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情暖人间 第7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情暖人间 第7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的一生,不管谁如何标榜自己天马行空独立无羁,他仍然无法摆脱萦绕在他身心内外的一个“情”字。

难了乡情短文精品

乡愁是把伞

余昭昭

读完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心不觉已被淋淋漓漓的冷雨浇得微波荡漾。想那烟波浩淼的台岛,厦门街长巷短巷深处的诗人,是怎样倚窗而坐,在年复一年季复一季的冷雨中遥望不可企及的远山,涂抹又涂抹那酒一般烈血一般浓的乡愁。

乡愁是什么呢?诗人说乡愁是一枚邮票,是一张船票,是一座坟茔,是一湾海峡,总是两端相距迢遥,维系的则是泪雨浸着的思念。而在我看来,乡愁更像一把伞,一把哪怕愁肠百结,但撑着它就能走出长长雨巷的戴望舒的油纸伞。

难道不是?秦月汉关,自古以来,就没有少过浪迹天涯、客居异乡的游子。而“乡愁”则在有第一个游子时便产生了。从“床前明月光”到“遍插茱萸少一人”,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到“路遥归梦难成”,乡愁始终如一把古典质朴的油纸伞,任孤独和寂寞如雨在上面敲打,任世态炎凉如雨在上面敲打;敲打出来的是亲切和感伤的音乐啊,以至于后来的人们,一踏上离乡的旅途,就急切切地撑起了这把伞。

离乡十几载,早已不尝在家过年的滋味。大年三十拿起电话,迢遥那端的兄长殷勤询问:“年过得好吗?”只这简简单单的一问,乡愁的伞就实实地撑开:这些年的酸甜苦辣,这些年的冷冷热热,就全在伞外了。躲在乡愁里,才发现,我不是无根的浮萍,不是断线的风筝,不是世风俗雨中无处栖身的孤雁。只要乡愁这把伞遮在头顶,再长的路都敢走,再远的地方都能去。或许冷雨会淋湿伞下的衣服,但决不会淋湿伞下的眼睛,只要回头,总能望穿秋水,总能望见隐约处的故乡。

乡愁是把伞。不管人生多少风霜雨雪,多少骄阳烈日,只要故乡在头上呵着护着,伞下就永远是一方温暖的天地。

(选自散文集《今夜的月光》)

[品评]

的确,“自古以来,就没有少过浪迹天涯、客居异乡的游子”,因此诗文中有许多表现美丽乡愁的意象。本文作者以伞为意象,表达了亲情给人的安全感和温暖。

乡情难写。只有有了真实的体验,并进行细腻地描写,才能将文章的神韵真切地传递出来,既具“这一个”的特殊性,又有“人皆有”的普遍性。富有诗人气质的余昭昭做到了。

情系自然短文精品

缓慢的降落

草桦

雨缓慢降落,像泪珠,但比泪珠晶莹,像玻璃,但比玻璃柔润。它似乎仅是天上的事物,但又光亮在人的视野里。如果稍快些,雨连成直线,像绳,连接天地。雨缓慢降落,像手风琴奏出的音符,闪烁的光点,缀满天空。再慢些,一缕雨与另一缕雨相遇,在空中喃喃对话,这须怎样的一双眼睛才能洞察?

雨落地的一刹那,碎了,但依然缓慢,悄无声息。不像泪珠、玻璃,碎裂是撕心的痛。

雪缓慢降落,比花朵更细碎,一朵,一朵,纷纷扬扬的雪,美丽而寒冷。

雪轻薄,比羽毛更小,它们飘飞,似乎感觉不出重量。缓慢下坠,仔细看,又在飞升,上升到一定程度,再坠落。

雪是在优美地舞蹈,或是拒绝一种不可抗拒的忧伤?雪慢慢飘动,像谁执意抛向高空的纸屑。

雪终于落至地面,一朵覆盖另一朵。一种泛着剑光的白,凛冽、硕大,令人的骨头也震颤不止。

钟声缓慢降落。钟声遥远,即使响在耳际,仍萦绕在高空。

钟声的降落,不像降落,像纯净、清澈、深邃的氤氲。像雾、像气(又迥乎不同),最终在某一高度消失,一种比原来稍低的高度。

人听钟声,似有曼妙的音乐,渗透在天地之间,人仿佛羽毛似的飞扬,经过很长的时间,钟声没有了,人听到瞬间的幻灭。

诸多事物,落叶、鸟声、阳光……缓慢降落,像时间、生命、记忆,像多少熟悉而不可听摸的事物。它们落了,黯淡。

但没有想象的快,也没有想象的慢。

它们缓慢降落,画一个完整的曲线,然后就无声无息。

(选自《散文》2003年第3期)

