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那段埋在沙堆里的历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那段埋在沙堆里的历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第22届全国书市于6月1日至4日在宁夏银川举行,我单位一行数十人集体参加了书市,后来大家参观了闻名遐迩的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寝,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约30公里的贺兰山东麓。在方圆5 3平方公里的陵区内,分布着9座帝陵、253座陪葬墓,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它也被世人誉为“神秘的奇迹”、“东方金字塔”。一座座黄色的陵台,高大得像一座座小山丘,在贺兰山下连绵延展。陵台在阳光的照映下,显得金光灿烂,十分壮观。陵园地面建筑均由角楼、门阙、碑亭、外城、内城、献殿、塔状陵台等建筑单元组成,平面总体布局呈纵向长方形,按照中国传统的以南北中线为轴,力求左右对称的格式排列。西夏王陵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西夏建筑形式。虽然它们已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但是其外形虽损,骨架尚存。宏伟的规模,严谨的布局,残留的陵丘,仍可显示出西夏王朝特有的时代气息和精神风貌。

景区内设有西夏博物馆,它是我国第一座以西夏皇家陵园为背景,真实形象地展示着西夏王国兴衰历史的博物馆。其占地5300平方米,仿西夏建筑造型,风格别致,既有现代建筑之气势,又与陵区遗址相呼应,形成了浓郁的民族建筑风格。博物馆内精选了最具有代表性的西夏文物671件,专著、论文、杂志文章413册(篇)。里面可以看到雕龙石柱、石马、琉璃鸱吻、西夏碑文、石雕人像座、佛经、佛画、西夏瓷器、官印等;特别是重达188公斤的鎏金铜牛,更是西夏文物中的瑰宝;还有以6:1的比例复制了维修前的西夏古塔;在二楼有精选临摹的8幅西夏壁画,展现了西夏石窟艺术的精华,让人们领略西夏王国昔日的辉煌和灿烂。大庆元年(公元1036年),西夏王朝开国皇帝李元吴为增强民族意识,命令大臣野利仁荣效仿汉文,主持创制并推廣使用西夏文字。总共创制6000余字,编纂成书,分12卷,称作“国书”。为了方便人们学习西夏文,李元吴还下令印了字典。西夏文字在西夏国的应用范围十分廣泛,如官署文书、法律条令、审案记录、买卖文契、文学著作、历史书籍、字典辞书、碑刻、印章、符牌、钱币,以及译自汉、藏间的佛经等。西夏文字是西夏文化的精华所在,它的使用在整个西夏时期从未间断过,西夏灭亡后,仍由其后人在一定范围内延续使用至明朝中期,成为我们探寻西夏后裔踪迹的有力佐证。

诸多的历史之谜,独特的民族文化,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西夏王朝的历史,留给后人的是一个又一个解不开的谜。它是11世纪初以党项羌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自1038年李元吴在兴庆府(银川市)称帝建国,于1227年被蒙古所灭,在历史上存在了189年,经历10代皇帝。西夏的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最鼎盛时期面积约83万平方公里。前期与北宋、辽平分秋色,中后期与南宋、金鼎足而立,被人形容是“三分天下居其一,雄据西北两百年”。蒙古军攻打西夏的时候,四处抢掠、大肆屠杀,显赫一时的党项族从此消失(时至今日,我国56个民族中也没有党项族),只有贺兰山下一座座高大的土筑陵台——西夏陵,仍然默默矗立在风雨之中,展示着神秘王朝的昔日辉煌。西夏的历史也从此成了被埋在堆里的王朝。

在西夏近190年的历史中,最有名的人物就是建国皇帝李元吴,李元吴即位后,实施一系列提高民族素质的策略,实行变发式、定服饰、造文字、简礼仪、立官制等一系列改革,并升兴州为兴庆府,扩建宫城,脱离宋朝,建立大夏帝国,并于大庆三年(公元1038年)十月十一日正式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1041和1042年,元吴部队在好水川和三川口相继大败宋军,迫使宋仁宗册封元吴为夏国王,从而形成了宋、金、夏三足鼎立的局面。

可惜再强大的首领都有致命弱点,公元1048年的正月十五,搂着新王妃寻欢作乐的李元吴想不到,自己的生命将要走向终点。拿刀砍向自己的,不是别人,是最喜欢的亲生儿子宁令哥。原因极为简单与荒唐——李元吴搂着的新王妃,正是太子宁令哥的媳妇没移氏。此时,距建立大夏国正好10年。李元吴刚刚46岁,正年富力强,雄姿英发。李元吴不是一般的割据霸主,而是一个“性雄毅,多大略”、“晓浮图学,通蕃汉文”的英雄,站在西夏博物馆陈列的李元吴雕像前,许多人不禁啧啧感叹:这个不怒自威、天生霸气的英雄怎么就输给了女人,如若不然,或许大夏国的历史就会改写,党项族也不至于被埋在沙堆里,或许会在细水长流中不断绵延壮大,西夏的文字和制度也会推廣开来。可惜历史没有假设,既然有弱点,就说明他不具备成为深刻影响历史进程更别说一统天下的大人物的特质与品质。他的死正是他的性格、能量的最好写照。

李元吴死后,李纯祐、李安全相续继位,这时,成吉思汗已经统一蒙古各部,并不断进攻西夏境,直到1227年西夏末主李睨投降蒙古。只留下后人伫立在王陵前的一声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