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幼儿间的冲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冲突是幼儿之间的一种相互抵制或对抗状态,是教育活动中的一种互动形式。而人们通常片面地将冲突看作攻击行为或消极行为而不予接受,但研究表明,冲突可能带来消极破坏性结果,影响幼儿本身和周围的人际环境,幼儿间的冲突大多是在没有成人干预的情况下自行解决的,这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机会,能转化为幼儿心理发展的推进器。本文旨在阐述幼儿间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我们应如何对待。
关键词: 幼儿冲突 产生原因 辩证看待 制造冲突
一、幼儿冲突产生的原因
美国社会学家特纳指出:“冲突是双方之间公开与直接的互动,在冲突中每一方的行动都是力图阻止对方达到目的。”克・芬克对冲突概念作了进一步扩展:“不一致的目标、各自专有的利益、感情上的敌意、观点上的异议,以及有节制的相互干涉。”这两个概念,前者指出了冲突的目的,后者指出了冲突的起因。据此,我们可以从起因和目的两方面将幼儿冲突界定为:是幼儿由于在心理、个性、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产生公开或直接的旨在遏制对方并实现自己目的的互动。
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与各类教学活动中,时常可以看到幼儿之间由于各种原因发生冲突,如在谈话中因为看法的不同、语言不合、肢体上的碰撞和摩擦;有时也会因为竞争、嫉妒或维护荣誉而发生冲突。当然大多数冲突都是发生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会为了游戏角色、游戏材料、游戏玩法或者是规则产生冲突。但是究其原因,我们不难看出幼儿之间的冲突与独生子女群的形成,以及人们现在的生活和居住方式的改变等密切相关。
首先,独生子女由于失去与兄弟姐妹交往的机会和互动经验,缺乏必要的冲突、竞争经验,以及家长的溺爱造成许多幼儿成为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惟我独尊、自我中心、任性、霸道、自私、怯懦、不合群等个性。
其次,目前的城市居住方式日益公寓化。人们进出都是关门闭户,邻里间缺少相互往来,很多住宅小区都缺乏适合幼儿玩耍的公共设施和场所,家长往往将幼儿关在家中,或者由老人看管,这样便使得幼儿失去了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因此,幼儿普遍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经验与技能。
最后,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后由于年龄的差距,认识水平还很低,而且幼儿都是有强烈的自尊心,但是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他们的道德认识和行为意识常常脱节,缺乏合作意识。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幼儿之间产生冲突。
二、辩证看待幼儿间的冲突
幼儿期,幼儿的思维还处在“自我中心”阶段,他们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很少采纳别人的意见,再加上自我控制能力与调节能力较差,所以在他们的相互交往过程中,难免发生语言或肢体上的冲突。对于孩子与同伴的冲突,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吃亏,不放心让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而许多幼儿教师在幼儿出现冲突时,为避免事态扩大,常常包办解决冲突。因此,冲突同其不良的客观效果往往被认为是不文明行为的表现,对此作出消极的价值判断。家长和教师均认为幼儿间发生冲突不好,是不良的行为,最好不要发生。于是,幼儿与同伴交往时,成人总少不了叮咛:“好好玩,别吵。”一旦幼儿间发生冲突,成人便会马上过去把冲突当作错误及时纠正。成人的这种急于干预、急于施加教育的行为,实际上剥夺了幼儿从另一个角度学习与人相处的机会,不利于孩子与同伴建立和谐的伙伴关系。也有部分家长和教师认为幼儿间发生冲突是正常现象,他们是三分钟闹,五分钟好。因此,当幼儿间发生冲突时,成人则采取回避的消极态度,顺其自然。这种过分依赖幼儿的自主性,忽视成人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的行为,也不利于幼儿们的社会认知升华到更深层的境界。
