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5%高渗盐水及爱全乐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临床效果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氧气驱动雾化吸入5%高渗盐水及爱全乐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临床效果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对于小儿毛细支气管炎采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5%高渗盐水及爱全乐来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收集本院儿科2011年1月~2012年1月所收治的97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50例, 对照组47例,两组患者均在吸氧、补液、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改善呼吸功能等综合治疗基础之上进行,对照组采用0.9%氯化钠溶液与沙丁胺醇注射液配比液体进行雾化吸入,3次/d,治疗组采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5%氯化钠溶液剂爱全乐,用药次数同对照组,连续应用7 d,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气道阻力、呼气时间/呼吸总时间值、功能残气量,并进行比较,以及临床症状、体征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总治愈率。 结果 治疗组其肺功能改善情况、降低气道阻力、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总治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毛细支气管炎;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爱全乐;5%高渗盐水

[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09-88-03

毛细支气管炎是临床上儿科比较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常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尤以1~6个月内的小婴儿最为多见[1],其是由细菌或者病毒引起的肺部毛细支气管的感染性病变,表现为发作性的憋喘,在肺部听诊可闻及明显的哮鸣音,严重者可发生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而出现死亡,因此引起学者广泛关注此病。引起毛细支气管炎病最为主要的病原体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研究发现,RSV可占所有病原体的80%或者更多[2],由于病毒性疾病多有自限性,其主要的治疗方案是在控制感染的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改善其憋喘的症状,现在广为应用的博利康尼、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方案效果不甚理想,本院采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5%高渗盐水及爱全乐进行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在相同的综合治疗基础上进行,综合治疗包括抗感染、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吸氧、祛痰、解痉平喘,必要时使用强心、利尿、扩血管等药物,均采用同种型号的医用雾化吸入机,对照组雾化吸入液由0.9%氯化钠溶液3 mL与硫酸沙丁胺醇注射液1 mL组成,治疗组雾化吸入液由5%高渗氯化钠溶液3 mL与爱全乐1 mL组成。所有患儿均在入院后1 h内开始雾化吸入治疗,3次/d,每次雾化结束后均常规给予拍背并吸痰,连续应用7 d。两组患儿均在治疗前后用BABY BOD婴儿体描箱(德国耶格公司)测量肺功能,主要包括吸气时间/呼吸时间值(tI/tT)、每千克体重功能残气量(FRC/kg)、气道阻力(Reff)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的肺功能改善、气道阻力、临床症状、体征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总治愈率。

1.4 疗效判定[3]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主要发生在2.5岁以下的小儿,根据统计显示,约有80%者发生在1岁以内,而多数是在6个月以下的小儿罹患[4]。毛细支气管炎主要累及的病变部位在肺内部的直径约75~300μm的细小支气管[5],即俗称的毛细支气管,这是因为与成人相比较,其毛细支气管内径更加狭小,同等程度的感染所造成小气道黏膜水肿及上皮细胞脱落,在成年人中可进入上一级支气管,然后汇入主支气管、气管排出体外,但是在婴幼儿中则会造成堵塞,影响气流的通过[6];另外,由于毛细支气管本身管壁肌肉较少同时菲薄,黏膜纤毛运动传输系统功能不够完善,在婴幼儿中更是如此,不能够将分泌物排出,从而加重了气道阻塞[7]。

引起毛细支气管炎的病原体很多,多种呼吸道病原体均可以导致此病,但是最为主要的病变体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可占总数的80%以上,其次主要为腺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等。毛细支气管炎属于传染性疾病,可造成流行性发病,根据我国记录[8],建国后70年代在南方农村曾先后发生过3次,80年代在山西运城,90年代在在天津、北京地区流行,因此人们对其有着充分的认识。

病毒感染后,造成毛细支气管内细胞水肿,黏液分泌物增加,随着细胞缺氧的加重出现上皮细胞坏死,坏死细胞及崩解产物堵塞了毛细支气管,引起临床症状。典型的毛细支气管炎在感染发生后2~3 d出现发热,呈低、中度发热,然后出现持续性的干咳并伴有发作性的憋喘,这是其主要特点,随着憋喘的严重程度增加,会伴有气急,严重者可达60~80次/min,并伴有呼气性喘鸣音及呼气相的延长。严重的患儿表现为明显的鼻翼扇动及“三凹征”,脸色苍白,口周紫绀,患儿烦躁不安,如不及时救治,可合并有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然后死亡。

