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提升考试评价科学化水平的几点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提升考试评价科学化水平的几点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讨论考试评价制度改革这个问题,关注的重点是不同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对考试评价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强国的视角来推進教育评价改革。如何在当前乃至未来一定时期推進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就成为推進我国教育从“大”走向“强”必须关注的课题。由于考试评价涉及的内容较多,在此,我主要从四个方面讨论如何提升侧重于选拔的考试评价科学化水平。

一、当前提升考试评价科学化水平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当前的学校教育改革,在高中多样化、课程的选择性与现代性、人才培育的针对性、大中学衔接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共识。要推進这些共识的实践与深化,加强学校探索的规范化引领,就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提升考试评价科学化水平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第一,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需要考试与评价的多样化提供强大支撑。学生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学生在不同阶段所具备的心智水平决定了其发展的可能性。我认为,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在高中阶段,要促進学生的志趣聚焦;在大学阶段,要凝聚学生的志向;在创新人才早期培育上,要努力建立一条相互衔接的路径。这就要求考试评价要为不同阶段学生的教育提供合适的评价方式与手段。

第二,将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融入社会发展的功能型定位中,需要考试与评价的科学化予以引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社会化发展相辅相成,个性化发展在阶段教育过程中,要适时引入社会性的发展要求,这需要加强考试评价的引领。考试与评价的系统建设应该与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阶段性、社会发展需求等三方面相结合。随着现代科技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各学科紧密相连的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特征。这就要求考试及评价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

第三,促進教育发展的衔接性、连贯性,需要大力提升考试评价的科学化。小学、中学和大学这三级教育之间,有一个内在的、必然的衔接机制,而各阶段教育的衔接是否有效,关系到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科学化水平。要为不同类型的人才提供发展的各阶段教育衔接空间,就必然要求我们在考试和评价设计方面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例如,由于高中作为衔接大学与义务教育的纽带,是潜能开发和多样化发展的关键阶段,所以高中阶段的学校评价就应当在学生德智体与志趣能的发展上下工夫,为他们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积极的引导。

第四,大学自主招生测试的个性化与科学化水平亟待提升。自主招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成长平台,学生可以直接和大学接触,大学也可以和学生面对面地交流。自主招生这种招生模式与高考这种统一考试的模式相比,是一种進步。但是在整个操作方法上,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目前,国内不同的高校,其本身的个性发展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比如,北大和清华,它们的区分是清晰的,但是北大和复旦,它们的区分在哪里,并不十分清晰。另外,同样是工科大学,不同的学校特点又在哪里,也不清晰。自主招生改革要深化,要求大学形成自己的特点,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挑战。在国内现行的教育下,包括高中的教育,学生只知道自己想上什么大学,但今后朝哪个方向发展,什么专业更适合自己,没有深入思考。所以,就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好的学生,好像北大或是清华都可以進;而这些大学也认为,学生成绩好,進哪个系都一样。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即对于个性化理解的不够深刻、深入。从微观层面看,学校内部要从学生评价的内容、方法和价值等方面积极推進改革;从宏观层面看,国家应适时引导突破,促進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改革突破。

第五,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评价,需要提升非学科领域评价的科学化水平。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评价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然而当前比较多地关注学科领域的评价,对非学科领域的评价还有待突破。我国对于非学科领域的教育评价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首先,缺乏科学化评价指标;其次,社会的诚信危机影响了评价的客观公正性;最后,面面俱到,缺乏关注重点。这使我国对非学科领域的评价需要提升的方向尚不明确。

二、明确考试评价改革的需求、导向与政策优先等关键性问题

第一,关于需求的问题。这里涉及两大方面:一是考生的需求,二是高校的需求。对考生而言,由于自身的发展兴趣与优势领域各不相同,希望通过有效的考试评价,选择進入适合自己发展的高校。随着《纲要》的颁布,参加高考的学生范围必然将会有一个大的变化,如一部分选择出国,一部分通过大学自主招生等多种途径入学。对高校而言,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方向,希望通过考试选拔合适的学生進行培养。从科学的测量评价来看,一类考试往往只能完成一定层级高等院校的招生选拔任务,仅通过一次高考同时完成高端院校、中端院校与一般院校的招生选拔,难度非常大。如何解决高端、中端与一般院校的生源选拔问题与不同领域的考生分布、需求问题,就需要考试评价在促進高校、考生双向选择上迈出更大的步伐。

第二,关于导向的问题。《纲要》关注的考试评价导向,远不只是为了解决当前的现状,而且要关注未来的发展。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国际主流教育评价体系的导向。他们承认高中阶段的学生应该由自己的个性化知识构成,这是本质的一条。例如,IB国际文凭课程作为国际上影响较大的大学预科课程,其课程结构由六个学科群190多门课程组成,学生只选六门课程就够了(为保证知识的全面性,每一个学科群选一门课程学习)。这对我国传统学科的重要性评价提出了挑战,如音乐学科重要还是数学学科重要?假如对于将来选择学习音乐的孩子,当然音乐学科比数学学科重要。因此,就学科本身而言不存在哪个学科重要,哪个学科不重要,关键看学生的未来发展选择。

