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受众需求的角度 探析网络新闻编辑新规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受众需求的角度 探析网络新闻编辑新规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1)12-0214-01

摘要:本文着重从网络新闻编辑实务的角度来论述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受众的特征以及受众与文本的相互关系。在网络兴起的当下,我们更应该探析受众的主动性。受众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具有实现自己价值的潜力。通过对目前网络编辑现状的分析,找到受传双方"供"与"求"的良性互动,试图借此探析网络新闻编辑的一些基本规律和操作技巧。

关键词:新闻路标 超文本链接 认知负荷

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传播学最直接的冲击就是在网络环境下媒介形态的不断变化和重新整合,信息传播体现出双向乃至多向互动性的特点,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而同时受众的非线性思维在新技术的庇护下,展现的淋漓尽致。

网络传播是一种典型的个性化传播方式,既有点对面的传播,又有点对点、点对面、多点对多点的传播。网络传播意义上的“受众”,不再是一个又一个单一个体的相加,而是多个复合个性相加的整体。尼葛洛庞帝说,“后信息时代的根本特征是‘真正的个人化'”,“大众传媒将重新定义为发送和接受个人信息的系统”。[1]具体来说,互联网传播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数字化的传播内容。数字化是互联网传播存在的前提,这一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传播。

二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迅达化。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传播速度飞快,信息来源广泛,制作信息便捷。所以新技术和网络使突发事件和连续性事件在网上传播变得更即时。

三是传者与受众关系的互动性。在网络环境中,受众可以通过新闻组、网上论坛、电子邮件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粘贴、编辑、链接。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者,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话语的权力。互动式传播肩负着天然的民主亲和力和自由的召唤力,新技术使受众在一定程度实现了交流形式的互动性和交流意义的互动性。这种“虚拟化的个人传播”不仅对传统媒体产生一定的震荡,同时也是对传统的传者和受众关系的反叛和融合。[2]

新技术赋予受众一些主动选择权,同时也使得受众失去一些“方向感”。当网络阅读新闻时候,受众一边享受着新技术所带来的解构的乐趣,一边又困惑着如何处理如此繁杂庞大的信息。作为网络新闻编辑,应引导受众的选择权,让受众的选择性注意力更加集中,而不是被分散。

网络新闻编辑如何做到既能保护受众的自主性,又能引导受众选择的自主性呢?从技术上来讲的话,工效学和计算机科学已经为优化链接提供了很多实质的有效的改进方法。但是在文本编辑的时候,网络新闻编辑整合信息时候方式也能有效地减少受众心理负荷,降低冗余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首先,网络新闻的的版式设计要符合受众的视觉规律。网络新闻在形式呈现上要注重“视觉中心原则”:受众接触版面时,首先感知的是以下两方面:一是版面中最具有刺激强度的部分,如图片、标题、色彩等;二是版面各局部所组成的复合刺激,即版面的整体外貌。

其次,将新闻类别进行细分化。为了提高受众阅读效率,在网络新闻编排时候运用了更多的非语言编辑符号。大胆的运用色块做文章题目背景,运用杂志排版风格的网页设计,大胆的划分版块,鲜亮的色彩作栏目框线或者使用动态标题。

最后,版式的稳定性能培养受众的心理定势。当类别分明版块、标题、题花等设置好后,就尽量保持版式的稳固性,给受众形成一种视觉的稳定性。稳定的版式便于受众简捷有序地识别和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

1.超链接优化

超文本结构形态是网络文本的最大特色。超文本呈现的是一种非线性的网状结构和块状信息,没有固定的规则和顺序,其内涵不仅包含信息由早期的文字扩展到视觉、听觉和触觉媒体,还包含了多媒体超文本。受众的思维是立体的、发散性、跳跃式网状的。那么如何来引导受众不再迷路呢?

解决这个问题,对网络编辑来说,不仅要熟悉传统的平面思维、线性思维,更要拥有超文本思维――一种发散的、非线性的思维。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的实践表明,新闻信息是通过不同级别层次的网页链接来表达的。优化超链接设计既需要网络编辑的精心设计,也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减轻受众的心理认知负荷,让受众像依靠路标一样,依靠网络“路标”。超链接的层级划分好,做好受众浏览历史记录的技术支持,一旦受众迷路,便可重新回到始发地,依据每一次超链接的历史记录,实现受众尽情游逛之后的迷途知返。

2.内容的整合

现在是一个读图的时代,图片比视频、文字更迅速的传递阅读情感。网路新闻编辑要把握好图片、文章、视频的分配比例和安排的位置。坚持做好版面设计的美学原则:平衡、对比、统一、韵律、动势。一个完整的重大新闻,不仅要及时滚动新闻,图片还要跟上文字的表述,视频还要做好现场的展示,这样才能让受众在阅读中多维度的感受新闻现场。

总之,相信随着网络新闻技术和管理发展日趋成熟和稳定,类似受众“迷路”、信息冗余、阅读低效问题在不久的将来都会得到更为先进的解决,同时还要求网络新闻编辑从受众需求角度出发,才能最终实现网络新闻传播得天独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1999.第104页,

[2]马芝丹.“在‘使用与满足’理论视野下探析微博的消费文化”[J].文学界,2010(3).

[3]zh.省略/wiki/%E8%B6%85%E6%96%87%E6%9C%AC

[4]baike.省略/view/543390.htm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斯图亚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商务印书馆,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