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注拓展延伸实际效用,培养语文学习积极心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注拓展延伸实际效用,培养语文学习积极心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立足于文本内容,突出课堂的“语文味”,来开展各种拓展延伸活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心理,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带领学生走向文本深处。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利用文本这一“例子”的牵引辐射作用,在语文课堂的导入设计、语文知识的多向联系、文本内容的深入质疑、学生想象力的拓展训练等方面,对拓展延伸活动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力求拓展延伸活动散发“语文味”。

关键词:文本;拓展延伸;语文味;学习积极心理

陶行知先生的“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的教诲,启示我们要用好、用活语文课本,引领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里游目骋怀。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在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到广阔的大语文天地中去探索,去收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一个“活”的语文课堂,可以开展适度的拓展延伸,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深处。

具体教学过程中,语文课堂中的拓展延伸,不能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结合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应该紧密结合文本,散发出浓郁的“语文味”,注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结合笔者的具体教学实践,本文就如何在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活动中散发出“语文味”,作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注重课堂导入,引发学习积极心理

以生动有趣的拓展延伸,营造一个先声夺人的开头,确实能扩大学生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如果能进一步为深入学习文本做好铺垫,关注学生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引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心理,则会使此类拓展延伸活动产生更高的效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课堂导入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学习文本之前选择合适的拓展延伸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快地进入高效的学习状态。此类活动形式多样,如音乐激情法、背景介绍法、回顾导入法、疑问设置法、解题引申法、创设情景法、故事导入法、朗诵导入法等等。

比如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以先播放刘欢的《好汉歌》,感受乐曲的意境。要充分发挥此歌的效用,简洁明快地引入新课,并紧扣课堂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就需要教师做好适当的引导,最大限度地营造和内化其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这首歌之前,教师可以提出要求:“结合预习,用《好汉歌》中的一段歌词来表达鲁达这一人物形象。”“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鲁达性格中最根本的一点,学生找出那段歌词之后,可以进一步引导:施耐庵是怎样把鲁达这一人物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的?这样的导入,既介绍了社会背景,初步认识了人物形象,又揭示了学习目标,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品味、咀嚼,再来学习这篇文章,对掌握鲁智深的性格,有水到渠成之功效。

课堂导入如果能紧密结合文本进行拓展延伸,不仅凸显了课堂教学目标,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心理,还能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巧作联系拓展,营造学习积极心理场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无论是对文本的拓展,还是作文的教学,都要充分发挥文本的牵引辐射作用。

平时教学中,笔者注重文本教学与写作训练的有机结合。例如在苏教版高一必修一“诗歌单元”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诗歌“意象”的教学,适时布置“菊文化”研究课题,以点带面,多角度全方位地加深了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同时有效地进行了作文教学。在教学《获得教养的途径》一课的论辩活动之后,趁热打铁,让学生以“深阅读,浅阅读”为话题进行写作,使文本教授与作文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

为了让文本作者的情感在教学中更具冲击力,善于把同类的作品进行归纳串联,营造出特殊的情景,从而形成由面到点的情感撞击,学生沉浸在这特殊的氛围中,情感会排山倒海般的撞击学生心灵,可以更强烈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堂研读陆游的诗作《临安春雨初霁》时,笔者提供了福建晋江县的才女,写诗解丈夫之围的故事,请学生分析、比较邱应仪所作的《听月诗》和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诗词的积极心理。将这个故事与陆游的诗联系起来,指导学生分析比较、品味鉴赏,学生的积极心理易于被唤醒,通过两相比照,又能较易唤起学生的积极探究心理。

课堂上的精心延伸、巧作联系,既能增加学习趣味性,又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引导学生质疑,形成学习积极心理场

宋代朱熹《观书有感》说:“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质疑来进行课堂拓展延伸,可根据学生已学过的旧知识,巧妙设计问题,将学习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地揭示出来,再按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序地逐步释疑解难,让学生心生好奇,激发学生的思维方向直指新知。一堂精彩的课必须由若干有价值的问题组成。教师设计问题时要不断变换角度,让问题富有启发性、挑战性,给学生造成一种跃跃欲试的积极心理愿望。

在教《史记・太史公自序》时,笔者提示到古人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太史公为何要选择“立言”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笔者以本地两位古人来说明这一点:南朝梁的末代皇帝“江阴王”萧方智、旅行家徐霞客。为什么一个皇帝葬在江阴,学生都不知道此事,但一介布衣徐霞客大家却这么熟悉?太史公和徐霞客为何能流芳百世?这样,通过质疑,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心理。

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围绕“阅读方法”的探究与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笔者让学生放眼课堂之外,用敢与质疑的眼光,举行“深阅读好还是浅阅读好”的论辩,学生精心准备,激烈发言,这次活动大大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通过反思、质疑,不仅可激活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欲望,还可让学生养成善思多辩的习惯,促使他们去思考去探究,从而滋长求知欲,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留置想象空间,筑就学习积极心理场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新课标要求我们凭借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想象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心理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增强想象力的关键在于不断地打破习惯思维对自己的束缚,经常进行发散性思维。例如在读写结合拓展训练上,我们更应力求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追求思维的独特性和求异性,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教师在此时适当地把学生引入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中,使想象力迅速转化为一种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心理。

利用拓展训练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更能凸显文本“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魅力,从而有效地引领学生在文本深处漫溯,让课堂变得回味无穷。例如教《黔之驴》这一课,读懂课文后,让学生“根据课文,以老虎或驴的口吻,对它们的后代讲一段话”,既融入了学生自己的理解,又明确了中心。教完《阿Q正传》,可以让学生畅想“小D正传”,让课堂对文本的剖析再次掀起一个高潮。《最后的常春藤叶》要求学生“想象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的场景”,可以对文本“珍爱生命”这一专题、作者高超的写作技法、作者的写作目的等内容得到更深入的理解。

对学生想象力的训练,能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各种延伸拓展活动,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心理,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语文课堂可以是一块多孔的海绵,立足学习文本,透过多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让学生充分吸收各种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拓展延伸的内容和方式应充分体现“语文味”,让学生在课堂上吸纳更多的语文知识,切实有效地增强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