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最善于模仿的生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最善于模仿的生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世纪以前,很少有人把模仿当作研究的对象。60年代后,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埃尔特・班杜拉教授对模仿现象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他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与幼儿园一墙之隔的公司有一只形体矫健的看门狼狗,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怕它,有些孩子甚至绕道进幼儿园。教授请幼儿园园长把他介绍给孩子们,做他们的朋友。孩子们都十分喜欢这位面目慈善又风趣博学的伯伯,很多孩子向他倾诉了自己如何害怕大狗。

有一天,教授将幼儿园中怕狗的小孩分为四组,带他们进入不同的房间。每个小组设置了不同的情境:

第一组的小朋友看到4岁的男孩约翰带着一只卷毛狗走进房间,并抚弄这条狗,与狗亲近了约3分钟。教授引导孩子们展开了讨论,气氛很热烈,大家没有因为狗的在场而感到非常害怕。

约翰牵着小狗走进了第二组小朋友的房间,孩子们也看到约翰与卷毛狗亲近,但教授并没有和大家一起讨论小狗,更没有热烈的气氛,大家只是静静地看着。

第三组的小朋友只看到了卷毛狗单独走了进来,男孩约翰没有出现,也没有任何人示范与狗如何打交道。

第四组只是几个小孩子一起集体活动,狗与约翰都没有出现。

实验的四种情景会对儿童产生什么不同的影响?教授让各组儿童再次分别接近了实验时见到的那条卷毛狗和另一条完全陌生的大黄狗,然后对各组儿童进行观察。

观察结果表明,各组儿童对狗的恐惧的改善,程度很不一样:

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儿童明显更能接近实验中的卷毛狗和不熟悉的大黄狗,两组孩子在行为上无明显差别,其中67%的儿童可以单独与狗同处一室。

第三组和第四组的孩子却很少能够做到这一点。

一个月以后再观察,发现第一、二组的儿童已经不再害怕公司门口的狼狗,而第三、四组的儿童仍旧绕道而行。

这现象证实,儿童通过模仿可以习得一些积极的行为,克服害怕心理。

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写到:“人是最善于模仿生物。人是借助模仿来学习他最早的功课”。

模仿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重要的社会现象,儿童无疑是模仿大师。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对他人的行为举止和特点进行复制、重演。孩子们的很多社会行为都体现出这样的模仿性:

他们模仿自己的父母。一个母亲在繁忙的家务劳动中并没有意识到孩子已经在一边“学会”多少东西。在“扮家家”的游戏中,孩子像模像样地切菜,把各种“调料”倒在一个大碗里,兴致勃勃地搅拌着,就像平日母亲下厨时一个样。

儿童还特别喜欢模仿教师和同伴的言行举止;模仿电视剧中的台词、广告语,等等。

班杜拉教授的模仿实验说明,人类从小时候起,就可以通过模仿形成条件反射,建立起相应的行为。

儿童期的模仿行为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获得:见什么学什么。尽管并非什么都能学会,复杂的行为,儿童看了也学不了,而一些矛盾的行为,儿童又不知道该如何学。第二阶段――表现: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时常表现他模仿来的行为方式。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模仿有一个发展过程,先是盲目地、机械地模仿成人的行为,然后是有理由地模仿成人的行为特征。

儿童早年生活的主要环境是家庭,因而他们最先模仿的是自己的父母。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除了遗传基因的作用之外,还因为父母在孩子面前一直起着“榜样”的作用。

中国古代有一个著名的关于模仿的故事《孟母三迁》。相传孟子幼年住近靠近墓地,玩耍时常“为墓间之事”,模仿送葬、出殡等,孟母于是迁家至街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吆喝,扮成卖菜的等等,一点不把学习放在心上;孟母再将家迁至“学宫”旁,于是,孟子开始学习读书人的礼仪,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下,他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可见,儿童的行为受环境影响很大,常常会不知不觉产生模仿行为。所以,成人的“身教重于言传”,“以身作则”,显得越发重要。父母应该为自己的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并帮助他们选择良好的榜样。

那么,哪些条件会影响模仿行为的产生呢?

强化――这是很多行为习惯形成的直接原因。当孩子从某种行为中得到了“好处”,就会去重复。当孩子发现榜样的行为,同时会伴随明确的后果,如受到奖励或惩罚,会容易巩固或消除其模仿行为。

曾有报道,杭州居民金某控告其5岁外孙因模仿电视剧《还珠格格》主角小燕子在剧中的上吊动作,差点酿成悲剧,因此状告琼瑶、湖南经济电视台、湖南电广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浙江有线娱乐台,请求法院判令四被告连带赔偿精神损失费8000万,并要求被告停止在全国播出《还珠格格》。

此官司要不要打我们不作讨论,剧中小燕子因为聪明伶俐颇受小孩的喜欢。但小燕子的上吊行为不仅没有任何痛苦,还因此得到了皇帝的帮助。孩子们接受了“上吊是一种可行的行为”的不良暗示,危险行为也就被全盘模仿了。

榜样越接近现实生活,与观察者在人格特质上越相似,越易被模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榜样与观察者时空差距太大,可望而不可及,多半不会被模仿。如果榜样是普通人,其处境与观察者有某些共同之处,如同龄人,甚至就在身边,那么很容易就被模仿。难怪有人说,儿童最好的老师就是他的同伴。

另外,年龄在模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7岁(指智力年龄而不一定是实足年龄)是模仿能力最强的时候,随着智力年龄的增长,模仿行为逐渐减少。有一种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从来就不是靠什么奖励和惩罚按部就班地训练出来的,而主要是靠观察学习――模仿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