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冲突与幼儿的成长相伴随。冲突及解决冲突时获得的经验对幼儿心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幼儿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建构,能形成自己的应对策略。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曾作过这样的精辟论述:“惟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这段话可以概括为:大胆的放手、小心的观察、耐心的等待、适时的指导。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提供支持和条件,让幼儿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应对冲突的策略和方式。
从心理学的角度,冲突能促进幼儿适应和发展,尤其在社会认知上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因此,在看待幼儿间冲突的问题上,家长与幼儿教师应看到幼儿冲突的消极面和积极面。
三、有效制造冲突,使幼儿得到发展
在幼儿园,师幼间的人际互动是教育中最直接、最具动态的过程,它对幼儿的行为将产生最具影响力的效能,对教师将形成最具专业智慧的挑战。我们认为有效冲突首先取决于师幼间、生生间的交流与碰撞,而有价值的交流碰撞的基础则在于能够引发有效冲突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激发起有效的冲突呢?我们的基本策略是:在活动现场制造矛盾、扩大矛盾,使幼儿在思维冲突、答案选择和据理力争的问题情景中思考,形成表达争辩,内化情感认知,进行个体有意义的建构。
(一)“无事生非”,制造矛盾引发冲突。
幼儿在游戏情景和讨论过程中,往往不关注或不能发现本该发现的问题,许多看似顺理成章的活动其实并不是没有矛盾,更不是我们追求的互动状态。当幼儿对本该察觉到的问题无动于衷时,教师就要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无事生非”地制造矛盾,从无到有地制造问题,以充当矛盾焦点引发有效的冲突。
(二)“欲擒故纵”,扩大矛盾形成冲突。
由于幼儿的经验和发展差异,幼儿对问题的敏感度参差不齐。当只有少数幼儿发现而大多数幼儿没有发现问题时,教师就应充当后者群体的代言人,欲擒故纵地将矛盾明朗化和显性化,从而推进幼儿对问题的关注、冲撞和思考。当幼儿的理解出现问题或矛盾时,教师不要急于说出少数幼儿的观点,而是要引发幼儿对矛盾的关注,验证他们的判断,从而形成师幼间、生生间丰富的有效的冲突。
(三)“推波助澜”,由浅入深推进冲突。
由于经验水平低,幼儿在活动中往往只是肤浅地关注现象。如何通过有效的冲突引导幼儿关注事物的特点与联系?我们的策略是:在问题线索中“推波助澜”,引导幼儿在问题的波澜中由浅入深地提升经验。师幼间的直接互动具有即时性、瞬间性、直观性的特点,对教师和幼儿更具有现场挑战,对幼儿行为和思维往往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多数幼儿交往的冲突都属于小冲突,很快就可以化解。有关幼儿社会行为的研究显示:人类社会群体之间存在着潜在的冲突,但这些冲突大多是非暴力的。陈世平(2005)在研究儿童人际冲突应对策略时也证实了上述观点。他指出,幼儿解决同伴冲突主要采取问题解决、求助、逃避、内倾化和外倾化等几种方式。当冲突出现时,幼儿会尝试通过某种途径去化解冲突,如协商、使用规则、合作、谦让等。求助和逃避也是幼儿经常使用的解决策略,包括向教师、家长等权威求助、向同伴求助,或是放弃自己的权利选择离开、向对方让步等。还有一些幼儿会选择将情绪埋在自己心里或通过情绪发泄来应对冲突。笔者曾在幼儿园教师中进行幼儿冲突解决方法调查证实,幼儿常用的解决冲突的方法由多到少排序是:告诉老师、请求帮助、自己协商、退让、回避、哭、赔礼道歉、谦让、讲道理、不相让、还击、其他小朋友帮助解决等。只要我们能正确认识和对待,以及有效利用幼儿间的冲突,就可以使不利因素变为有利条件,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59-360.
[2]陈世平等.《儿童人际冲突应对策略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1):9-11.
[3]胥兴春.应对幼儿冲突的策略与技术[J].儿童发展与教育,2006,(6):9-10.
[4]姜勇等.儿童发展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