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流失在古村中的福鼎往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流失在古村中的福鼎往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福鼎的古村镇在民居样式上有别于福建其他地方,这里大型灰砖居受中原合院式建筑影响,青灰外形素雅简单,内里木质结构相承,大户人家的宅邸往往在细节处下狠功夫,用材雕刻令人惊叹,太姥山西侧白琳镇的翠郊古民居是典型代表。

太姥山东侧秦屿镇的潋城古堡因抗倭而生。明朝时,倭寇入侵福建沿海,朱元璋及后世皇帝实施海禁的同时,还在福建海边筑起一道“海上石长城”,从闽东延跨至闽南。潋城古堡,只是这个抗倭战壕中的一个小堡垒。

对游客来说,这两处古村镇是在太姥山与嵛山岛之后,蛮可以去看看的点。不仅看建筑,更是看往事流失于乡野间的福鼎往事,那其中珍藏着的,是福鼎曾经的繁荣或伤痛。

翠郊古民居,乡野江南梦

福建的民居建筑大概分为三类。一是闽西的土楼与围屋,二是闽南的红砖厝,其中不少带有南洋风格。而第三种,即是闽东融合中原四合院风格的灰砖居,它们一般为独立院落式砖瓦房,形制规整,带着浓厚的书卷气,门楼、雕刻以及相伴的参天古树,都极尽讲究,而其中翘楚,就是福鼎的翠郊古民居。

翠郊古民居位于白琳镇翠郊村,深居乡野。福鼎全境多山,从市区前往翠郊村,要忍受很长时间的曲折山路,晕车的人往往被折腾得翻江倒海,但沿途的好景色正好调和,山坡上的茶树晒着太阳,农夫正扛锄下田,山泉水淙淙漫过水草的半截身子,远处的村宅零星分布,这是闽东山区非常惬意的山村画。

在抵达古民居之前,我们路过一条并不知名的小溪,在风水界来讲,它是这座大宅子的“玉腰带”,能顺水助势。古代不管官衙或是民居,乃至墓地的落址,基本都有风水师的参与,在他们看来,一切建筑动土开始前,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除了屋子的座向,还有屋外的山水走势及视野是否开阔。

仔细留意一下,会发现古民居在处理风水时非常小心谨慎,除了选址以及宅院的布局,在民居内部的木雕及装饰上,也有体现。从宅院东门放眼望去,一高一矮两座山头左右拥抱,意即左青龙右白虎,起镇宅作用。东门前的平地上落下两块方形鱼池,谓财水环绕。门联底下刻着一对倒挂的蝙蝠,福到了。东门进去的太子亭,藻井下颌的古木上雕刻了二十四只蝙蝠,指代二十四节气,也有福气相随的说法。祖宗灵位前的柱镜,名为装饰,实则避邪。

基于风水的考量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翠郊古民居最后选址于此,不过也许还有家族上分居置产的原因。翠郊古民居的建造者为吴氏,在当地导游的口中,他是一位传奇人物,在清朝乾隆时期从制作雨伞骨的手工艺者进阶到地主,然后下海经营功夫茶生意,富甲一方,随后花费近百万两白银,在福鼎与柘荣两城之间的乡村,为四个儿子分别盖了四间大厝,以将他们分散开,避免他们在自己百岁之后争执房产。大儿子的宅子在点头镇,名为连山大厝,二儿子的柘荣乍洋,名为凤岐古民居,三儿子的磻溪,名为洋边古民居,小儿子的在翠郊,也就是眼前的这座,规模最大,保存也最完好。

但当地文化人却有异议,马树霞先生是福鼎原文化馆馆长,他认为雨伞骨起家说有失实之嫌,吴家祖先的墓地极隐蔽地分布在白琳附近的深山,经他探访,这些墓规格高,是清初的官墓,其中不乏五品、三品的大官,与手工艺者的身份相差甚远。至于外界传说的功夫茶生意,其实是吴家三公子的所为,他利用翠郊附近官方驿道的便捷,挣钱自己在磻溪盖了一栋大厝。更有冲击力的说法来自北京的建筑专家,在他们的学识与经验里,清初的古民居在形制与雕刻的细节上,都还简单,不追求繁复,而翠郊古民居的精雕细琢在技术水平上对应的应该是清朝晚期的工艺水准。

翠郊古民居是吴氏的私人宅邸,也是江南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古民居,主体面积加上宅院部分,豪占地皮近一万四千平方米,相当于两个欧洲杯足球赛场的面积。古厝内的木雕饰品在梁柱门窗之间随处可见,图案则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祥瑞之物,仙童、麒麟、松鹤、石榴、蝙蝠,栩栩如生,可知当时雕工已极为精湛,也能见识当年屋主之涵养。

为了防潮,在古宅第二进的大堂,东侧厢房被设计成用木柱支撑腾空,离地约二十公分。纵观宅子砖木结构的整体,核心区全是木质结构,这样对木材质的使用有益于夏季晚间室温的降低,但更接地气的作用仍是防潮。的青砖墙壁也具有良好的吸水效果,看上去素朴,但其实内藏玄机,手腕粗的竹子藏在墙内,起到钢筋支撑的作用,也能防盗,想要撬墙入内的小偷必须先砍断竹子,但巨竹断裂的声音会成为警醒声。

翠郊古民居设计了192个房间,人丁最鼎盛的时期宅子里住满了人,极为热闹喧嚣,但他们并不是吴氏家族的自家人口,而是解放后时期一起吃“大锅饭”的同村人。在宅子二楼的房间,除了能见到一些当年吴家人自用的床具、木柜、盥洗架、书桌——这些物件都非常讲究,漆色高贵,能见精美雕物——之外,这里的木质墙壁与天花板上还贴满了及时期的报纸,可以读到当时的文件与口号,诸如“桐山公社丰产田经营管理办法”及“指示我照办,挥手我前进”。

深习古代传统文化的人能从二楼看见封建家庭伦理观。前后三进左右三排的翠郊古民居继承了中原合院式建筑风格,整体形制方正规矩,喻示做人道理。二楼是吴家主人的卧室,全部以走廊相连通,但房间分配长幼有序。北边卧室是老爷夫人的住所,东边的一排厢房住的是已经成家的少爷及其家室,西边的厢房住没有成家的少爷,而南边则是闺房,未出嫁的吴家小姐待字闺中。

如果你是一位江南园林建筑风格的爱好者,也许还能从古宅中瞧出一些当年的设计者偷师江南园林理水与借景的痕迹。宅门外的两方鱼池用水来调和景观,有观赏功能。屋内天井两旁的花墙以花窗借景,墙外花草隐现,带来几许婉约秀气。二十四个天井通风采光走雨,也是种植水生植物之地。与江浙一带范本似的园林相比,这些心思只是牛刀小试,却并不妨碍行走其间的人写意山水。

距离翠郊村约20分钟车程的点头镇举州村,还有一座属于吴家大儿子的连山大厝。相比翠郊,它的规模略小,但合院素朴风格与深雕细刻的细节却并不输于前者。时期的连山大厝很受宣传标语口号的照顾,至今在外墙、内屋及祖宗牌位像下仍留有不少当时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