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经济发展与幸福指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富裕等于幸福吗?
如何反映人们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满意程度,幸福指数就是这样被提出并得以应用的。目前,国际上最具权威的幸福指数的计算是由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罗纳德・英格哈特(Ronald Inglehart)负责的世界价值研究机构(the World Values Survey,WVS)公布的幸福指数(Happiness Index)。这一指数是通过对被访问者的调查结果进行处理后得出的。问题只有一个,而且非常简单:把所有的事情加在一起,你认为你是非常幸福、十分幸福、不很幸福,还是不幸福?通过对被访问者答案的统计处理,WVS得出了各个国家的幸福指数。
在2004年WVS公布的对世界上82个国家幸福指数的排名中,经济不太发达的拉美国家波多黎哥和墨西哥高居榜首;北欧国家丹麦为第3名;美国只排到了第15名;日本、中国和韩国分别排名在第42、48、49位,居中等水平;印度尼西亚位于参加调查的国家的最后一位。这个排名和我们直观的感觉是接近的。拉美国家的人们生活乐观,追求幸福;北欧国家丹麦作为一个福利国家,人民安居乐业,当然对目前的生活满意程度较高;美国虽然在经济上是世界强国,但人们在生活中也感受较大的工作压力,排名就可能偏后;日本、中国和韩国都属于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只是工业化程度有所不同,虽然经济增长的情况比较好,但是人们要在工作和生活中承受较大的竞争压力,因此排序更为偏低;而印尼属于仍在动乱中的国家,降低了人们在生活中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排序在最后也是应该的。
在中国,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行为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奚恺元与《望东方周刊》合作,在2004年对中国6大城市进行了一次幸福指数测试。排在第一位的是杭州,后面依次是成都、北京、西安、上海、武汉。这一测试结果也和我们的直观感觉非常接近。
在增长中改善人民幸福
幸福指数的数据结果似乎给人们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幸福和收入不一定成正比,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不一定要通过改善收入的途径。这个结论有客观的一面,即它指出了改善一个人群的幸福程度可以通过很多方式;但也有值得商榷的方面,即不应该把收入和幸福对立起来。
人们在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还没有得到满足的条件下,就想通过追求精神生活的方式来提高幸福感,这种改善肯定是有限度的。只有在物质生活的改善到达了一定程度以后,人们在增强自己的满足感方面对物质条件的依赖才有可能减弱。因此可以说,在生产力和人均收入还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经济增长改善收入,仍然是改善人们幸福程度的最重要途径。WVS曾经根据54个国家和地区的1995年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与他们计算的幸福指数相比较,发现二者之间的相关度达到了0.7。统计检验显著相关,说明从整体上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收入(表现为人均GDP或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人们普遍感受到的幸福程度也就越强。
幸福指数是一个对人民大众满意度的综合度量。我们可以通过对幸福指数时间序列的研究,了解人们对各个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满意程度。然而,计算幸福指数更重要的原因,还不仅在于对这种指数的动态或者静态的比较,而是对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或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什么是人民群众最希望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改善人民幸福的过程。(摘自2005年第8期《经济导刊》作者分别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