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中地理教材整合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最近在许多会议、报纸杂志上,有以下观点:“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即不能对教材照本宣科,要按照教材所蕴含的精神,要按照学情、考情对教材整合。为什么有这种倾向呢?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
一、整合教材的理由
1.地理教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地理教材的一些数字、材料时代,和现实不很一致。地理教材的编写有一定周期,编写时、编写后、成书时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在这过程中,有一些地理现象会发生一些变化,这点教材不能照顾到。如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中国的人口数等这些人文地理数字每年都在变化,即使自然地理数据,也有可能发生变化,如一些著名山峰的高度、一些著名河流的水文状况由于重新测绘而出现了新的数据。
(2)地理教材中的案例由于空间的限制,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课本中的一些案例,距离许多地方的学生都很遥远,学生们比较陌生。远没有学生身边的案例亲切、自然、实践性强。如讲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时,完全可以从学生所在地寻找案例。
2.地理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不是“金标准”
(1)教材只是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载体,不能把高中地理教材等同于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有四个版本:人教版、鲁教版、中图版和湘教版,由于教材的篇幅限制、不同专家的专业领域不同,不同的版本中知识点的分布、内容的组合是有所不同的,各有特色。
(2)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高中地理教育的指导和依据,而它的某些精神,不是纸质教材能够体现的。如:课程标准对学生地理技能和地理能力的要求明确具体,对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视。而实践能力主要依靠在实践中培养,而不是通过课本教学。再如,课程标准强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课本的文字、图片远没有网站中的新闻、视频以及社会现实更具有教育意义。
二、整合的依据
教学活动是动态的活的东西,而地理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载体,则是静态的死的东西。因此,要把教材灵活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就应对它进行科学适当的加工和处理,使之更适合于活的、具体的教学活动。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吃透教材所体现的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并且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灵活恰当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处理。
1.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取舍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与旧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相比,其突出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程目标上,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方面的内容,在文本内容上规定有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学以及学生学到什么程度等具体要求。
2.尊重社会实践,传授有用的地理,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劳动者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我们培养的学生每时每刻都处在一个社会生活的环境之中,他们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可避免地会面对现实生活,都要增强生存与生活的能力。
三、具体整合方法
认真解读课程标准,按照课时精确把握三维目标,对教材文本进行优化。
教学目标不能按照教材来制订,而要依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并以此来整合教材。三维目标的划分虽然抛弃了过去的知识本位观,但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的知识。高中地理教育是基础教育,无论是必修模块,还是选修模块,均明确提出对地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要求,如何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具体方法如下:
1.适当补充教材内容。教材中的有些材料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错误,应将一些具有时代性、科学性的新闻地理或乡土地理的知识,具有时代气息或学科前沿成果的资料,或是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素材,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来。
2.合理删减。新教材中正文内容少但教材隐含内容多,特别是阅读内容和活动内容过多,再加上课时的限制,过多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矛盾。要走出这个困局,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合理删减。删掉的应是作用不大的、过时的,甚至是干扰的信息。
3.强化主干知识。比如从地理学科整体来说,自然地理里的“大气”“水”“地貌”“自然灾害”;人文地理主要注意“工农业生产”“城市地域结构”“旅游”“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区域地理重点是中国地理,如“政区”“地形”“气候”“河湖”等都属于重点知识。从每一课时来说,也有各自重点。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节,水文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热岛效应属于重点,而课本本身内容很少,应该强化。
4.适当调整教材顺序。教材的先后顺序,在教学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加以调整。如“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这节课的“人地关系”是难点,若能先从学生已知的、感兴趣的环境问题具体表现人手,引导归纳出环境问题两种类型,再分析其成因和分布,最后引导到人地关系上,能使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凸显出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更为有效。
总之,教材需要整合,需要老师进一步加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益,才能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作者单位: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