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博弈论视域中不可靠评价语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博弈论视域中不可靠评价语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不可靠评价语的评价主体作为编码者,充分运用与受码者之间的距离性,利用自己在信息上的优势,借助特定的交际语境,采用婉转调节的语言策略,选择“语言游戏”行为,给出对自己不确切的评价,以谋求利益的最大化。评价主体在进行语言博弈时,本能地就会运用模糊语言的弹性空间所带来的独特的语用功能,拓宽语言表达的空间,给予自己更大的回旋之地,从而形成了“不可靠评价语”这种特殊的语用现象。这种言语交际现象广泛存在于政治军事、新闻外交、总结鉴定、招聘面试等正式场合。

关键词:博弈论;不可靠评价;言过其实;言不符实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13)02-0100-08

一、引言

评价是人的一种主观意识和观念活动,是人在对象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观点和态度。这种观点和态度在语言中表现为评价主体以肯定/否定的复杂的对立关系为准则而表达的“xopomo/nnoxo”(好/坏)的评价态度和评价意义。就评价的性质而言,可以分为肯定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如杨立新认为教师要善于抓住一切可以表扬学生的机会,让他们沐浴在赏识的雨露中,辅之以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挖掘出来。而黄元虎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的否定性评判,也是教师给予学生反思、领悟的必要信息反馈机制。因此,在尊重学生人格、不伤害其自信心的前提下,适时适度地进行否定性评价是很有必要的。这样的评价,才能让学生找出产生错误的主要原因,才能“拨开迷雾见青天”。就评价语的研究范围而言,主要集中在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评价语的作用与实际操作上。如叶淑斌认为模糊语言会使评价语更有层次、更准确、更中肯、更灵活多样;可使负面评价语更婉转,从而保护学生的面子,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对老师有自我保护功能。李清季则认为评价技巧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漫长的逐步内化的过程,它与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实践、反思意识和综合素质等密切相关,只有不断进行探索、反思和总结,才能培养自己的课堂评估技巧,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可见对评价语的研究仅限于肯定性评价语和否定性评价语,尚未见从不可靠评价语的角度进行的研究;研究的范围也只限于教学领域,鲜有从在日常生活中那些自我评价或评价他人;评价事物或评价事件的不可靠评价角度进行的研究,更没有人把这种不可靠评价语置于博弈论的视域进行探讨,而事实上人们在运用这种“言过其实”、“言不符实”的评价语时,无非是想实现语言交际的最优效果或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这充分说明语言的产出和运用也存在着博弈。

20世纪初,美国数学家冯·诺依曼(Von Neumann)和奥斯卡·摩根斯顿(Oskar Morgenstern)创立了“博弈论”(Gaisle Theory),研究理性人是如何进行策略选择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而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首次将博弈理论引入语言研究并提出了“语言游戏”理论。随后,美国哲学家辛提卡在其基础上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博弈论”,明确指卅语言与世界的联系是基于理性的创造,而不是自然的关系。“不可靠评价语”就是评价主体立足自身利益,在特定的语境中选择“语言游戏”行为,力求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本文拟从博弈论的角度,对“不可靠评价语”这种言语交际现象,从构成、特征与运用的角度进行全方位的探析。

二、从博弈论看“不可靠评价语”的构成模式

(一)不可靠评价语的界定

言语评价可以简单地定义为说话人对所说事物的态度、观点和情感,即说话者对事情好坏的评价。澳大利亚语言学家马丁(Martin)

指出:通过告诉说话人或读者对某些人和事物的感受,便可以利用评价资源去协商和调节社会关系。评价语的价值体现就在于评价主体通过正面的评价对评价客体表达肯定、褒扬的态度;通过对评价客体表达否定、贬斥的态度,故评价通常分为正面评价与负面评价两种。其实在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第三种状态,即不可靠评价。如:“圣(剩)斗士”、“齐天大圣(剩)”,如仅从字面理解就错了,该词不是褒扬某人如何了得,而是指那些“超过国家婚姻法规定的晚婚年龄,仍然保持单身,还需要为解决个人婚姻问题而继续奋斗的男女人士”,是现代人对“剩男”、“剩女”在“剩”的行列里不同年龄段的新称呼或层级评价。

可见当评价主体(指发出评价行为的对象)需要对评价客体(被评价的对象或评价主体自身)进行评价时,出于对评价客体自身利益的追求或自身利益的维护,评价主体会有意在“编码”阶段对评价性词语进行选择调度,来传递一种超乎字面形式的特殊蕴含义,或说是一种超值信息,而解码者也能结合已有的经验和语境能对其发送的代码进行正确的辨识分析,我们把这种语用现象称之为“不可靠评价语”。

