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实话实说》走进大众生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实话实说》走进大众生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实话实说》的录制现场,是一个封闭的圆形场地,很有点像一个有着各色人等的大杂院。在这个院子里,到场的观众不排演练习,不安排座位,不预先指定发言的人,更没有人在现场领着鼓掌,亲切而随意。用主持人崔永元的话说:在这种氛围中要想组织自己的语言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谁在自己的家里、院里说话还现编呢?

又一个电视栏目走进大众生活。从今年3月起,一个名叫《实话实说》的电视节目以群体现场交谈的方式,通过主持人、嘉宾、观众的共同参与和直接对话,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展开社会生活或人生体验的某一话题,经过叙述、讨论、辩论,达到了交流者之间相互加深理解和沟通的目的。它带给人的感受,使人想起3年前的《东方时空》。

就在1996年1月20日,在观众中享有广泛影响的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东方时空》在北京展览馆举行1000期观众日。在这个别开生面的活动中,我得到了一本书《精神的田园——“东方之子”学人访谈录》,主编是时间,这个栏目的制片人。

我当时好像并没有完全理解时间为这本书写的序言中那些看上去很平实的语言,直到在中央电视台的频道上又一个富有震撼力的栏目《实话实说》出现:

——你在镜头前的自信可能同时来自在其他媒体发表言论的你的同胞的鼓励。

——当电视发展到使他有能力关注和尊重人的时候,我们不会放弃任何机会。

——我极其反对丢弃中国电视传播教化这一法宝,同时我也坚决拥护把接受与判断的权利还给观众。能够传递不同的声音,展示多元化的视角,才是大众传媒的合理状态。

——对电视工作者来说,研究和掌握一种面对受众的表达方法至关重要。

类似《实话实说》这样的电视谈话节目在国外被称为“脱口秀”(TALK—SHOW),一般具有较高的收视率。中国的访谈节目发展到《实话实说》,决不是盲目效仿西方的结果,而是电视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电视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电视的从业人员和它的受众这两个方面都相对成熟起来才可能出现的现象,自有其自身的规律在。

记得前不久在《光明日报》上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穿行社会问苍生》,里面有这样的话:“热点问题报道之花,首先是总体把握舆论导向的党和政府和正在成熟起来的社会、正在文明起来的大众共同浇灌的。换句流行的话说,是:‘大环境好’。”我以为所言很是。自然,这是题外的话。

《实话实说》这个栏目,从有最初的想法,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反复论证,广泛咨询,审慎周密地不断补充、调整、完善构想,到去年9月立项实验,到11月作出实验节目直至3月16日推出第一期《谁来保护消费者》,足足用了一年。而这个想法在制片人时间的头脑中思索索回的时间,更长。

对于普通民众中丰富的鲜活的极具表现力和个性特征的语言,时间早在1988年作电视片的时候就有过深切的体验,那真是你无论怎么编都编不出来的。制作《东方之子》节目的时候,他也有同样的感受:“中国人真想发表言论,一有机会竟是那样精彩……”可是,怎么才能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更广泛更直接地参与到访谈节目中来,用只属于他们的语言表现他们丰富的内心、情感和观点呢?时间一直在思索,在寻找。

与此同时,电视访谈性节目《东方之子》也有了3年的制作经验,为中国电视访谈节目深入发展、解决观众的参与问题提供了必要的准备和可能。于是,《实话实说》应运而生。他在《精神的田园》的序言中说的那些话,让我们知道了他那个时候的准备。

在屏幕上实现一个想法,要做很多事情,在这方面,拍电视又比不了写小说,一支笔,一叠纸,即可。实施这种电视谈话节目涉及诸多方面的工作,如话题的甄选、谈话层次的设计、有关资料的准

备、记者的前期调查、嘉宾的选择搭配、主持人的风格定位、现场的组织策略、大屏幕的穿插使用、灯光的设计、现场乐队功能、现场多机摄录和后期编辑、结构技巧、节奏把握等等等等,就说相比之下不那么重要的现场设计,就让制作者好下了一番心思。

我们现在看到的《实话实说》的录制现场,是一个封闭的圆形场地,很有点像一个有着各色人等的大杂院。在这个院子里,到场的观众不排演练习,不安排座位,不预先指定发言的人,更没有人在现场领着鼓掌,除了供主持人用的和供嘉宾坐的,几乎没有什么分散注意力的东西,就那么你挨我靠地围坐在一起,亲切而随意。用主持人崔永元的话说:在这种氛围中要想组织自己的语言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谁在自己的家里、院里说话还现编呢?就得有什么说什么。

《实话实说》就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这样走进了观众的生活。

其实,观众是没有必要一定知道一个节目的制作艰难的,无论任何流通领域,只有成品才有意义,电视消费市场也不例外。

不过是有那么一天,在观众的眼前出现了一个电视节目,它是那么新鲜,居然可以当着王海本人的面,对他打假谈各种不同的感受,有的还那么不客气,一点不给面子。还有一个谈养鸟的节目,不管养鸟还是不养鸟的人,恐怕大家从来也没对这个问题想得那么深过,可让现场的观众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出了那么多的道理,而且还那么动感情:“假如你身为一只鸟,你是愿意被关在笼子里,还是愿意飞回大自然?”面对这样充满了爱心和人文关怀的沉重而浪漫的发问,谁能无动于衷?

尤其让人感动的是,发出这样提问、给我们心灵以极大触动的,不是嘉宾,不是专家学者,而是坐在演播现场的一位普普通通的年轻人!那一期里每一位观众都是那样精彩,让人印象深刻。精彩的观众散在民间,只要把他们请进演播室。他们以自己的表现证明着自己的水准和能力,今天作电视节目,有着多么好的群众基础啊!

再说到嘉宾,他们在真实地展示自己生活中某一个方面的时候,似乎远比他们塑造的角色离观众更近,比如宋丹丹。我们看到了她作为母亲的一面,听到了她对于教育孩子的很有见地的意见,形成了现场的一个小小中心和权威。像宋丹丹、唐锡阳这样的嘉宾在电视访谈节目中发挥的作用,恐怕比板起脸来灌输大道理要有效和高明得多。道理让大家讲出来,教育让大家受,群众在自已教育自己的过程中,实际上做了一件使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在讨论中得到提高的工作。

中国电视,终于通过艰苦的积累和探索,找到了一种更加深入有效地介入公众生活,影响公众生活,使人们能够在相互交流中加深理解的形态,使改革开放下的人民群众真正成了电视的主人,也使媒体本身的优势和魅力得到更好的发扬和体现。

当我们看到普普通通的群众,面对摄像机袒露自己的观点是那样自然、自信和没有顾忌,当我们听到每一个来自生活的看法是那么有内涵、有质量、有道理因而是那样不容易被轻否,我们感到的是中国正以自己的切实努力在实现着对人的尊重。小小屏幕上表现出来的活跃是整个社会心态的健康和正常。那么多直接来自民间的观众轻松地坐在一起,充满渴望和真诚地在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室里笑声不断地讨论一个属于大众的话题,并能表达不同看法,真是让人的心灵感到舒展和畅快!《实话实说》让我们的认识外化为这样一种直观的感受:改革开放打碎了长期以来对人们思想和心灵的禁锢,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