工作与教材内容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使两者合为一体,用教材中人物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向上的一面来陶冶学生,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

三、运用符合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1.采用知、情、美相结合授课方式。

任何知识都不可能是单质的存在,它总是与某种思想倾向和道德观念相联系,而课本中的文章往往就是高超的写作技巧与强大的思想感召力的完美结合体,而这个事实决定了陶冶式德育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陶冶式德育在教学中的实施,只能靠语文学科本身的知识、激情、审美相结合所产生的能量来撞击客体的心灵。这种以情感为纽带而联结起来的知、情、美合一的结构,不仅能给语文教学带来高效率,而且能促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自觉地反思自我、克制自我、再塑自我。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感情,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人既如此,那么人所写的文章也一样。比如,上《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明确向学生提出,为写景而写景的作品是很少的,它们大都寄托着作者特定的思想感情。朱启清描写荷塘和月色之美是表,而阐发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忧愁才是里。为加深学生对这一特殊情感的理解,可带领学生吟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辛弃疾这首词的景色虽然清新,但感情却是苦涩的;词的氛围虽然静谧,但内心却极不平静――抗金爱国的一片心,却屡遭小人的诽谤、排挤和打击。可见,词人半夜游玩,哪里是在领略大自然的宁静呢?借景消愁,以求解脱罢了。两位作者,一个古人,一个今人,其作品的风格又是大相径庭,然而在他们的心弦里却共同缠绕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崇高情感。《荷塘月色》在《西江月》的点化下,就这样快速地将知、情、美融为一体,凝结成一种神圣的责任感,于无形中将德育渗透到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去,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2.运用提炼精华,重点讲解的方法。

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语言文字、鉴赏表达技巧的同时要以文悟道,对课文资源所包含的情感、态度与人生观在讲解时要有情有境有序地传授给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虽然与德育联系密切,但其教学毕竟应该以语文教育为主,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德育教育只能是一种渗透,自然地穿插于教学过程中,从一篇文章中提炼精华,抽出重点句子进行重点分析讲解,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名言警句是人们从文学作品中挖掘、提炼、精选出来的,现行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文学作品,不论诗词、小说或散文,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具匠心的文学特色,而且常常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含义隽永的名言名句。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该紧紧抓住,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再加上作品中格言式的句子具有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特点,学生易记、易背,把它提炼出来重点讲解,对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无疑会提供有益的营养。例如新教材必修一中韩愈的《劝学》一文中有许多至今仍然广为流传的名句:“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等。通过对这些句子的分析理解,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到人的道德、知识、能力不是命中注定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持之以恒地努力才可能达到的,从而激发学习热情。这样我们就能把德育很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中,德育目的也就水到渠成。

3.在作文教学和其他活动中渗透德育。

文为心声,学生作文是学生人生观、品行情操、理想追求的一面镜子,要学生写出观点正确,格调高雅、看法辩证的文章,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就必须自觉、有序、有目的性地渗透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特殊作用。2008年全国I卷高考作文,材料中汶川地震后不同岗位的人们的对灾民人民的不一样的救助方式、一样的爱心,引发了全社会的关于“爱心”的大讨论,成为全社会的德育课题。新教材每个单元都有写作实践,并有专门话题。如以生命为话题,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领悟人生哲理,用情和笔写出自己对生命的珍惜和对他人生命尊重的感受。

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举行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剪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等等。这些活动可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在无形中得到思想熏陶,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可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为使德育得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我们可以确定“美文荐读与欣赏”、“健康与行为”、“国・家・我”、“青春・人生・理想・情操”等主题,这样德育针对性强,学生能得到多角度的感受和启发,于“情”于“理”中帮助他们明辨了真善美与假恶丑。

在作业批改甚至课后辅导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语或交谈的方式,指导学生,激励学生树立自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情操,并将它化作学习进步的动力。

没有语文,德育就像是没有绿叶的枯木;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语文中有德育,但语文本身并不能代替德育,语文只是渗透了德育。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坚持了自身的品格。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它需要心灵的自由参与,需要思想的大胆碰撞,需要智慧的平等交流,需要情感的积极倾注。语文,它以成就思想、丰富心智、提升灵魂、锻铸人格为己任;它着眼于精神的改造、新人的培育。

语文课堂需要人文性,需要人文精神。新课改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与德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自然渗透德育内涵,“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打造精神化的语文课,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的情感熏陶,唤起他们对未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探索的热情,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使自己的心灵畅游于自身的精神情感的家园,让他们的周身始终涌流着大大小小无数思想感情的生命源泉:热爱故乡、祖国、人类,珍惜青春、友谊、亲情,拥有美好理想,砥砺坚强意志,富有同情心、正义感,富有爱美向善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