[品评]

人始终是无法走出自然的,那么人又该如何亲近自然呢?本文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美丽的方式:从事物的“坠落”中把握生命的脉动。作者写了具象的雨、雪的降落,更写了抽象的钟声的降落,这并不是一种修辞,而是他作为一个贴近自然的人的体验生命的方式。

“坠落”是一种短暂的、带点伤感的状态,而正是这种状态最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巨大意义。因此在写文章时不妨像本文作者一样抓住某一种状态去感受、抒写,定能比动辄铺写要扎实有味。

酽酽亲情短文精品

报答的幸福

华夏

我的母亲十几年前得过一次脑血栓,手脚一下子都不灵活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锻炼,总算大有好转,快赶上正常人了。没想到,她旧病复发,又来个第二次。第一次和第二次之间相隔三年或者四年。

一个中年妇女,得过两次脑血栓,再想让她恢复到正常人的水平,就很难了。因为脑子出了差错,精神也变得不太正常了。突然就笑了,或者哭了,要不就是骂人,骂一个看不见的敌人,言辞激烈。这几年,她又突然“冷静”下来,不笑也不哭,更不会骂人,连话都不说了。去医院检查,大夫说,脑萎缩了。

母亲操劳了大半辈子,孩子都养大了,先是被脑血栓两次击中,接着又脑萎缩了,她怎么这么不幸呢?!自从母亲“冷静”下来之后,她的生活就再也不能自理了。

从母亲第一次被脑血栓击中以后,我的心里就压了一块儿石头,她第二次被击中,我心里就压上了两块儿石头,等她一“冷静”下来,我的心里又压了三块儿石头。我常常从梦中惊醒,能够清晰地感觉到那三块石头的分量。

母亲生活不能自理,父亲也是一身病,家里只好找了一个保姆。母亲因为脑子出了差错,就不同于其他的病人,也不同于其他的老人,行为常常偏离正常人的轨道。比如别人晚上睡觉,她晚上兴奋,要这要那的,搅得谁也睡不好。后来大小便也失禁了。保姆换了一个又一个,不是干不好,就是不想干。

我没生活在她的身边,就格外地惦念,每天给家里打一个电话。可我还是不放心。我有时恨不得把工作辞掉,回家去伺候她,因为我对哪个保姆都不放心。冷静下来想想,我也知道,我肯定不会辞职,即使我就在她的身边,也不会做得比保姆更好。每天面对被褥和衣服上的屎尿,我的耐心肯定不会保持很久。于是我就争取多回去看看。

每次回家,我都立刻挽起袖子,把母亲的脏衣服洗出来,晾在外面。每次回家我都会看到成堆的粘着屎尿的脏衣服,我从不埋怨保姆,不挑她的刺儿。我知道给我母亲做保姆,不论是谁,都很不容易。即使保姆嫌脏,我也不能嫌脏。只有我不嫌脏,才能带动保姆不嫌脏。如果连儿子都嫌母亲脏,那就甭想让保姆对她好。

我不但给她洗衣服,还推着她到公园玩,到商场逛,和她聊天,给她洗头、洗脚,甚至洗澡。她是我的母亲,小时候,她给我洗澡,现在轮到我给她洗澡,我终于能够报答她了,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幸福。

每次离开的时候,我都要给母亲洗洗脚。即使她的脚刚被保姆洗过,我也要再洗一次。把母亲的两只脚放在温水里,我洗得很有耐心,我内心平静,不但平静而且干净,我洗的不仅是母亲的脚,也是自己落满灰尘的心。洗脚也许只是一种形式,可我们需要这样的形式。没有了这些形式,我们的孝心该如何体现呢?

(选自《散文》2003年第5期)

[品评]

这篇写亲情反哺的散文,最使我受感染的,还是末段。虽然从“蕴藉”的角度考虑,这一段显得直白,不够“艺术”,但这恰能表达作者那无法隐藏、不想掩饰的真实情绪和思考。这也是一种美丽。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时候都要“含蓄”,有时也不妨直白一点,特别是在写亲情的时候。

作者在字里行间,显示和强调的,始终是他的儿子身份,始终是对两次患脑血栓最后脑萎缩的母亲的担心、爱怜。而在叙写当中,他很“平静”,这是因为,无论母亲遭遇了什么病痛,作为儿子,都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照顾的责任。

“洗脚”的确只是一种形式,但它明确地告诉我们,对父母的回报,不是电视广告上所说的送一些价格不菲的营养品就能解决的,而在于精神上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