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世界原料药市场变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世界原料药市场变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6年上半年末,全球API(医药活性物原料药)研讨会在意大利米兰召开。会上,意大利仿制化工医药协会披露:意大利正不断失去全球API市场份额,而印度将很快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上第二大API生产国。

原料药市场发展趋势

2005年,印度API的销售额为2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三。而国际预计,2006-2010年,印度的销售额将以年均19%的超高速递增。2010年,印度的API全球销售预计将达48亿美元。

与印度和中国相比,意大利就要倒霉得多。由于多年的快速增长,政府和API行业在政策和硬件升级换代上都未能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现在的API行业完全不能为其今后潜在的增长提供相关的硬件支持。例如,劳动力成本昂贵、行业内官僚作风盛行和企业间缺乏竞争意识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预示着意大利API产业正在逐渐失去昔日的威风。2005年,意大利API全球销售额为32亿美元。意大利仿制化工医药协会预测,到2010年,此销售额将只能增加1亿美元,达到33亿美元。

2005年,中国API全球销售额为44亿美元。这表明,在短期内中国将不会受到印度和意大利的挑战,将完全控制世界第一的地位。预计,中国API销售将以17%的年增长率递增,到2010年全球销售额将达100亿美元。虽然这个数字是印度的两倍还多,但印度在更长一段时期后将有实力问鼎全球API生产第一大国地位。这么说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在三国中,印度现在有最高的年销售增长率;第二、印度生产企业的主要客户都位于世界规范市场(如欧洲和美国),而中国的销售却主要是国内市场和世界非规范市场(如东南亚、非洲、南美洲)。对生产企业而言,规范市场与非规范市场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利润存在天壤之别。

针对现实差距,中国企业当然也是头脑清醒的,他们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变劣势为优势。现已集中化学合成的资源,瞄准低技术含量的API生产,从而暂时避开了创新药的生产和对规范市场的大规模出口。因为,与印度同行相比,中国的API生产商在向规范市场客户提供DMF(DrugMasterFile)文件和国际GMP达标的能力上具有明显的弱势,他们清楚地知道,现在还不是与印度同行较劲的时候。虽然这是客观历史原因形成的,但中国API生产商不能以此为借口而放弃对世界规范市场进行长期的规划,因为现在机会已经悄悄降临到中国,如Alpharma公司原料药生产总监KennethStokholm先生说他们为了扩大其万古霉素的全球生产能力,今年6月他们刚刚与浙江海正药业签订了在中国独资生产其万古霉素原料药的协议。这一合作将进一步稳固Alpharma公司作为世界万古霉素第一大供应商的地位,同时也是对Alpharma公司在丹麦和匈牙利已有的生产能力的一个补充。类似这样的机会在未来5年内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的医药行业里。

另外,不如印度同行注重API的国际市场营销和产品的系列培养,也是导致中国API生产商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在政府层面,虽然中印两国对创新药的知识产权问题都含含糊糊,但现在印度政府已快于中国政府在规范这方面的法规。这一举措大大增加了国外投资者对印度API生产商的投资信心。

现在,中国和印度尽管仍有不足,可两国均是向好的方面在发展。相比而言,欧洲的未来就悲观多了。由于API的成本占产品总成本的50%以上,因此谁能降低API的成本,谁就能最终占领市场。在欧洲,API生产企业的人工成本是中印两国的10倍。在中国和印度,厂房和设备的成本只有欧洲的25%-30%。欧洲企业现在惟一感到欣慰的是,他们对API生产各环节的研发和技术革新使他们现暂能与中印对手保持一定的距离优势。

在今后的5年中,全球API的销售预计将以每年8.2%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全球API市场将达到460亿美元。除非全球其他API生产商能很快地整合到一起,否则,这个市场到时将由中国和印度统领天下。

四大原料药优势产品

我国早已是世界上第二大化学原料药生产国和主要出口国,年产量达43万吨,其中90%主要供应国际市场,年平均出口约39万吨,2002年出口额达22亿美元,化学原料制造业成为我国医药行业的一个主要支柱。在原料药物中,我国在抗感染药物、维生素、解热镇痛类、糖皮质激素、蒿甲醚等品种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我国抗感染类药物品种齐全,主要优势品种有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和氯霉素等。

青霉素

我国抗生素产品种类齐全,2002年我国抗生素出口额达7.13亿美元。在抗生素/抗菌素领域,我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的是青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土霉素、链霉素、螺旋霉素以及磺胺类产品,其中青霉素规模最大,年产量超过2.2万吨,约占全球市场的70%,2002年出口额达1.59亿美元,同比增长约50%。我国青霉素生产基本上集中于华药、哈药、石药和鲁抗四家,四家产量占国内青霉素总产量的75%。四环素、氯霉素、土霉素、链霉素等产品,由于欧洲主要生产商已经停止生产,因此国际上主要产区集中在我国,但由于这些产品在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不应用于人群,而且由于毒副作用在畜牧市场也受到限制,所以市场需求并不大。

