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成本粘性的成因及控制措施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成本粘性的成因及控制措施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传统的成本性态理论认为企业的业务量与成本是呈线性关系变化的,将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大类。但是由国外学者发现并进行研究的成本粘性理论使传统理论受到冲击,这一观点认为随着业务量增加,成本增加的速度要高于业务量减少时所对应的成本的减少速度,即业务量增加时成本的增加量大于业务量等额减少时成本的减少量。

关键词:成本粘性 成因 控制措施

一、成本粘性概述

成本控制是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管理会计的基础,为管理会计进行分析、决策和规划提供信息。根据传统成本性态理论,成本的变化与业务量的变化方向无关,亦即业务量的增加额与减少额相等时,成本的增加额与减少额也必定是相等的。然而国外学者Kenneth Callja、Michael Stelia ros和Dylan C.Thomas(2006)等人在对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的3 500家上市公司在1988-2004年间17年的财务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时发现营业成本相对于收入有粘性:收入增加1%,营业成本平均增加0.97%;收入下降1%,而营业成本平均只下降0.91%。国内早期研究成本粘性的学者孙铮、刘浩用我国292 家上市公司1994-2001 年的年度财务报告数据作为样本,研究发现销售收入增加1%时,成本费用上涨0.5597%;销售收入减少1%时,成本费用的减少额要比成本费用的增加额小0.5019%,说明我国上市企业的成本费用也是存在粘性的。过大的成本粘性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财务负担,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尽管成本粘性无法完全被消除,但是我们可以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控制成本粘性,使企业的各项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提高企业的效率。那么如何来控制成本粘性呢?首先需要从成本粘性的产生原因来进行分析,知道它是如何伴随企业成本费用的产生而产生的。

二、成本粘性的成因分析

由我国学者孙铮、刘浩(2004)总结的三个理论,即契约论、效率论和机会主义论成为目前我国成本粘性产生的主流理论,这三个理论都是从管理者的角度进行分析的,与边喜春(2005)所提出的费用粘性成因的三方面一致。

契约论主要是用来解释企业销售成本出现粘性的原因。企业的首要目标就是实现盈利,其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与外界发生交易。无论是与原材料供应商等上游企业,其他关联企业,还是与客户进行交易时,都需要签订各种契约。因此管理者为了降低在企业之间进行业务往来时的交易成本,通常都会签订时期较长的契约,这样可以保证自身的生产和销售,也可以降低未来生产的不确定性。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经济资源,都是按照其经营目标策略来决定的,并按照业务量进行配置,由于契约的签订会使这部分费用变成沉没成本,当业务量下降时,实际产生的效益并未像契约签订时管理者所预期的那样乐观,于是需要调整部分可变成本,而长期契约的调整成本可能会更高,只能在未来的会计期间内进行分摊,很难进行及时调整。因此,成本出于契约的限制在总体上出现了粘性。

效率论认为企业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诸如业务量及业务收入的波动可能仅是暂时的,如果立刻对资源配置进行调整,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调整开支,产生本可以避免的损失。而且由于目前市场机制的不完善,经济结构的不断转换,使得以市场制度为实施前提的约束工具缺乏实施的基础和传导机制。这些因素的作用结果就使得企业整体效率表现低下,成本控制的水平降低,导致成本粘性现象的产生。

机会主义论认为企业经理人员通常都会从自身利益角度考虑,不可能完全按照投资者的要求行事。当市场前景较好,企业业务量上升时,经理人员会扩大企业所能控制的资源,提高企业管理人员自身的薪酬,增加企业费用;而当外界因素对企业不利时,经理人员则不愿马上降低自己的薪酬,也可能会继续控制大量资源,使得企业的成本费用难以降低而表现为粘性。

三、成本粘性的控制对策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成本粘性控制的研究集中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

