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中语文教学如何联系社会生活之微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中语文教学如何联系社会生活之微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长期以来中华民族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世界。然而,现实中我们时常看到语文与生活脱节的现象:大街上随处可见青少年们“出口成脏”,校园中到处都是只会学习的“书呆子”,媒体上经常出现“某大学毕业生生活不能自理”的报道等。这些都在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现实:语文没有走进生活,生活也没有完全接纳语文。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的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关键在于贴近学生生活。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使用语文新教材,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力戒关起门来教书,注意“开门教学”,眼光不仅看着书本,而且随时关注社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在语文课文教学中寻找与社会联系的切入点

语文不仅是一种技能,同时还是一种文化积淀,具有深层次的民族文化背景,是一门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应用最广泛、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该充满朝气和活力,我们总能在其中找到联系生活的切入点。在教学中应该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

比如,文言文教学,我不仅注意字、词、句等知识的运用,还特别重视其中蕴涵的中国文化的传统及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在教学高中新教材诸子散文之后,就可以利用课外语文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辩证地分析古人古籍,自觉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情感,提高他们观察、分析社会的能力。

古代诗歌鉴赏的教学更是离不开社会生活,尤其是“知人论世”方法的运用,更应该联系诗人生活的时代。通览中外文学史和文人传记,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现象:语言文学上有大成就者,往往不是靠学校培养,有的甚至没上过多少学,其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依靠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实践。司马迁写《史记》是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李白成为“诗仙”与其仗剑去国、游历山河关系极大;至于杜甫“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变工”,“安史之乱”后颠沛流离的生活,极大地丰富了他的诗作。社会生活和语言实践是他们留下不朽之作的主要因素。

语文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到语文。”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社会生活,必须把课堂引向生活,引入生活的活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把关注社会生活融入各种语文活动中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师,有责任多开展语文活动,并且精心准备,以联系生活实际为目的。

教师可以坚持组织学生轮流每节课前作3分钟演讲,并要求内容能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生从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如国企脱困问题、农业改革问题、官员腐败问题、社会中黑恶势力问题、同学关系和男女交往问题等,教师在其中予以点拨和引导,从中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能力、理性思考能力。

教师还可以组织每周一至两次语文课外活动,如“读书读报沙龙”“社会观察汇报会”“专题辩论会”等。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紧联系起来。不能小看我们的学生,只要加以引导,他们是很能发现和思考社会问题的!

三、在写作中引导和鼓励学生多反映社会生活

应该说每一篇优秀的文章都来自于生活,而生活又挥就了每一篇鲜活的文章。

由于长期受僵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刚升入高中时,写作远离生活,不能抒发真情实感。如果我们能采取耐心指导、热情鼓励的办法,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坚持写作,定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努力,大多数学生能改变文风,写出反映社会、思考人生、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教师在指导每一篇作文之前要选好切入点,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例子,可以用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探讨研究生活中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所要写的内容有个深入而系统的了解,甚至可以组织一次辩论赛,加深对这方面知识的认知,然后教师再进行写作布置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文学作品是生活的缩影,必须对生活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写好作品;文学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所以要想写出高水平的作品,就必须要深入了解生活。

相信经过以上这些努力,我们所教的学生会对社会的视觉变得敏锐起来,人文素质也会有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也因此会大大增强,教学质量才会得以全面提高。在各种语文考试中,成绩也会名列前茅。

在语文教学中结合社会生活,是非常艰苦的事情。它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创造性的劳动,并要求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教学中往往还要背负旧观念惯性的压力。这需要教师具备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 吉林省磐石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