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鱼塘养殖“机器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鱼塘养殖“机器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鹅湖镇圩厍村的水产养殖专业户谭杰说:“我们这里的天气一直又闷又湿。以往遇到这样的天气,我每晚都不能安心睡觉,时时要盯着鱼塘,怕鱼塘水中的溶氧量不够引发死鱼,怕水中的pH值发生大的变化,也怕水中的氨氮含量有变化,影响鱼的正常生长……但是今年在鱼塘养殖上应用了物联网智能控制管理系统后,就再也不用担心这些问题了。”

圩厍村是锡山区“一村一园”建设的示范村,也是国家级无公害绿色水产品“甘露牌”青鱼的主要产地,水产养殖面积2100多亩,全村有100多户人家从事水产养殖,水产养殖的收入占全村农民总收入的50%以上。

2011年,圩厍村村委会投入100多万元,与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开展产学研合作,在全市率先把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水产养殖业。

这套物联网智能控制管理系统,具有对水质监测、环境监测、视频监测、远程控制、短信通知等综合功能,实现了24小时对水产苗种繁育阶段的水温、pH值和溶氧量等各项基本参数进行实时监测预警。一旦发现问题,能够及时自动处理或通过短信迅速通知相关人员。

谭杰介绍,对养鱼人而言,鱼养得怎么样,过去全凭经验,什么时候投食,投多少,只能估摸着进行。若投喂不准确,就会产生过量投喂,或投喂不够,影响鱼的生长。现在用上智能控制管理系统,就像请了个24小时值班的“机器人”,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特别是物联网智能控制管理系统能够按实际情况自动启动增氧设备,确保水产品不因缺氧而发生死亡事故。

据专家测算,使用物联网智能控制管理系统养鱼后,可节本增效20%左右,亩均可增收1000元以上。同时,还能严格控制投入品的使用,保证养殖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减少水产养殖污染,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开心池塘”让蟹农很开心 薛蓓

传统养蟹是很费力的农活,养蟹大户要吃住养殖区旁,寸步不离……现在,在江苏省宜兴市,蟹农坐在电脑前点点鼠标,敲敲键盘,足不出户就可以管理几十亩的养殖水塘。

随时遥控,物联网让蟹农不再靠天吃饭

宜兴市高塍镇、新建镇素以养殖螃蟹闻名,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然而,蟹农虽然收入提高了,人手不足却让他们头疼。新建镇养了近十年螃蟹的吴顺松说:“以前养螃蟹是靠天吃饭,现在,靠着那些装在水里的传感器,我在家里遥控就行。”

原来,2010年3月,由无锡移动、中-国移动物联网研究院、宜兴市农林局、中国农业大学联手打造的江苏省首个物联网水产养殖基地落户高塍镇鹏鹞生态园。2011年,系统网络扩大到新建镇等6个河蟹养殖重点镇,系统采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网络监控、传感设备帮助周边蟹农智能养蟹。

在鹏鹞生态园的总部,通过水产养殖监控系统,就能看到生态园内各家蟹农大户的养殖实时动态。养蟹的水中有—个溶解氧传感器,会把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系统平台;位于岸上的传感控制器,则与平台相连。一旦水中的氧小于一定标准,增氧泵就会自动打开。蟹农可通过电脑、手机登录,根据需要打开增氧泵。

“螃蟹要长得大,关键是蜕壳次数。如果水中缺氧,蜕壳次数少,个头就小。”养蟹大户们介绍。有了这个自动、遥控增氧功能,就能更加精确地养蟹,且不管何时何地,都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登录系统。有人高兴地说:“养蟹有了现实版的‘开心池塘’。”

产业升级,每亩蟹塘增利造千元

登录水产养殖监控管理系统,还可随时随地了解养殖塘区内的温度、水质等;蟹农用手机发送短信指令到中心平台,就可操控自动投喂机按预先设定的间隔时长、投喂量,为塘区的水产动物投喂饲料。“当水中氧特别少时,河蟹食量下降,农户根据系统发送的决策信息减少饲料投喂量,节约饲料,也提高了水质。”监控中心管理人员还可通过平台向所有蟹农发送天气预警、水产品疾病预警等信息。

“我们不愁养,只愁卖。”蟹农纷纷表示。经过半年试点,安装了这一系统的蟹农,河蟹规格比往年大,产量提高15%,每亩蟹塘的经济效益可增加逾千元。

此外,通过螃蟹上的质量追溯二维码,用手机短信、登录宜兴农林局门户网站查询等方式,就能知道在哪里养的、吃的什么饲料等养殖源头信息,对于消费者来说更加安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