(一)改善外部环境降低成本粘性

1.加强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经济环境的稳定发展,有利于企业保持相对稳定的成本战略,进而减少成本粘性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保持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有效运行,充分利用好各种生产资源,减少浪费,从而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要处理好企业的成本粘性问题,国家必须在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适时适当的对企业的投资规模进行控制,以免投资规模的盲目增长给企业带来过大的成本压力,使得在经济繁荣时期,企业也能保持低水平的成本粘性。当国民经济下滑时,为减轻企业的成本压力,防止企业私自降低生产质量和水平以及大幅裁员而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就需要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帮助企业拓宽营销渠道,通过出口优惠等措施使企业增加销量,降低一部分业务量下降带来的成本压力,降低企业的成本粘性。

2.建立健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可以保证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运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不断深化,目的就是要创造出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与氛围,并通过这一手段使得社会资源得到最为合理的配置,使资源能够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市场制度好,企业管理人员就能对当前及未来经济市场前景作出准确的判断,提出正确的决策指令,这样就可以降低企业的沉没成本,从而降低成本粘性。

3.加强我国经理人市场建设。在制度健全的经理人市场中,企业高管的选择都是通过竞争选拔的,管理能力优秀的经理人员会赢得竞争,来执行对企业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等活动,成本管理更不例外。但是我国目前的经理人市场还不够完善,当企业董事会发现某位经理人能力低下或其所拥有的技能并不是企业所需要时,就不能及时获得其他能更胜任此岗位的经理人员的信息,且我国家族企业较多,由于知识水平的有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成本管理。另外,在完善经理人市场建设的同时,还应注重完善其培训系统和市场信用环境。

(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降低成本粘性

1.加强外部对企业的监管,以保证内部控制措施的贯彻执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内部控制要求的逐渐增强,需要建立一个能够保证企业内部控制措施有效执行的外部监督体系,这一点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增强政府的监督与指导功能;发挥社会审计的作用,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强制性审计;完善市场监督体制,促使企业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这些方面来帮助企业管理者制定更加正确的决策行为,加强企业的成本控制,降低成本粘性。

2.优化企业资产结构。对于企业的资产结构,我们要特别注意流动资产的构成,即企业的速动比率。非流动资产一般不容易在较短时间内变现,因此若企业非流动资产比率较高,就会提高企业成本管理的难度,例如对于存货等非速动资产更应该加强管理,如我们可以减少存货的取得成本、购置成本、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提高企业存货等非流动资产对成本变动的敏感性,这样就可以较好的应对企业业务量的下降,减少成本粘性。

3.重视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企业的经营决策基本都是由其管理者制定的,因此企业能否顺利应对外界环境的冲击,当业务量下降时能否表现出较低的成本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自身的决策能力。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对管理人员素质的培训,提高企业整个管理层的管理水平。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提高管理者的管理道德和理论水平;管理者眼光视野及对于外部环境洞察能力的培养;督促管理者了解更多的新型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

4.合理安排企业的股权结构。企业董事会规模对成本粘性能够起到有效的减弱作用,即董事会规模越大,成本的粘就越小。当投资者处于较好的法律保护条件下时,能够影响管理层的行为,增强监督的效率。“一股独大”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即第一大股东能够依靠他们的权利对管理层实施有效的监督激励,从而抑制成本粘性。另外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管理经验越丰富,获取的信息越多,那么所作出的经营管理决策就越正确,企业业务量下降时对成本费用做出的控制行为也就越正确。

5.对于成本粘性的控制,还应该分清行业类别,根据不同行业,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例如制造型行业需要分清销货成本粘性、销管费用粘性以及总成本费用粘性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而对于冶金行业的成本粘性问题来说,需要针对其流程长而复杂、工艺类型多样、设备密集、产品种类繁多、组织架构复杂等鲜明的业务特点,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来降低成本粘性。

参考文献:

1.Chandra Subramaniam and MarciaL.Weidenmier,Additional Evidence on the Sticky Behavior of Costs,Working Paper,Texas Christian University,2003.

2.孙铮,刘浩.中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04,(12).

3.边喜春,费用粘性的成因及控制对策[J].价格月刊,2005,(12).

4.吕静.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研究――以制造业民营上市公司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