毛细支气管炎选用治疗方案应当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第一是病原学治疗,应用抗病毒及相应抗生素控制感染,这是对因治疗;第二为缓解临床症状,如吸氧、解痉、祛痰等,达到改善患儿通气、换气的目的;第三,抗炎治疗,即应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控制炎症的发展。其中接触呼吸道的阻塞、改善通气、控制憋喘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雾化吸入是对于婴幼儿最为简便,容易操作及实现的治疗方法,但是对于雾化吸入液的组成有许多选择,常用的多为生理盐水与布地奈德或者硫酸他不他林的组合,但此种方案起效仍不够迅速。有多项研究发现采用3%的高渗盐水或者联合支气管扩张剂来进行雾化吸入能够明显减轻患儿的症状,并缩短住院的时间,这是因为高渗盐水在雾化吸入后,能够增加气道表层的厚度[9],从而减轻黏膜上皮的水肿,改善了黏膜纤毛的运动能力,提高了气道黏液的转运率。而爱全乐其主要成份为异丙托溴铵,是一季胺类的抗胆碱能药物,能够特异性地抑制迷走神经,阻断支气管平滑肌的M1胆碱受体与乙酰胆碱的结合,从而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并且还具有减轻气道黏膜水肿、减少痰液分泌,保证气道通畅的作用。而采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亦具有以下优点:(1)可以使雾化微粒直径维持在3~5μm,并在气道黏膜上得以沉积,并不增加气道的阻力;(2)氧气的动力可以使更多的药物进入肺部发挥作用,研究表明,氧气驱动后约有50%~60%的药物通过喉、气管到达肺部;(3)吸入氧气后可以缓解因为小气道梗阻而产生的缺氧症状[10];(4)经过湿化的氧气吸入后有着稀释痰液的作用,使之便于排出,缓解呼吸困难的症状;(5)具有治疗时间短的优势,更利于婴幼儿的应用。

本组实验中选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5%的高渗盐水及爱全乐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组其肺功能改善情况、降低气道阻力、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总治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此种方案具有较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对于小儿毛细支气管炎采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5%高渗盐水及爱全乐进行治疗临床效果确切,同时操作方便,用药低廉,不会增加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是一种符合药物经济学的方案。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99-1200.

[2] Hall CB.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and parainfluenza virus[J].N Engl J Med,2001,344(3):1917-1928.

[3] 曾嵘,石明芳,陈颖.普米克令舒联合爱全乐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2013,25(1):56-57,60.

[4] Sarrell EM,Tal G,Witzling M,et a1.Nebulized 3% Hypertonic saline solution treatment in ambulatory children with viral bronchiolitis decreases symptoms[J].Chest,2009,122(1):2015-2020.

[5] 吴红英.布地奈德、特布他林、溴化异托品联合雾化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4):630-631.

[6] Mandelberg A,Tal G,Witzling M,et a1.Nebulised 3% hypertonic saline solution treatment in hospitalized infants with viral bronchiolitis[J].Chest,2003,123(4):481-487.

[7] 张喜凤,张春秀,石红蕾.静滴人免疫球蛋白治疗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效果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1):3724-3725.

[8] Kuzik B A,Alqadhi S A,Kent S,et a1.Nebulized hypertonic saline in the treatment of viral bronehiolitis in infants[J].J Pediatr,2007,151(3):266-270.

[9] 刘成铎,董佩佩,王丽君,等.氧气驱动雾化吸入5%高渗盐水及爱全乐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3,11(3):31-32.

[10] Mandelberg A,Amirav I.Hypertonic saline or high volume normal saline for viral bronchiolitis:mechanisms and rationale[J].Pediatr Pulmonol,2010,45(21):36-40.

(收稿日期:2013-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