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董事会会议的监督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董事会会议的监督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董事会会议是否有效,将直接决定其对经理层的监督效应。本文利用沪深两市2(305―2007年2 958家样本企业面板数据,基于委托理论,考察董事会会议次数对经理层成本的影响,并探究董事会结构与激励特征对董事会会议监督制衡效果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会议次数与成本正相关,同时,过度强调两职分离、合规性的独立董事制度安排以及董事会规模过大都是导致董事会会议监督制衡效应缺失的重要原因,而加强董事会的激励机制建设却能推动董事会积极参与公司治理。

关键词:董事会会议;成本;董事会结构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0143099-07

一、问题的提出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董事会是整个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而董事会会议次数是反映董事会行为特征和活跃程度的重要变量,董事会会议的监督效应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公司治理的有效性。目前已有研究结果多对董事会会议的监督效应持否定态度,认为董事会召开会议只是一种事后的“弥补机制”和“灭火器”,董事会会议的事前治理效应很有限。Vafeas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价值呈负向关系,业绩越差的公司董事会会议次数反而越多,因此认为董事会会议只是一个“灭火装置”而不是“预防装置”。谷祺和于东智研究发现,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绩效下降驱动了董事会会议次数增加,但是经过多次会议活动后经营绩效的改善却不大,所以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行为中可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效率浪费。李常青和赖建清在考察董事会特征是否影响公司绩效时发现,董事会会议次数与ROE正相关,与ROA负相关,而与EVA不相关,研究结果进一步指出公司会计指标降低导致董事会会议次数增加,董事会会议是一种“灭火器”,只有公司出了问题才召开董事会会议。持有类似观点的薛祖云和黄彤研究发现,在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存在问题或财务状况恶化的上市公司中,其董事会往往被动召开多次会议去调查情况、商量对策。因此,较多的董、监事会议次数可能是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较差的反映。向锐和冯建利用2004--2006年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实证研究发现,董事会会议次数与总资产报酬率(ROA)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表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会议目前还流于形式,并未完成对公司经理的监督职能,没有实现依据股东利益行事的目的,而更多的是出于对公司较差经营绩效的反应。

尽管上述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结论,但主要还停留在对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绩效直接关系的探讨上,而事实上董事会是通过履行其相关职能而影响公司绩效的,因此董事会特征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是间接的。Zahra和Pearce进一步指出,董事会诸多特性之间相互影响,董事会结构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董事会行为的有效性。依据委托理论,董事会承担的主要功能就是承担监督控制功能,降低经理层的成本,保护股东利益。因此,本文将探讨董事会会议的监督效应,即通过对经理层成本的影响,考察董事会结构、激励特征等对董事会会议监督效应的影响。

二、相关研究假设

现代企业中,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意味着决策控制权和决策执行权分离,经理层承担起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任务,而董事会作为企业决策的控制机构主要通过董事会会议审批公司重大经营决策。董事会会议次数作为反映董事会活跃程度的重要变量,提高董事会对公司战略的参与程度,促进公司决策制定和战略实施的科学化,改善公司经营业绩;可以通过定期的董事会会议制度加强对经理层的监督制衡力量,有助于抑制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和道德风险,对于降低经理层的成本具有重要意义。课题组研究发现,董事会运行状况评价值越高,每股经营性现金流越高,也就是说运行状况优良的董事会有利于改善公司财务状况。因此,本文有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1:董事会会议次数与成本负相关。

董事会领导权结构是影响董事会会议有效性及治理效应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削弱了董事会的监管力度,不利于抑制经理层的私利行为。Fama和Jensen指出公司决策控制权和决策管理权的分离将有助于降低成本并提升公司绩效。沈艺峰和张俊生研究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过多可能是ST公司董事会治理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我国目前董事会的监督作用不强的情况下,两职的进一步分离尤为必要,以便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与有效性。因此,本文推断在董事会会议期间,董事长对会议重大事项决策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将降低董事会会议的监督效应;相反,两职完全分离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董事会监督的独立性,对提高董事会会议的有效性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因此,本文有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2:总经理与董事长两职分离度越高,越有利于董事会会议监督效应的发挥。

此外,独立董事作为强化董事会独立性的重要制度安排,长期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尽管独立董事制度作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制衡执行董事和管理层的有效措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采纳,而且已经成为不同公司治理模式的共同取向,也是成熟市场强化公司治理的重要举措。独立董事制度建设对于提高董事会治理效率的有效性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证监会2001年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规定了独立董事“形式独立性”的基本内容,使得我国上市公司为了满足法律监管部门的“强制性治理”要求而对独立董事制度进行合规性设计,即众多上市公司仅仅为了满足“形式独立性”而进行趋同化设计,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事实独立性”难以得到根本保障,上市公司的“自主性治理”意愿不强。因此,本文有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3:独立董事的合规性制度安排不利于董事会会议监督效应的发挥。