我国青霉素项目多数集中在青霉素原料药、青霉素粉针等初级产品,而下游深加工产品――半合成青霉素发展一直比较落后,低技术含量、低加工青霉素品种占大部分。目前,世界上生产的青霉素深加工品种约有50种,而国内可以生产的仅有9种,形成一定产量的只有6种。由于企业的扩产、复产、新建投产等低水平竞争,导致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失衡态势,价格一跌再跌。2003年上半年青霉素的价格为每十亿单位90元以上,到2003年底只有60元上下。我国青霉素行业的平均成本为45~50元,市场价格已接近厂商成本。这次价格跳水对行业内企业打击很大,被业内称为“第六次青霉素大战”。2003年全年青霉素工业盐产量比2002年增加1万吨以上,达3.4万吨左右,而市场需求量仅为2.2万吨。在供求严重失衡的局面下,终于导致了第三季度的价格暴跌。

目前青霉素工业盐市场上争战的,既有原“四大龙”――华药、哈药、石药、鲁抗,又有河南华星、山西同领等“四小龙”,还有众多起死回生的中小企业。那些对青霉素等原料药领域抱有幻想的公司,在价格暴跌之中深受伤害。第三季度,全兴股份全资子公司四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亏损了1300万元。更严重的影响是,这种状况打乱了全兴股份通过医药产业改善公司业绩的重大重组计划。

受影响最大的则是具备年产量7000~8000吨(亚洲第一,世界第二)青霉素原料药生产能力的华北制药。在青霉素价格暴跌之前,华北制药已经加大了技术攻关的力度,以期提高产品的发酵单位和收率等技术指标,降低生产成本,并利用产品链较完整的优势,将青霉素原料药向技术提升空间较大的中间体和半合成抗生素转移。但所有的措施都无法抵抗价格暴跌的袭击。在第三季度,华北制药青霉素类的销量只有1.24亿元,还不到2003年上半年的20%,青霉素原料药毛利率由前一报告期的38.41%降为20.41%。2002年第三季度,华北制药实现净利润为3403.4万元,而2003年第三季度仅实现净利润628.1万元,同比下降了81.54%。

2003年国内青霉素的扩产是全方位的,既有“四大家”扩产,又有后起之秀加入,还有黄石等地的中小企业“起死回生”。通过价格跳水,可以将规模小和技术水平低、又无成本优势的企业淘汰出局。山西同领和河南华星属合资或民营性质,经营灵活、所在地环保水平要求低、劳动力成本也相对低廉,具有成本上的相对优势,估计可以在青霉素大战中存活下来。这样包括华药在内的“四大家”就多了两个强劲的竞争对手,市场版图可能要重新划分。

维生素C

除了青霉素,我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维生素类产品的生产与出口国,其中优势最大的是维生素C,1975年我国两步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技术获得成功,80年代该技术在国内其他药厂普遍得到应用,由于该技术的先进性,使得维生素C的成本大幅下降,巨大的利润也使得国内维生素C生产企业迅速增加。在维生素领域,具有一定优势的还有维生素B6、B12,但维生素B6在与国外巨头的合资过程中已经失去控制地位,因此优势已不再。

维生素C是中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料药,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也是目前中国原料药行业惟一可以主导国际市场价格的产品。在抗非典时期价格扶摇直上,持续8个月的高价位曾让维C厂商笑得合不拢嘴。维生素C的价格每涨1角钱,就将为中国维生素企业带来400万元的收益。

但好日子仅持续几个月,2003年9月以来价格已下挫30%~40%。目前国际市场价格每公斤4美元左右,只是最高峰的1/3。根据重庆部分医药生产厂家的信息,西南药业的阿莫西林胶囊(50粒/瓶)出厂价由原来的7.8元直降至5元左右,维生素C片(100片)出厂价由1.5元降至0.9元,跌幅达40%。重庆生产维C的制药厂数量不少,短短两三个月内,损失惨重。相较于石家庄制药集团(简称石药)、华北制药(简称华药)、东北制药(简称东药)、江苏江山(简称江山)这四大维C巨头来说,重庆的制药企业的损失算小的。

祸不单行,此时,日本、欧美等国已透露出对维C反倾销的意思。日本制药企业在岁末更是指责“中国维C占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可能操纵国际市场价格”。说起这一点,总是一件令国人乐而开笑的事情。全球维C的生产命脉掌握在所谓的“维C六巨头”手中:中国的石药、华药、东药和江山,另外的两大巨头是国际制药“恐龙”罗氏公司和巴斯夫公司。很让国内企业“长志气”的是:连罗氏公司这样的巨无霸,在维C生产的竞争中也因遭受重创而撒手。全球市场维C的需求量一般保持在8万吨左右。而“维C六巨头”中的“中国四巨”的总产量则超过4万吨。而这4万吨的80%以上都指向国际市场。也就是说,国际维C市场50%以上的话语权掌握在“中国四巨”手里。

