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前教育专业文学欣赏课教学改革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前教育专业文学欣赏课教学改革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当下,学前教育专业文学欣赏课无论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还是课程设置,都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依据教学实践与教改经验,就文学欣赏课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师资队伍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促进文学欣赏课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

关键词:学前教育 文学欣赏 教学改革

一.学前教育专业文学欣赏课教学现状及症结

作为大学人文课程中的“文学欣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旨趣,亦能净化心灵、完善人格,提升文化品位,因而该门课是学生提升人文素养与职业能力的基础与保证。然而,长期以来,受诸多因素影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历来重视专业技能课而忽视文化素质课,文学欣赏课常常处于边缘化、被挤压、被忽视的尴尬境地。从长期的教学实践来看,无论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还是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显然,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教材滞后

高质量的教材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条件。在当前各类教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教材内容陈旧,更新周期长;教材低水平重复现象较为严重,精品少;教材内容及其创新性滞后;教材的参编人员过多,同一教材不同章节的编写风格迥异;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实际相脱离。”[1]由于新教材的空缺,使得一些高职高专学校选择高师本科教材,或者采用高中教材,而这些显然不符合幼儿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和培养目标。

2.认识片面

当下,“不少高职院校一味地强调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性”[2],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培养,轻视人文学科的学习,忽视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审美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在课时安排上,每周仅2课时,在一些学校为了多上一些专业课,甚至把文学欣赏课干脆取消,认为人文学科可有可无。课程设置的不平衡,导致学生出现“过分强调自我感受,极端放任自我,缺乏集体意识,缺乏团体合作意识,迷于空想,冷漠偏激、自我封闭”[3]等不良心态,道德认知、价值标准扭曲,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内容脱节

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然而,现在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脱节,与社会生活脱离,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缺乏针对性,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个性特点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课上教师只是就文本本身进行鉴赏探究,缺少与学生专业特点相关的研究性课题,也缺少吸引学生关注兴趣的人生理想与社会热点话题。为此,学生出现了厌学心理,课堂教学效果低下。

4.教法单调

文学欣赏课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教法单一,缺乏灵活性、丰富性与自由性。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知识灌输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课堂缺乏交流、讨论与合作。整个教学过程处于知识输出的单向状态,漠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点。学生的创新思维、交流合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被抹杀,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二.学前教育专业文学欣赏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改变文学欣赏教学的现状,提高教学效果,应把文学欣赏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置于同等地位,让学生意识到人文学科的学习与专业课的学习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学习文学欣赏课,有助于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启迪心灵、提升文化品位、提高审美能力,受益终身。

1.编写校本教材

由于新教材的空缺,从2012年开始,课程组成员在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寻找文学欣赏课程与学前教育专业的最佳对接点,进行校本教材的研发,2013年7月课题组编著的《文学鉴赏与解读》一书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教材在编写时侧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以人文精神为主线,以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为素材,按主题划分单元,在每个主题单元中形成以作品鉴赏为基础,以鉴赏理论知识为指导,以自主阅读为拓展,以实践活动为提升,以书目推荐为指南,五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凸显课程特色的课程模式。教材将亲情、友情、爱情、生命、理想、人生等诸多人文主题囊括其中,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和生命意识的陶养。在篇目的选择上,还将专业元素融入其中,增加了各种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张秋生的《妈妈睡了》、金波的《在我和你之间》、齐默尔的《小丑的眼泪》等篇,为学生今后的自我学习与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改变教学方法

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运用往往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相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观念,改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本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职业素质和能力,激活学生的生命活力和创造才能的原则,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等,把能力目标“溶解”在学生自我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里。如开学初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取成员共同感兴趣的课内外经典幼儿戏剧作品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并制作PPT课件,利用课前10分钟,开展读书汇报会。此次活动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又优化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利用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自编、自排、自演经典幼儿戏剧,如《寒号鸟》、《葡萄仙子》、《白雪公主》、《丑小鸭》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

3.改变教学手段

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互联网以其特异文化,让高校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无缝式交流,共同分享各种文化,在没有制约机制和无评价指向的网络浪潮中接触并熟悉自然、社会和他人的关系。”[4]可以说,互联网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观念。为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这个平台,拓展学习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将“时代的活水”引入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接受和处理信息。教师可以在网上建立QQ群、微博、博客等平台,将课上教学课件、教学素材、视频资料等内容进行资源共享。

4.注重实践活动

在文学欣赏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发挥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在经典阅读中与文学大师对话,感受别样人生、别样生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完善人格、提升能力,如在“至爱亲情”单元中,开展“诗意年华·感恩你我”的诗歌朗诵会;在“以爱之名”单元中,开展“爱的思辨·温暖如棉”的辩论赛;在“感悟生命”单元中,开展“生如夏花·死如秋叶”的演讲比赛;在“理想信念”单元中,开展“青春旋律·有你相伴”的幼儿故事创编活动;在“人性之光”单元中,开展“放飞梦想·演绎你我”的幼儿戏剧编演活动。在多元化的活动体验中,学生更加自信、乐学,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得到提升。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由于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所以作为文学欣赏课程的教师,应博览群书、加强交流,广泛涉猎各种人文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与文化视野。正如布鲁纳所说:“教师不仅是传播者,而且是模范,看不到语文的妙处及其威力的老师,就不见得会促使别人感到这门学科的内在刺激力。”[5]同时,教师还应具有跨学科的素质与能力,能根据职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需求充实自我,这样在教学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用“跨界”的方式思考、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喻胜华.论研究型大学教材建设[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2]杨文钦.高职语文课程改革探讨[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3).

[3]付玉东.对职业院校文学欣赏教学现状分析及思考[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4]李彧宏,罗匡.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德育工作[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5]赵弼.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离不开人文精神[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2).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幼教职业素养培训的学前专业文学欣赏课程改革研究”(课题编号:JG2012020871)

(作者单位: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