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有效课堂教学六字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有效课堂教学六字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科不同,学科教学方法显然也各异,但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追求却是大家达成的共识,在这种共识下,是否有一种各科教学通用的标准呢?经过多次的研讨,我认为可以将之概括为有效课堂教学的“六字经”。

一、有效课堂教学的“六字经”

1.体现在“满”字上,只有“满”才能达到好。一堂有效的课老师要满意。老师满意在预设目标达成的高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老师满意在预设的方案顺利实施,精心设计的学习过程能很好地展开。老师满意在预设的亮点得到充分的显现,没有亮点的课不算好课,有亮点的课才是精彩的课、有味的课。一堂有效的课学生要满足,满足于知识的获得,满足于学习方法的获得,满足于情感的获得。每堂课都要使学生有久旱的禾苗得到雨露的滋润的感觉。

2.体现在“谱”字上,只有“谱”才能达到“味”。做任何事都要有谱,唱歌有曲谱,吃饭有菜谱,教学也就应有“课谱”。所谓课谱,即或和菜谱那样,讲究多种形式的搭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读写结合、读思结合;动静搭配、土洋搭配(传统的和现代的教学手段搭配);详略结合,答问结合;视听兼顾,手脑并用。按这样的课谱上课,课堂教学效果会怎样呢?

3.体现在一个“准”字上,只有“准”才能达到“精”。一是准确地抓住重难点,也就是做到重点突破,目标集中,精讲精练;也就是善于打攻坚战,而不是疲劳战。反之就是“泛讲”“滥讲”,劳而无功,劳而无获。二是准确地找准切入点,由切入点巧妙地展开教学活动。三是准确地把握训练点。因文设计训练,体现内容特点,导读――读出个性,不求和教师一样。导思――思出深度,思出不同的角度。导写――写出个人的感情。导练――练出技巧,练出规律,迁移运用。

4.体现在一个“淘”字上,只有“淘”才能达到“实”。有效课堂教学应是一个沙里淘金的课堂,而不是海边拾贝的课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组织学生淘读、淘写;淘思、淘问;淘说、淘想。淘是实实在在地练,实实在在地求,实实在在地得。

5.体现在一个“变”字上,只有“变”才能达到“新”。课堂因变化而精彩。不变乃老生常谈,不变乃墨守成规,不变乃死水一潭。变化课堂导入,变化教学程序,变化训练角度,多逆向思维,多发散思维,多换位思维,多打组合拳。

6.体现在一个“融”字上,只有“融”才能达到“谐”。学生与文本融合,被文本所吸引;学生与作者情感融合,被作者情绪所感动;学生与教者情感融合,被教者激情所感染;学生与学生情感融合,被同学真情所激励。融表现在课堂气氛的融洽上,融表现在知识的融会贯通上。

二、实现以上追求需要狠抓有效教学的环节

1.有效的计划

主要学科由全镇中心教研组根据县教研室的安排,统一制订学科教学计划,避免了主观随意性、盲目性,使计划在语言上更简洁,在考虑上更周密,在操作上更实用,在形式上更规范。

2.有效的目标

有年级备课组长把关,细化课时教学目标,数量上细化到几条目标,目标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质量上细化到什么程度,优等生大约达到什么程度,中等生大约达到什么程度,后进生大约达到什么程度。有效的目标怎样显性化,怎样具体地去检测目标,都应有备课组长把关。

3.有效的内容

确定教学内容,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哪些该讲,哪些不需讲;哪些重点讲,哪些一带而过。有效教学内容的确定,往往通过集体备课讨论而定,有效的教学内容就是教材的重难点,就是训练点,就是能力培养点。

4.有效的学法

课堂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主体学习方法的获得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更是让学生会学,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样的目的。我校把学法有机渗透在有效教学内容之中,作为评价一个老师优质课的重要标准。

5.有效的训练

训练是有效教学的基本方法,各科教学都要有训练,能对学生的思维、技能的掌握、规律的把握有显著作用的就是有效训练。训练的内容要切合各科教学实际,训练的程序要清楚,有梯度,训练的形式要丰富多样,学生感兴趣。

6.有效的延伸

有效的延伸就是把课堂向前向后延伸。向前就是充分的预习,向后就是及时的复习。前后延伸可使课堂的空间更为广阔。我校要求各科教学都要有明确的预习题和复习题,把预习和复习作为一项重要的家庭作业,在课堂上省去预习这一环节,变成直接对预习和复习结果的直接检查展示。

7.有效的反馈

对各科教学内容定时反馈、定量反馈、定人反馈、定批次反馈、定形式反馈。如头一天教学内容第二天必须反馈,反馈的内容要有2/3的目标量,重点学生要重点检查反馈,反馈的层次要有好、中、差,反馈的形式有口头、书面、表演、操作、问答、综合练习等。

一句话,就是在规范的基础上创新,仅仅规范不见得有效,仅仅创新也不见得有效。只有在规范课堂教学基础上的创新,才会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宝应县泾河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