董事会规模是决定董事会独立性和董事会内部协调、从而达成一致意见的重要影响因素。一方面,规模较大的董事会容易被经理层控制,难以保证董事会的监督制衡效果。Jensen研究认为,当董事会规模超过7~8人时,董事会将难以有效地监督CEO,并且增加了被CEO控制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规模较大的董事会内部沟通困难导致决策效率低下。沈艺峰和张俊生研究发现,ST公司和PT公司的董事会规模相对于公司的资产来说过大,管理效率较低,董事会规模过大可能是ST公司董事会治理失败的原因之一。同样的研究结论,李常青和赖建清研究认为,董事会成员太多,影响了董事会在决策中的沟通和协调,降低了董事会的决策效率,而且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规模越大,EPS和EVA越低。因此,本文有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4:董事会规模过大不利于董事会会议监督效应的发挥。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经理层激励机制的设计给予了大量关注,而针对董事激励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认为,董事激励机制的制度安排对董事会会议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崔学刚在研究董事会激励特征对董事会治理效率的影响时发现,成功的公司中在公司领取报酬的董事人数为5人,相

比之下失败公司中领取报酬的董事人数则为2.85人,从而表明董事会与公司利益挂钩对于提高其治理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课题组针对董事会治理指数中各级指数的研究发现,董事薪酬指数得分最低,这说明大多数公司仍未能建立科学有效的董事薪酬激励机制,董事薪酬的激励性差,但有效的董事会激励机制有利于董事勤勉尽责,从而提升公司的成长能力。因此,本文有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5:董事会激励强度提升有利于促进董事会会议监督效应的发挥。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及选择

本文选择2005~2007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并对样本做如下筛选:(1)由于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环境和管制政策的特殊性,本文剔出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2)剔出sT、PI'等财务数据异常的上市公司。(3)剔出相关研究变量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4)剔出部分研究变量存在异常值的样本。最后,本文2005--2007年样本企业数量分别为921、1021家和1016家,共获得有效样本2 958家。样本企业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数据库。  (二)研究变量选择及度量  1 成本(AC)  Ang等提出了运用财务指标度量成本的方法:第一个指标是管理费用率,即成本=管理费用/年销售收入,该指标反映了公司管理层控制运营成本的效果;第二个指标是资产周转率,即成本=年销售收入/总资产,该指标反映了管理层利用公司资产的效率。国内学者宋力和韩亮亮采用该度量方法,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结果。考虑到理解习惯的需要,本文仅选择管理费用率作为成本的度量指标,即AC=管理费用/年销售收入,AC值越大,成本越高。  2 董事会会议次数  董事会召开的会议有例会和临时会议两种,例会是指定期召开的会议,临时会议是不定期的,遇到必要事项时,由董事长随时召集,对于董事而言,远距离对经理层实施监控是困难的,而且以通讯方式(电视、电话)召开的董事会会议会降低董事会成员对会议的重视程度,使会议本身形式重于实质,进而可能降低董事会监管的有效性,因此应剔除掉以通讯方式召开的临时会议次数。但出于实证研究严谨的需要,本文同时采用两种指标度量董事会会议次数:一是董事会年度会议次数(Meet),即年度内以各种形式召开的董事会会议次数;二是调整后的董事会会议次数(AdjMeet),即剔除以通讯方式召开的会议次数。  3 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状态  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状态的研究主要采取虚拟变量和二分法,总经理与董事长或副董事长两职合一赋值为1,否则为0。吴淑琨等人认为,传统的二分法忽视了两职之间的中间状态,除了总经理与董事长的关系以外,总经理与副董事长和董事的职务合一,同样也会影响到董事会的独立性J。于东智也采取类似的三分法,在其实证研究中将两职状态分为三种,即总经理兼任董事长、总经理与董事完全分离、总经理兼任副董事长和董事。所以,本文把两职状态划分为三种,即两职完全分离、两职部分分离(总经理兼任副董事长和董事)和两职完全合一。

4 独立董事比例(ROID)

董事会中独立董事人数与董事会规模的比值。

5 董事会规模(Boardsize)

年度董事会中董事成员的数量。

6 董事会激励强度

魏刚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董事“零报酬”现象严重,而且持股水平偏低,“零”持股现象比较严重,持股激励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仅仅只是一种福利制度安排。因此本文借鉴已有研究成果,采用董事会股票持有率和董事会薪酬领取率两个指标度量其激励强度。(1)董事会股票持有率(RShare)。董事会中持有该公司股份的董事人数与董事会规模的比值。(2)董事会薪酬领取比例(RCash)。董事会中从本公司领取报酬的董事人数与董事会规模的比值。  7 控制变量选择及度量  为了控制其它研究变量对研究结果的可能影响,本文选择如下控制变量:(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Fshare)。第一大股东控制权将在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董事会行为的有效性。(2)行业变量(Industry)。虚拟变量,由于行业特征差异使得我们有必要控制行业特征对成本的影响。(3)企业规模(size)。企业规模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内部层级和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影响成本,因此本研究选择公司各年度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衡量企业规模大小。(4)资产负债率(DA)。资产负债率的高低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银行等债务主体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情况。(5)年度虚拟变量。以2005年为基准,当样本企业所在年度为2006年时,Year2006赋值为1,否则为O;当样本企业所在年度为2007年时,Year2007赋值为1,否则为0。