如果承认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个导向,我们的高考选拔就应当关注学生的个性,把最优秀、最合适的学生输送到相应的大学。在这种思路下,我们的高考需要在导向与结构上進行重大改变,要承认不同的学生评价内容可以有所不同,而不是固化、强化我们现有的这一套体系,以更好地促進学生的选择学习与个性化知识构成。

第三,政策优先问题。政策优先也是考试评价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不同的时期考试评价的政策优先内涵是不一样的。从当今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公平与创新是着力强调的。政策优先考虑的内涵不同,考试评价的指向性与结构体系就会不同。从公平的角度考虑考试评价的改革与从创新的角度考虑考试评价形成的体制就会不一样,考试评价的政策是关注公平还是关注创新,需要有一个均衡的问题。

现有的评价机制与价值取向主要是公平优先,外化的一个鲜明反映是按高考成绩進行分数线性排序,“高考状元”的凸显就是线性排序的典型表现,按“平行志愿”录取也是如此。这就不存在个性化的知识构成了,也忽视了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与未来走向创新的非学科领域的评价。如果高考按照这个方式继续走下去,就会走向死胡同。今后,考试评价改革的政策优先就需在兼顾公平的同时,在鼓励创新上迈出更大的步伐,在公平与创新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

三、理清学科领域考试、非学科领域评价的差异与主体责任

我在这里引入一个新的概念: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知识构成。如果说我们看到了国际主流教育评价方式的变化,承认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能够得到合适的选拔,那大学录取新生就不仅要看学科领域,而且还要看非学科领域。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学生的SAT考2400分(满分)却没有被顶尖大学录取,为什么我国“高考状元”的申请不一定被采纳。鼓励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知识构成,需要理清学科领域考试与非学科领域的评价的明显差异与承担的责任主体。当前的考试评价状况是过多地关注学生的学科领域考试评价,却忽视了非学科领域的考核评价;在学科领域与非学科领域的评价主体上,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混淆。

学科领域的考试评价,也同样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相同内容的评价,即对所有学生而言是要求掌握共同知识内容的评价;二是不同内容的评价,即对从事不同学科领域学习的学生,所要求的不同学科领域知识基础是不一样的,这就应当给不同学科或专业领域选拔要求的、多样的不同科目考试提供选择。对于后者,需要推進切合学生发展兴趣与需求的、有利于学生选择的、实行不同类型学科领域的考试评价,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非学科领域的考核评价,主要包含学生是否具备某方面的发展潜能、思想道德状况以及个性品质、交往能力、人格特征等方面的考核评价。

学科领域的考试和非学科领域的考核评价,由谁来测评必须有明确分工。我认为,学科领域的评价带有明显的专业性,应当由专门的考试机构来承担。但对于非学科领域的评价,可以充分考虑高校的育人特色与要求,由高校来完成。我认为,非学科领域的考核评价,专门的考试机构是做不下来的,只有让具体高校来做非学科领域方面的发展评价与认定,才有利于学生选择适合的教育与高校选择适合的学生。当然,完全实现学科领域的分类、分领域考试还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调整,需要有一个过渡。在这个大的思路分析下,我对当前的选拔性考试评价改革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把分数线性排序绝对评价转变为基于素质的相对评价。基于分数线性的绝对评价更多地关注智育评价,对学生的德育等其他方面的发展评价较少顾及。所以,我们要逐渐从分数线性排序的绝对评价转变为基于素质提升的相对评价。

二是从基于共同知识领域的考试,逐步过渡到分不同领域的考试。这应当是高考改革的大的方向。当前高考的主要问题是比较多地关注共同知识领域的考试,选择的范围与自由度较低。如果鼓励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知识构成,那相应的评价方式也应当是基于不同领域的。

三是明确高校评价责任,提升自主招生的专业化水平。我认为,由各所高校承担学科领域的测试,是否合适需要认真思考。无论是IB评价还是美国的AP测试,这些都是由专门的考试评价机构来做的。无论是一所大学或一个联盟,不是专门搞测评的机构,就没有那么高的水平来做好这样大规模的测试。高校应当在切合自身个性发展的学生非学科领域考核与匹配于高校办学特色的学生学科潜能识别与评价上承担主体责任。

关于自主招生,把原来的模式打破应该是好的,但统一考试若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就会制约高校自主招生的水平和绩效。与此同时,高校早期介入中学教学改革,也是非常重要、需要认真去做的课题。这既有利于高校更深入地培养适合于自己的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非学科领域的发展,也有利于引导高中的多样化办学和促進高中生更深刻地认识高校的办学个性与志趣聚焦。

