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几点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几点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331-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党的十确定的重大国家战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新型城镇化为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需求、空间和环境,是“三化”协调发展的巨大引擎。过去50年,全球约有13亿人由农村迁入城市,城镇化率2012年提高到52.5%。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人口净增5亿,城镇化率2013年达到53.7%,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城镇化之所以成为世界性大趋势,当然,如果规划建设管理不当,城市也会出现房价高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贫富分化、犯罪率上升等问题,这些都必须通过走新型城镇化路子来解决。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城市病

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然而,在当下中国的一些城市,人口膨胀、住房紧张、就业困难、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公共安全事件频发,我们在享受城市生活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愈演愈烈的“城市病”。先看交通。资料显示,美国人上班平均单程花费25.1分钟,其中纽约34.6分钟,为全美最高。而北京通勤时间平均为1.32小时,单程约为40分钟,上海单程约为36分钟。再看环境。美国最出名的“污染城市”洛杉矶,其PM2.5年均浓度也仅20多;日本东京则在20以下。而去年我国北京、上海、广州PM2.5年均浓度分别高达89.5、62、53。截至去年底,我国超过1000万人口的城市有6个,超过400万人口的城市为21个,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已达127个。

二、制约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1.人口制约 人口问题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据预测,到2020年,如果要使我的城镇化率提高到55%的水平,需要每年提高城镇化率1.5个百分点,增加15万人左右的城市人口。

2.资源制约 当前,资源短缺与利用效率低下并存的格局,已经严重地制约着城镇化的发展。一方面,自然资源日益稀缺,成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另一方面,资源使用不当或技术水平落后,造成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随意浪费的问题十分普遍,导致自然资源的严重损耗,从而进一步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

3.环境制约 现代工业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城市空气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等不断加剧;城市建筑密度不断增加,绿地减少,城市“温室效应”时有发生。生态环境未能受到有效保护,使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生活质量下降,人力资本的可持续发展也受到影响。

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一)以人为本,以追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让更多人过上城镇居民的生活,享受到与城镇居民相对均等的公共服务作为城镇化终极目标。不能见物不见人,一味追求速度,追求比例,各地搞变相的跃进和攀比,搞钢筋水泥的造城运动。据统计我国有52.6%左右的人口已实现城镇化,然而在这52.6%左右的城镇化比例中,有18%左右的人口还不是真正意义上城镇化,是流动在城镇和农村之间的农民工,即三分之一。这样的城镇化率显然是不科学的,似有自我陶醉,做数字游戏的味道,而非真实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不仅要追求速度,更要讲究质量,因此,当前我们着重要在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上下功夫,稳步推进,让那些在城镇工作的农民工真正享受城镇化带来的成果。

(二)分类指导,不同地区要采取不同的战略,选择不同的路径,选用不同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全国各地切忌一刀切、用一个模式去套。从国家层面讲,就要分类指导。具体讲,就是我国东南包括一部分中部地区,人口密集、产业聚集。这一区域的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南京、武汉、杭州等国际大都市,人口基本饱和,再扩大无论是土地资源、水资源、还是交通资源,都难以承受了这些城市主要是在“精”上下功夫,让这些城市真正起到经济辐射四周的发动机功能和接纳国际先进科技、信息技术、高端人才、金融等桥头堡和洼地作用。而进一步吸纳农业人口的功能,主要放在中小城镇。

(三)着眼依托产业的发展,没有产业的跟进,城镇化就容易造成“空心化”,吸纳不了广大农民进城镇就业,就会产生形形的“鬼城”。为此,各级政府应当从实际出发,不能一味追求城市面积的蔓延,而是要花极大的力气来发展二、三产业。要制订好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制订好产业梯度转移和人才梯度转移政策,鼓励一些产业和人才向中小城镇转移,降低中小城镇准入门槛。

(四)鼓励和支持优质公共资源由大中城市向小城镇延伸。新型城镇化,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让更多的农村人口,能够享受到像城镇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提高生活质量。如果我们搞新型城镇化,广大农村人口得不到发展成果,享受不到城镇化带来的美好生活,那么,这样的发展速度,这样的城镇化,是不科学的。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建设城镇,另一方面要引导优质资源面向小城镇。政府要鼓励和支持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以及交通、通信、水务、养老等资源创新发展模式,采取集团化管理、连锁式经营、市场化运作,互惠互利,向中小城镇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