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心多用的语言杂家——同声传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心多用的语言杂家——同声传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同声传译,是指在不打断讲话者话语的情况下,不停地将其讲话内容传译给听众的一种口译方式。目前,世界上95%的国际会议采用的都是同声传译。同声传译员需要以“闪电般的思维”和高超的语言技巧,成功克服多重任务间的交织和干扰。

在会议进行的时候,同声传译员会坐在隔音的狭小房间(俗称“箱子”)内,使用专业设备,将从耳机中听到的内容同步口译为目标语言,并通过话筒输出。联合国官方正式使用的语言只有6种,分别为阿拉伯语、汉语、英语、法语、俄语和西班牙语。联合国大会会堂和各个会议厅都配有同声传译。每个语种都有一个工作室,6种语言共有6个“箱子”,每个“箱子”里通常坐着3位译员。

一场同声传译通常都是由两三位同声传译员搭档完成,每工作20分钟就要换人,这是因为同声传译是一项精神压力极大的工作,有人曾做过实验,连续做同声传译超过20分钟,人就会有些失常。你可以试试跟着电视上的播音员连续复述20分钟,看看是什么感觉,更何况还要翻译成外语呢。

千儿八百岁

美国总统福特来华访问,在与会见时,正值主席身体不佳。主席以他特有的幽默对福特说:“我想我就要接到上帝的请帖了,但到现在还没走成。”福特没明白的话,居然回答说:“没关系,我一定让基辛格赶紧把请帖给你发了。”意思大概是要邀请去美国访问。要是这样翻译过去,不就成了驴头不对马嘴的外交笑话了吗?还好当时的翻译急中生智,给翻成了:“总统说,主席能活上千儿八百岁,不碍事的。”

在口译过程中,准确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但是,译者有时需要审时度势,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自己所服务的交流过程得以顺利完成。

“公里”成了“米”

熟悉尼克松访华这一历史事件的人都会发现,尼克松总统及夫人身边总是跟随着一位漂亮的中国女翻译,她就是章含之,我国前外交部长乔冠华的夫人。章女士透露了尼克松访华时发生的一件事。她说:“我在翻译中犯过一个错误,把中美之间距离的单位‘公里’翻译成了‘米’。”当时只有听出来了,总理和蔼地对她说:“好像太近了吧。”章含之的脸一下子就红了。

“万担”得拿笔来算

有一次,总理在和外宾谈到中国的棉花产量时,说到了“万担”这个数量词。这时,翻译朱彤向总理投去困惑的目光。总理一下子明白了问题所在,马上拿起笔计算了起来……

真是“隔行如隔山”,就连被誉为翻译界“玉女”的朱彤都有困惑的时候,可见翻译员平时扩大知识面、积累各种术语的重要性。其实,“担”是汉语重量单位,1担等于100斤。这个术语对于大多数译员来说都比较陌生,至少一时半会反应不过来。

同声传译的必要素质

1. 汉语和外语语言的基本功要好,这是从事同传工作的最基本素质。

2. 口译的技能要过硬,这需要系统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3. 从业者还需要具备一些“天赋”,例如反应敏捷、记忆力强、思维清晰、对语言的感悟和表达能力好。

4. 由于译员要接触很多方面的内容,这就需要知识面广,是一个“杂家”。

5. 要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包括上场时做到不紧张,遇到突况能够及时调整心态,能够接受各种挑战,对自己的错误有清楚的认识,善于顾全大局。

6. 因为做同传工作需要精神高度集中,劳动强度非常大,所以身体素质一定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