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本为根,课外阅读“枝繁叶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本为根,课外阅读“枝繁叶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材中的文章都是千挑万选的精品,自然要细细研读。但入选的文章毕竟有限,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文本内在的内容,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探寻文本引而未发的内容。

一、相同题材对比读

任何一套教材在编排时,内容上都会注意上下的连贯。如苏教版教材中,同样表达了深厚的亲情,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选文呈现。一年级下册《奶奶的白发》《探母》两篇;二年级下册《母亲的恩情》《沉香救母》;五年级上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下册《月光启蒙》《爱如茉莉》;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学习这类课文时,应引导学生体会亲情有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进一步感悟亲人间深入骨髓的是不能割舍的爱。

仅对教材中的情感有所体会,毕竟是不够的。课外读物中,以家人之间血肉亲情为题材的文章还有很多,推荐学生阅读上个世纪著名翻译家傅雷的《傅雷家书》、现代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新生代作家叶细细的《让我许个愿》……通过对比,可以体会出同样是父母之爱,因为不同的切入点、不同的目光,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情感经历。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学生的感情像蓄势待发的活火山。课堂教学中,将这些情感有机融合展开,点燃学生的激情,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还可以使学生的同一情感领域更加丰富。

二、同一文体联系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几种典型文体包括:诗歌、科普小品文、文包诗、童话等。其中诗歌中的儿童诗内容新颖,富有童心童趣,节奏鲜明,在一、二年级教材中约占30%的篇幅。学生掌握了儿童诗的学习方法,再阅读教材中、课外读物中出现的相关内容就很容易了。以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鲜花和星星》为例,谈谈怎样教会学生阅读儿童诗。

重视读。初读时,引导学生渐渐地读出整首诗的节奏、音调、韵律;读通诗句后,想一想诗歌告诉了你什么,读诗中的句子你感受到什么。初读是学生自我感悟的阶段,也是个性化生成的起步阶段。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再给予朗读方法的指导,结合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情朗读、移情美读。

重视理解。全诗熟读后,体会诗中两个句子:第一节末句说鲜花“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第二小节又说星星“真比地上的鲜花还多”。辨析讨论:这样写是不是前后矛盾?通过这样的提问,使学生深入地走进文本,提升理解力。同时,反复朗读中自觉地发现本课独特的句式特点,让儿童诗的最大特点――反复,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重视写。读写迁移始终是阅读教学的难点,也是儿童诗教学常见的策略,因为儿童仿写儿童诗具有先天的优势。本课课末可以先仿写诗人的诗句,再自己创作一首类似结构的新诗。课后将自己创作的小诗写下来,并配上合适的插图。

课堂上领略了儿童诗的魅力,获得了一些阅读方法,在课外提供一些儿童诗的篇目或书目,将课堂教学的效益指向课外,相互联系进行阅读,便有机地促成了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学会阅读和大量阅读”的达成。

三、名家作品深入读

名家的作品也是教材编排时较为青睐的。为了领略名家的艺术特色和迷人风采,在学了他的一篇或几篇文章后,就可在课外读读他的其他作品。如:学了季羡林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和《夹竹桃》后,不妨再看看《听雨》《清华梦忆》《母与子》《三个小女孩》等等,体会季羡林作品清淡隽永的风格,感受季先生文章的平白如水。先生平白朴素之中,有对造化的感恩、对弱小的怜悯、对悲苦的达观,博爱慈悲一往情深。虽不可能要求小学生的理解直达如此渗透的境界,但这样一种阅读的过程必定是一种积淀、一种涵养的过程,是不断地了解作者,走进作者内心的过程,并终将提高语文的素养。

当然,阅读名家作品时,也不必提出同一要求。有的文章必须细细研读,好的段落甚至可以背诵积累;有的文章教学时可以不求甚解,留出大量的空间待学生们今后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学习经历使之越发丰满起来。

四、节选文本串起读

四大经典中的《西游记》最适合小学生阅读。《西游记》曾被拍成电影,改编成电视剧,书中的人物、情节家喻户晓。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八课《三打白骨精》的内容就选自《西游记》。

为了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名著,在学习课文内容的精彩片段时,适时提供原著的相应片段,让学生体会经典的妙处。例如:“师徒们吃了桃子继续赶路。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这是课文中的描写,简单、直白。呈现原著:“好妖精,按落阴云,在那前山坡下,摇身一变……那怪物:假变一婆婆,两鬓如冰雪。走路慢腾腾,行步虚怯怯。弱体瘦伶仃,脸如枯菜叶。颧骨往上翘,嘴唇往下撇。老年不比少年时,满脸都是荷叶摺。”两段文字先后呈现,学生很容易便悟出了原著的细致、生动。学习完课文后,对学生进行口头测试:三变、三责、三打之后,孙悟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认为白骨精与其他妖精有什么不同?三打白骨精之后,师徒四人各有什么遭遇?……这一系列的问题均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原著的阅读期待。

有了课外阅读的相携,教材中的文本不再是孤篇,每篇文章背后都有数不尽的合作者和同盟,共同推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受。以教材文本为根,大量的课外书籍阅读为枝叶,学生的语文学习之树定能根深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