四是对非学科领域的评价需抓住核心要素,强调以事实为基础的质的描述。在非学科领域的科学评价体系构建上,许多国际先進经验值得我们参考。从国际顶尖大学招生过程中对非学科领域的评价取向来看,他们更多关注两个方面。第一是领导与组织才能。当前人才发展的主题是创新,创新离不开团队,如何将团队的力量发挥出来则取决于个人的领导与组织才能。第二是社会责任感。智力水平相当的学生,其未来发展的高度更多取决于思想境界的高低,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社会责任感。这两个非学科领域的评价均可以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具体行为事例作为佐证材料。这种以事实材料为基础的质性描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改革思路。当然,除上述两点之外还存在多个关注点,但在当前学生的评价中,不能因为普遍层面的评价而冲淡了必须关注的非学科领域的核心环节。

四、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早期识别与培育的评价体系

前面谈到今后在考试评价改革的政策优先上,应当在兼顾公平的同时,鼓励创新。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与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大力推進创新人才的早期培育已受到了充分的关注,那么,如何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早期识别与培育的评价体系就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考试评价改革对创新人才早期识别与培育有着直接的影响。一段时期里,我国并没有相应的学校课程体系来支持创新人才的早期培育,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也远未跟上。欧美等一些国家课程的多样化和高度选择性,直接推進了学生的潜能开发、特长培育,我们缺乏这样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做支撑。即使学生有某一方面的专长与创新潜质,但在高中阶段由于必须進行规定科目的学习,并参加考试,所以其特长与潜质不但没有课程支撑,而且还会受到极大制约。许多学生的特长发展、潜能开发大多是自发的现象,甚至是个别的现象。为什么北大自主招生提倡招的怪才出不来,没有大规模的课程做支撑,哪来怪才?再说,怪才的产生只是个别现象,不可能广泛产生大批怪才。如今,我们面临的背景跟以前完全不一样,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水平,文科我不敢说,就理工科而言,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的怪才出现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从这个角度讲,用天才、怪才这个称呼,还不如称其为奇才更适合,更容易说明问题。看他是否是奇才,关键是看他在某一个领域是否真正有发展潜力、做出实效,能否会成为未来的创新人才。

随着高中办学多样化政策的实施与学校课程的多样化发展,学校课程的选择性、现代性、探究性不断显现。鉴于此,未来高中就有可能在创新人才早期培育上迈出更大步伐,相应的创新人才早期识别与培育手段、测评方式也必须跟上,努力构建创新人才早期识别与培育的评价体系也势在必行。为了促進其科学化,我们在建立创新人才的早期识别与培育上的衡量、评价指标方面宜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要注重过程性识别,避免有潜质的孩子早期淘汰。对创新人才的早期识别,既需要有选拔性的识别评价、测量手段,更需要关注培育过程中的识别与评价。在从“大”走向“强”的新时期,需要把对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过程性识别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来抓。因此,我们并不赞成小学阶段或者初中阶段搞早期淘汰的选拔性识别与培育,这有可能把非常有天赋的孩子早期淘汰了;在非义务教育的高中阶段可以做一些探索,因为高中阶段的孩子经历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他们的兴趣初步显现、志向逐步确立、优势潜能开始彰显。关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创新人才早期培育,就应当在促進学生志趣爱好、优势潜能开发的个性化教育与评价引领上下大力气,以促進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是把脑科学、神经科学的发展与创新人才的早期识别和培育的评价紧密结合起来。在新的教育战略发展期,只依靠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来進行早期识别、培育创新人才还远远不够,必须借助更多的科学理论(包括脑科学、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来推進创新人才的早期识别与培育。因为根据研究,不同潜能领域的学生,要想预测其未来是否能够成为创新人才、将来能否达到一定的高度,其指标是不完全一样的。如数学对批判性思维的要求与实验学科对批判性思维的要求就不一样:数学更强调思维的深刻性,实验学科更多的是要求有强烈的探究性与创新性。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我认为,已经超出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范畴,可能与学科领域的特点与脑作用机制紧密相连。如果只局限在教育学、心理学范畴,对创新人才早期识别与培育的评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打破这个框架,从更广泛的视角探究这个问题。

三是高校在学生不同领域、不同志趣的创新潜质识别上,应進行个性化的评价改革。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早期介入,能使社会对高中生的创新潜能有更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建设良好的社会认可环境。高校在学生的创新潜质识别上,应关注学生不同优势潜能开发可能达到的高度,并给予充分的信任与个性化的评价,不要因为社会存在的某些诚信危机而影响对高中生创新潜能的认识。在某种意义上,高校、科研院所的早期介入,更有利于他们对有优秀潜质的资优生的创新能力有更客观、个性化的认识。例加,一位来上海中学为金融实验组学生上课的上海财经大学教授给学生出了一道他所带的几位研究生在一周内没有做出的金融题给学生看,竟然有6位学生在半小时内做出来了,该教授对此感到很惊讶,从而改变了他对高中资优生潜质的认识。

总之,当前讨论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背景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必须深刻认识到提升考试评价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从《纲要》的总体部署出发,在改革需求、导向与政策优先等问题上需要進一步突破束缚,理清学科领域与非学科领域的评价差异与主体责任,在创新人才早期识别与培育的评价体系构建上努力探索。只有如此,学校才能在更广泛的视角、领域、空间开展教育改革与探索。

作者单位上海市上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