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土地资源管理需要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探讨改革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就业竞争力意义重大。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分析其人才培养出现的专业教育倾向文科化、“教师难乐于教,学生不乐于学”、学生综合能力弱、实践锻炼机会欠缺等问题,从大类招生、教师职称评定及酬金分配、奖学金评定及专业实践教育等角度探讨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 华南农业大学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本科教育 应用型人才培养 改革措施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型学科,实际管理工作中涉及经济、法律、行政和技术等手段,需要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动手能力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于是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及毕业实习作为培养学生实操能力的基本手段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然而现行教育中,却出现了“部分学校重理论、轻实践”、“多数学生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学生虽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文案写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严重不足,制约了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分析其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和改革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方式,以期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就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有所裨益。
1.何为土地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
土地资源管理是众多土地利用问题催生的,旨在加强土地利用与保护、整治与管理,协调人地关系的一门新兴、问题导向型、应用型学科,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地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具有经济、管理、法律和工程技术四方面的学科性质。学科性质决定培养目标,1998年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规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1]学科性质要求必须培养“应用型人才”。何为土地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根据上述学科性质及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2-3]的特性。所谓“宽口径”是指专业知识面要广,反映在课程体系上,则专业课的学科门类应庞杂,必须涵盖地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及数理统计、社会调查、信息技术、测量与遥感等技术课程;“厚基础”是指专业知识要扎实,尤其是基础理论知识;“强实践”则指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实际土地利用问题的基本技术和能力。“强实践”是最终目标,而“宽口径”、“厚基础”则是“强实践”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
2.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现状
“理论+实践”是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一致采用的人才培养方式,但具体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方式因师资条件不同而各异。华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以培养能在国土、城建、测绘、房地产、物业管理等领域从事土地调查评价与地价评估、土地利用规划、测量与地籍管理、地图编绘、土地利用建库、房地产开发、土地行政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为目标,逐步完善培养计划,理论课程涵盖了地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及数理统计、社会调查、信息技术、测量与遥感等技术课程,其中测量学、土地资源学、地籍管理、自然地理学、遥感技术基础、土地利用规划、不动产估价7门课程开设了课程实习。除课程实习,实践教学还有毕业实习,为期6周;从2007级开始增设了专业综合实习,为期3周;另外,每年一次的专业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等也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锻炼平台。
3.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学科定位有偏差,导致文科化倾向明显。
设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学科定位[1]为土地资源管理的文科化埋下了隐患,大类招生则使这种隐患凸显出来,最终导致人才培养偏离“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的基本目标。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大类招生规定四年制本科前两年开设通识教育和专业通识教育,后两年才开展专业教育、专业拓展教育及实践教育。专业通识教育为专业大类平台课,由学院根据学科专业大类选定,25—40学分;专业教育为专业准出课程,专业自定,6—8门,15—25学分;拓展教育为专业方向模块教程或其他选修课程,15—35学分,专业教育、拓展教育学分均少于专业通识教育,因此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对于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就尤为重要。目前专业通识课程为土地管理学、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学原理、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社会保障学、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导论、公共管理学、政治学,后5门课程显然不是土地资源管理的专业课程,也从未开设过,由于总学分的限制和新增这5门专业大类平台课,以前开设的资源经济学、自然地理学、土地行政学、土地法学、土地统计学、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经济地理学、土木工程概预算、建筑识图等专业课程大量缩减,既缩减了专业知识,又损伤了专业技能培养,且大量专业核心课和技能课放到大三大四才开设,与学生的考研和找工作相冲突,学生难以安心于专业学习。
3.2学生专业兴趣欠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兴趣并不高。如华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入学时,50%左右的学生第一志愿不是土地资源管理。另外对大四学生的调查显示,如全校范围内重新选择专业,只有20.45%的学生会继续选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52.27%的学生不选读,另有27.27%的学生不确定。专业兴趣和专业荣誉感欠缺,学生专业学习的内在动因必然不足,调查显示,8.89%的学生没有关注过家乡的土地利用问题,46.67%的学生关注过但没有从专业视角认真思考过,只有22.22%的学生关注且认真思考过,另有22.22%的学生不知道怎样关注;11.36%的学生不关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相关新闻报道,72.73%的同学上网时偶尔碰到就浏览一下,11.36%的学生会上相关国土资源网站关注相关信息;如教师布置下次课进行课堂分组讨论,只有59%的学生会提前准备相关资料。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生动力不足则难以达到“教学相长”,最终影响学生专业素质及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