扑热息痛

我国在解热镇痛药生产领域具有较大的优势,主要产品为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安乃近。阿司匹林虽然是一个非常老的品种,但由于其疗效确切,而且适应症不断扩大,所以一直有比较稳定的市场,全球阿司匹林年消耗量为五万吨,用药量为1000多亿片,其中美国占总用药量的四成。我国阿司匹林年生产能力为2.5万吨,2001年产量为1.02万吨,三分之二用于出口。安乃近也是解热镇痛类三大支柱产品之一,年生产规模达2万吨。

在全球范围内,扑热息痛年产量为7.5万~8万吨。我国年产扑热息痛约3万吨,占全球总量的35%,2002年全国的总产量为31503吨,出口额达6000万美元,同比增长约26%。从全球范围来看,这个产品市场一直为几大企业所占。我国从1959年就开始生产扑热息痛原料药,到目前已经有50多家企业生产该原料,就目前来看,这个产品在原有适应症基础上进入市场成熟期,总量增长不太明显,价格也比较平稳。2003年1~7月份,扑热息痛出口量有所下降,出口数量为1.51万吨,同比下降10.66%,从未来看,该产品利润已经相对较低,不会有更多的投资者涉入,如果没有大规模扩产的话,目前的市场局面将得以维持。

柠檬酸

我国的柠檬酸产业,较早地进入了国际市场,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奋斗已成为世界第一的生产和出口大国。柠檬酸也是目前我国出口额最大的单项化工产品之一。2002年我国柠檬酸出口比1997年翻了一番,实际产量增长超过了150%,而生产能力几乎增长了200%。但由于国内人们饮食的习惯,以及市场开发不够等原因,国内需求增长缓慢,年需求量增长仅1%左右。随着快速增加的产量和缓慢增长的国内需求差距的加大,造成柠檬酸产量严重供大于求,必须依赖出口解决这一矛盾。受此因素影响,近年我国柠檬酸对欧美等主销市场出口量急剧增加。

1999年和2000年,我国对美国出口柠檬酸大幅度增加,1999年对美出口达到了35575吨。数量的快速增加和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引发了1999年底美国对我国柠檬酸进行反倾销。由于我国企业积极应诉,最终获胜得以继续对美出口。据统计,我国柠檬酸产品从1997年开始规模进入美国市场后,经过1999年、2000年的快速发展期,目前已经占据了一定的份额,并基本保持平稳。近年来,我国对欧盟柠檬酸出口也增加很快,2001年已达到78603吨,比1997年翻了一番。

随着我国柠檬酸生产企业生产能力的急剧扩大,产量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也越来越先进,产品成本不断降低,导致柠檬酸出口价格急剧下降,总平均价格已从1997年的1062美元/吨下降到2002年的788美元/吨,2003年6月,平均价格实际已下降到600美元/吨。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并没有使我国产品抢到更多的市场份额,相反,却形成了很多不公平的竞争行为。

我国柠檬酸遭受国外反倾销事件屡屡发生:早在2000年,美国就对中国产柠檬酸进行反倾销调查,中国胜诉;2003年3月,泰国对从中国进口的柠檬酸开始反倾销调查,泰国方指控中国柠檬酸倾销幅度达45%;2003年5月14日,乌克兰对中国生产的柠檬酸进行反倾销调查,并从10月15日起,对中国产柠檬酸征收1305的临时反倾销税,为期4个月。中国不仅是柠檬酸生产大国,也是出口大国,目前出口量已占总产量的70%~80%。中国柠檬酸屡遭国外反倾销,导致出口受阻。

多年来我国对美国柠檬酸出口价格一直是美国进口柠檬酸产品中价格最低的,我国产品的价格比美国进口平均价格低约15%。因美国柠檬酸制造商和其他国家柠檬酸生产商的产品品质好于我国产品,其价格比我国产品高20%以上,竞争市场为饮料、食品添加剂等高端产品市场,而我国产品主要使用领域为洗涤剂等低端产品市场。目前美国药典已经收录的柠檬酸下游产品有柠檬酸钙、柠檬酸钾、柠檬酸钠、柠檬酸一钠、柠檬酸镁、柠檬酸铁、柠檬酸氢二铵、柠檬酸铁铵及柠檬酸锌等。这些产品虽然目前尚未列入中国药典,但在国内的生产和应用已经起步。

中国柠檬酸生产企业应在提高产品档次、扩大出口的同时,大力拓展国内市场,加快下游产品开发。如无水柠檬酸不结块,利于运输、贮存和使用,国外近几年需求增加迅速,是柠檬酸产品发展方向之一。中国柠檬酸深度加工产品品种少,不及国外的一半。因此,中国中小规模企业应发挥灵活多变的特点,走精细化、多元化、系列化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