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常用中药\天然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常用中药\天然药物不良反应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4-0291-01

【摘要】目的 :分析常用中药天然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类统计,总结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中药、天然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以静脉用药最易发生,累计的系统与器官众多,以皮肤损坏为最常见。结论 临床使用中药、天然药物时,既要高度重视不良反应的危害,也要关注其疗效,只有严格掌握用药指针,选择适当的剂量和途径,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用药安全。

【关键词】常用中药 天然药 不良反应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研究的深入,生产工艺提高,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品种的应用日益广泛,不良事件又频频发生。临床应用不合理或者使用不当,如不适宜的配伍、溶媒、滴注速度过快、监护等是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正确合理地应用中药、天然药物成为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关键。笔者对临床常用中药、天然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同时对其说明书进行归纳,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用药须知》(中药卷)[1]和《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2]中相关内容并查阅相关文献,收集中药、天然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如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共收集到中药、天然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58例,其中男72例,女86例,年龄2岁至77岁。

1.2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按发生不良反应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类别、不良反应涉及组织器官,溶媒,敷料,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结果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年龄因素分组158例不良反应,男72例,女86例,年龄2岁至77岁,各年龄段分布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20~29,30~39,40~49,50~59岁4个年龄段的ADR的发生率较高;<10,>60岁的两个年龄段发生率相当;10~19岁年龄段ADR的发生率较低。

2.2 药物类别对发生ADR的中药、天然药物进行分类统计,补益类药物发生ADR最多,为34.17%;其次是清热解毒类,为18.35%,与国内报道相同[3],各种药物比例见表2。

2.3 ADR临床表现及累及的系统器官,参照《WHO药品ADR术语集》,按照累及的系统及器官分类,主要临床表现见表3。

2.5 药品溶媒制剂与ADR的构成。溶媒制剂是否与ADR的构成,尚缺乏随机前瞻性对照大样本资料的统一研究,其难度较大,精确性较难统一,国内亦尚未见大宗病例报道,现将伴随出现的ADR病例在此列出,以供同仁参阅。见表5。

2.6 药物ADR的结果. ADR的结果有治愈、好转,后遗症,死亡等情况,绝大多数ADR在停用后可疑药物,给予相应的治疗后均能好转或治愈,有较少数ADR的可能导致后遗症或者死亡。见表6。

3 讨论

3.1 年龄因素对ADR的影响 本组有158例ADR,20~29,30~39,40~49,50~59岁4个年龄段发生较多,分别占13.29%,23.41%,24.68%,18.35%,可能与这4个年龄段用药例数多有关,>60岁,<10岁发生率低,可能与年龄增长,脏器功能减退,加之患有多种疾病,普遍联合用药,儿童又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各系统发育不完善,药酶不足或缺失,药物敏感性和耐受性特异有关,10~19岁组较低,可能与代谢旺盛,服药少,身体素质好有关。

3.2 不同给药途径对ADR的影响 给药途径与ADR的发生率有互动关系。本组158例ADR中,静脉给药所致122例,占77.22%,反应程度也较明显,与相关文献所刊载的内容相符[5]。其原因除与患者身体素质,生理状态及用药习惯有关,还包括生产工艺、药物纯度、所含微粒超标,给药速度过快、配伍不当等诸多因素,而静脉给药虽起效快、可用于急、重病情,但出现的ADR危险性也较大,提示用药时应选择合理的途径,能口服时尽量避免注射给药。另外,某些易刺激血管的药物起始用药时宜慢,尤其在开始给药的10~20分钟内,更应缓慢滴注、严密监护。特别强调的是中医对药物的使用注重辩证论证,辨明寒、热、虚、实制定个体化给药尤为重要,这对西医医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只要加强相关内容的学习,是可克服这些弊端,减少ADR的发生率的。

3.3 ADR涉及的药品种类 本组补益类和清热解毒类药物的ADR发生率最高,分别为54例(34.17%)和29例(18.35%),由补益类引起的ADR中,黄芪和参麦占据最主要地位,这可能与益气养元、扶正驱邪的功能辩证用药例数大,用药途径广,浓度高有关。同时其疗效稳定,使用方便,药源易得等特点受到临床广泛欢迎,用量逐年上升,因此ADR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

3.4 ADR涉及的辅料溶媒种类 中药制剂在决定溶媒时已充分考虑到"七情"的配伍关系,考虑溶媒与ADR的关系时,就有溶媒,辅料,溶媒与溶剂(药物成份),及再次配伍后引发等情况,本组药物辅料有甘油、氢氧化钠、氯化钠、甘露醇、大豆磷脂、聚山梨醇脂等的单一或混合剂型,其中发生率缺乏大样本报告,临床应用时如氢氧化钠与氯化钠因易产生盐析现象不宜混合,甘油溶媒可用葡萄糖或氯化钠溶解。参附针不宜与贝母、半夏等同时使用,中药制剂不宜加入其它药物混合使用等需引起用药医师的重视。

3.5 ADR的主要临床表现仅影器官系统 本组皮肤及附件损坏100例(63.29%),居首位;其次是消化系统,占9.49%。过敏性休克对机体的危害最大,其主要表现为呼吸道阻塞,循环衰竭,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皮肤过敏反应等,临床使用药物前应详细询问过敏史、用药初始需认真观察,滴速宜慢,一旦发生ADR,应及时救治,并告知患者避免再次使用此类药物。

3.6 ADR程度 本组ADR程度以轻度为主,重度较少,且多数停药或经对症治疗后治愈。严重反应中包括过敏性休克1例,肾功能异常1例,呼吸困难2例,按国家ADR监测中心公布的数据,中药注射剂引发的ADR报告数仅次于抗生素,严重ADR的病例数一般占总数的20%以上,但本组重度ADR为10例,仅占6.3%,故推测资料可能存在严重ADR病例分型不符现象。应对此引起重视。

临床使用中药、天然药物制剂时,既要关注辩证论治体现疗效,也要高度警惕ADR的危害性,严格掌握用药指针,选择适当的剂量和给药途径,严密观察用药后的反应,一旦发现ADR时应立即停药,积极治疗,从我院近几年的用药中体会到,随着生产工艺的提高,中药、天然药物制剂因疗效确切,用药安全而广泛用与临床,起到了其它药物难以替代的作用[6]。特别在抗生素滥用的时代其争议值得广大同行评说。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

[2]卢海儒,文友民.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1

[3]刘硕,尼立伟等.23种常用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简介[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09.37(10):60-62

[4]刘学军,庞国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及对策[J].河北中医杂志,2010.32(1):141-142

[5]李爱民.中药注射剂的共同不良反应及避免措施[J].山西医药杂志,2009,38(11)1060-1061

[6]张磊.科学理性看待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J]环球中医杂志.2009.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