四、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董事会行为的监督效应检验

董事会会议次数与成本关系回归结果如表l所示。表1结果表明,年度董事会会议次数与成本的回归系数为0.001,并且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而调整的董事会会议次数与成本回归系数同样为0.001,并且通过了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董事会会议次数的两种度量指标得出了一致的研究结果,即董事会会议次数与成本显著正相关,董事会行为不但没有强化其监督效应,反而增加了管理层的成本。研究结果整体表明了目前我国董事会通过开会形式监督治理经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和道德风险的能力缺失,但对于董事会会议监督效应缺失的原因尚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鉴于董事会会议次数两种度量指标的关联度较好(Pearson相关系数为0.831,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本文在接下来的实证研究中,将借鉴先前研究成果主要采用调整后的董事会会议次数作为董事会会议次数的度量指标。

(二)董事会两职状态对董事会行为治理效应影响的假设检验

样本企业两职状态的描述性统计结构表明,在2005~2007年间,10%左右的样本企业总经理与董事长完全合一,18%左右的企业采取的是部分合一形式,超过70%的样本企业采取的是两职完全分离的形式。单纯从两职状态上看,我国董事会相对于总经理有较高的独立性,但两职状态对董事会会议监督效应的影响尚有待于进一步考察。

董事会两职状态对董事会会议监督效应的影响结果如表2所示。表2结果表明,在总经理与董事长两职完全合一的情况下,董事会会议有一定的监督效应,AdjMeet的回归系数为-0.002,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而在总经理与副董事长、董事合一的情况下,AdjMeet的回归系数为0.001,同样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在总经理与董事完全分离的情况下,AdjMeet的回归系数为0.001,并且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与我们预先假设相反,基于委托理论我们认为两职分离度越高应越有利于发挥董事会会议的监督效应,降低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成本。但过度强调两职分离可能

增加经理层的抵触情绪,反而不利于董事会获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相关信息,董事会会议的监督制衡效果将因此而受到影响。

(三)独立董事对董事会行为治理效应影响的假设检验

独立董事对董事会会议监督效应影响的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表3结果表明,当董事会中拥有1/3的独立董事时,董事会行为表现出了最差的监督效果,AdjMeet与成本显著正相关,并且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当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比例低于1/3时,AdjMeet的回归系数为0.002,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独立董事比例高于1/3的情况。结合前述统计结果,本文进一步认定独立董事主要是上市公司为达到监管层的“合规性要求”的一种“摆设”,因此如何进一步从制度建设角度推动独立董事发挥功能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四)董事会规模对董事会治理效应影响的假设检验

根据本文统计结果并结合先前学者研究,本文按照9人的董事会规模进行分组,董事会规模对董事会会议监督效应影响的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表4回归结果表明,当董事会规模较小时,董事会会议有一定的监督效应,AdjMeet回归系数为-0.002,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当董事会规模等于或超过9人时,董事会会议监督效应较弱,AdjMeet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01和0.002,并且分别通过了0.05和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实证结果验证了先前的研究假设,董事会规模过大不利于发挥董事会会议的监督效应,这说明董事会为监督管理层付出的协调沟通成本以及决策低效率的拖拉成本已经超过其监督所带来的收益。

(五)董事会激励对董事会行为治理效应影响的假设检验

董事会机制对董事会会议监督效应影响的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本文根据董事股票持有率是否为O将总体样本分为两组企业,回归结果表明,当董事股票持有率为0时,董事会行为的治理效应明显减弱,AdjMeet的回归系数为0.002,并且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而当董事股票持有率大于O时,董事会行为的治理效应并不显著。进一步,由于我国《公司法》要求上市公司与股东单位实行严格的“五分开”,鼓励股东从上市公司领取报酬,所以本文根据董事报酬领取率的中位数(0.7272)对其进行分组。统计结果表明,当董事报酬领取率较低时(Rcash0.7272),尽管回归AdjMeet的回归系数同样为正,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强化董事激励机制设计能够有效地发挥董事会会议的监督制衡效应。

五、研究结论及展望

董事会行为是否有效,将直接决定着董事会功能的发挥,本文利用我国沪深两市2005~2007年2958家上市公司样本,实证检验了董事会会议的监督效应,以及董事会结构及董事会激励机制对董事会会议监督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会议次数与成本显著正相关,两职分离度越高、合规性要求的独立董事制度建设以及董事会规模过大均不利于董事会会议监督效应的发挥,而强化董事持有上市公司股份、从上市公司领取报酬将在很大程度上激励董事发挥有效的治理效应。研究结果同时表明,目前我国董事会通过会议形式监督管理层、降低成本的做法没有实现预期的治理效果,董事会会议反而成为管理层侵蚀股东利益的“合理借口”。而董事会结构和激励机制缺失是导致董事会行为治理效应缺失的关键。本文研究结果对于指导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建设制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