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立足儿童立场走进“活着的历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立足儿童立场走进“活着的历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历史题材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历史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共鸣。笔者认为:历史题材的小学品德教学应立足儿童立场,努力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带给学生“活着的历史”,把教学所得的一切带回学生的生活,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以及生活方式,实现品德教学的回归。本文结合《千年不衰的汉字》一课的教学,谈谈对历史题材小学品德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一、基于儿童:历史题材教学的奠基石

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从儿童出发,这就是教育的立场。因此,历史题材的品德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儿童视角,研究儿童心理,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以此组织教学,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历史真正走进儿童的内心。

1.基于儿童立目标

鲁洁教授将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分为“出发点”回归和“归宿性”回归。所谓“出发点”回归,是指品德教育应基于生活,坚持从生活世界出发,实现课堂生活化。由于汉字历史久远,尽管学生随处可见,但往往感受不到汉字的珍贵,具体表现为:对汉字的态度漠然,作业中错别字、用词不规范、书写潦草等现象屡见不鲜,对汉字学习兴趣不大。因此,笔者将《千年不衰的汉字》一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活动中体会和领悟祖先的高度智慧,认识千年不衰的汉字在维系中华民族团结中的重要作用,激发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培养有一颗“中国心”的现代公民。

2.基于儿童定内容

儿童的生活经验是历史主题教学的基础。只有立足于学生经验的拓展,才能实现历史事实向现实的回归。只有当学生从历史的学习中领悟到深刻的人生价值,由别人的故事转变为自己的体验时,才会激发学习的热情,历史素材中所蕴含的价值才能够深入人心。课初始,笔者以“普普通通、随处可见的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有人说它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话语创设情境,引出了探究话题。然后立足儿童立场,围绕主题设计了“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演变”“汉字的魅力”和“永远不衰的汉字”四大教学板块,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历史,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历史。

3.基于儿童选策略

历史因离学生遥远而难以理解,如何让他们走进历史呢?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笔者针对五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把汉字的历史和现实生活、语文等其他学科知识相联系,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采取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讨论明理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常处于“愤”“悱”之中,始终带着探究的兴趣走进历史,了解史实。如此,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走进历史画卷,追寻历史踪迹的过程。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体验到汉字来之不易,感动于祖先的智慧和不懈努力,让历史真正走进了自己的内心。

二、活化历史:历史题材教学的敲门砖

鲁洁教授认为,小学不应过于强调历史的知识点,而应教给孩子“活着的历史”。因此,笔者努力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带给学生“活着的历史”,把历史学习作为一个桥梁,让儿童通过对历史的感悟和体验,形成基本的爱国主义精神,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1.在与历史人物的对话中感受祖先的智慧

鲁洁教授曾说:“德育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即使是物,我们也要显示它背后的人,显示它和人的关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呈现的往往是对某个独立历史事实客观、直观的描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历史知识”。教师要寻求这些知识中隐藏着的道德价值,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中的人物,实现“历史与学生的对话”。汉字的演变规律对小学生而言,是抽象的,离他们的生活距离较远,如果仅学习演变规律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于是,笔者从小处入手,以点带面,设计了“猜汉字”的教学活动。从“马”字的演变带领学生探究汉字的演变规律,引导他们在“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中自主发现,感受祖先的智慧。学生在猜汉字的过程中,笔者巧妙地把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秦始皇统一规范汉字等小故事整合进课堂,让历史事件中的人站出来,从幕后转到台前,与学生心灵相会、情感共鸣。这样,使历史人物可感化、历史事件故事化、历史细节生动化,历史“活”起来了。学生由此近距离感受到历史人物的奋斗与追求,体验到他们的苦与乐、悲与喜。

2.在合作探究中体验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活也是一段正在书写着的历史。探究身边的历史往往能够让学生产生一种令人兴奋的现实感受,使他们觉得历史是可亲近的、有趣的,甚至是温暖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方法来看待汉字,在汉字中寻找历史的痕迹,从而萌发对汉字的感性认识,丰富自己的情感。“汉字的魅力”教学板块,笔者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搜集到的资料,小组合作制作汉字魅力名片。活动中,学生兴致盎然,找出了汉字的魅力:字形漂亮、字音优美、组合能力强、包容性强、有情趣、富有意蕴、表意清晰……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充分体会到了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真切感受到了汉字背后所凝聚的祖先智慧。

3.在古今联系中升华学生的情感

历史往往能够折射出现实问题。教师要努力挖掘历史内容的现代意义,教育学生既能以史为镜,又能以史为鉴。在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后,笔者提供了以下材料,用中国的统一与欧洲的分化相对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汉字是联络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

公元14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在欧洲大陆上,腓尼基人发明的拼音字母和各民族语言相结合,陆续形成了40多种文字。由于文化上互相不认同,最终导致这片并不大的区域分化出了45个国家。而与此相对照,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尽管经历了无数的王朝更迭,但汉字像一根看不见的魔线,把语言、风俗习惯,甚至血统都不同的人们缝合在一起,让中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在此基础上,笔者继续追问:“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中国的汉字历经千年而不衰吗?”学生积极讨论,感悟到正是由于祖先热爱汉字、坚持使用汉字、改进汉字,才能让汉字历经几千年而不衰。如今,汉字已不仅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还是一种文化,更是联络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学生的情感由此得以升华。

三、回归生活:历史题材教学的指南针

历史是面镜子,历史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脱离现实,就历史讲历史,只会违背品德课程历史教学的初衷。因此,历史题材的品德教学必须以现实为基础,给学生提供分析现实社会的“镜子”,做到时代感和历史感的交融。即要使学生把所学到的一切回归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以及生活方式,提升生活质量。这就是鲁洁教授所指出的“二次回归”。

1.在情境中启迪意识

笔者设计了“永远不衰的汉字”教学板块,有效整合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责任感。通过展示“汉语桥”世界留学生汉语大赛的风靡、孔子学院的蓬勃发展、中国规范字书写大赛风行全国等事例,让学生感受到世界范围的汉语热,从而倍感自豪。尤其当播放“汉语桥”外国留学生中文大赛视频时,外国留学生清晰悦耳的语音、诙谐流利的表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个中国人,学生激情荡漾,他们都为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汉字而骄傲自豪,也从心底萌发了学好汉字、用好汉字的信念。

2.在思辨中指导行为

由于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汉字书写越来越不受学生重视。据此,笔者在课堂中安排了一个情境讨论:“古人对汉字的热爱让汉字传用至今,王选发明第四代激光照排技术,让汉字在信息时代获得新生。而在信息时代,有人说电脑打字又方便又整洁,不需要练字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有的学生说,汉字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不能让它消失;有的说,汉字是中国人的第二张名片,代表个人的文化修养;还有的说,电脑打字缺乏个性,练字还可以修身养性……讨论中,学生明确认识到:作为小学生应写端端正正的汉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教学回归生活、指导生活,德育的指向性更明确了。

了解历史,是为了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获得智慧和力量。交流中,学生不仅 “走进”历史,还“走出”历史,“审视”历史。在学生的心中,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这一段历史已经“活”起来,“立”起来,“高”起来,成为了一座丰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历史丰碑所承载的文化与美德。历史支撑“中国心”,他们将带着一颗“中国心”走向世界。

(作者单位:仪征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