从其定义可看出,整个过程的核心在于“评价性词语”,字面形式的意义和其特殊蕴含义并非完全对等。比如批评某人没做好某件事时说“你真优秀”,并非真的评价你优秀,而是“言不符实”,借助反语说你真笨;“发展中国家”用语委婉,其实是婉指那些贫困落后的国家,这就是“言过其实”而让人看到希望。尤其是政治、外交、军事和新闻活动中的一些说法,如“经济调整期”实指经济萧条期;“后进”实指落后;“遗憾”实指不满;“不愉快”实指激烈的冲突;“严重关切”实指可能要干预等等用法,都“淡化”了事实本身,形成了一种“不可靠评价语”。

(二)不可靠评价语的构成要素

在“不可靠评价语”的行为实施中,作为编码者的评价主体选择调度什么样的词语评价客体(人/事物),这是一种态度、一种谋略,而解码者对这种评价性词语所传递的信息认可度也就会对评价客体(人/事物)产生一定的收效,由此不难看出:“不可靠评价语”的行为实施就是一个典型的语言博弈过程。我们不妨将不可靠评价语的构成用图1表示。

从图1可以看出不可靠评价语构成要素有以下几点:

1 参与者(player)。不可靠评价语的形成过程不仅是两方、三方或多方之间的信息交换,同时也是各参与者不断地对所传递的信息的意义进行评价与协商的过程。其参与者包括评价主体(编码者)、评价客体(人/事物)和解码者。比如老师评价学生:该同学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思想道德品质较高,具有一定的责任心,有一定的集体观念和团体协作精神等。在此老师是评价主体(编码者),学生是评价客体(人/事物)和解码者,老师给出这样的评语是出于尊重学生,维护学生面子或是为了鼓励的需要而采取的语言策略。如果这段话是老师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老师是评价主体(编码者),学生是评价客体(人/事物),招聘者则是解码者了,这样的评价语是希望用人单位录用学生,是利用评价资源去协商和调节社会关系。

2 资源或收益(resources/payoff)。不可靠评价语在很多情况下是为了争夺社会资源,为了自己或组织、政府、国家的利益,如为了职位、面子、学历、晋升、先进单位等,这些不可靠评价语常常出现在自我介绍、鉴定、竞聘报告、推荐信和工作总结报告等。如“有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有很好的亲和力和较强的公共创新意识,能熟练专业知识,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等字眼是屡见不鲜,都无法确切地肯定程度到底怎么样,放之四海而皆准。

3 策略(strategy)。不可靠评价语的形成策略主要有词汇手段、修辞手段。杨家胜在《从语言学角度看评价意义》一文中就是通过词汇层面来分析评价意义的内涵及特点。关于“胖”的评价:除了称小孩“胖”,家长高兴外,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不愿听到“胖”的评价。于是人们知道了要有策略地面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语境用不同的词语作为评价语:成年男子为“壮”、“富态”;成年女子称“富态”、“丰满”,少女为“窈窕”,就是运用词汇手段形成的评价;而用长得“很耗电”评价漂亮女生;长得“很爱国”指长得苦大仇深的样儿;长得“很提神”是丑得吓人一跳等系列相貌评价语则是运用了修辞手段形成的评价。

4 信息(information)。信息可分为两个部分理解:一是评价主体主观上根据自身利益运用语言技巧传递的超乎事实的蕴含义,即超值信息;二是评价主体客观地观察到的解码者本身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时的交流语境等信息,这部分信息是前一个超值信息形成的基础,因为这部分信息关系到解码者能否正确解码和采取语言策略。如现今人们常说的“白骨精”,作为评价语谁都知道不是《西游记》中的妖精,而是白领+骨干+精英的紧缩语。又如倪宝元先生的《“组字”和“析字”》中的几个例子,在一定语境下完全传递了一种超值信息:可爱——可怜没人爱;不错——长得这样真的不是你的错;气质——孩子气、神经质;讨厌——讨人喜欢,百看不厌;善良——善变又没天良;贤惠——闲在家里什么都不会,嫌东嫌西你最会等例子,作为评价语不会造成误解,均要归功于词语信息和语境信息所起的区别作用。以下用图2将不可靠评价语的构成和与其博弈的对象、手段及目的表示如下:

三、从博弈论看不可靠评价语的会话策略

人际会话和沟通是一个语言博弈的过程,会话双方在利益相互影响的局势中会选择“语言游戏”行为,以使自己的话语效用最大化,具体体现在选择相应的会话策略和即景的策略调整上,常见的会话策略有以下几种:

(一)表述形式的委婉性

从博弈论看“不可靠评价语”,作为一种言语策略,一种言语行为,它的语义指向在于必须在受话者身上实现其语用效果,直截了当地予以评价,就会失去其愿望中的语用效果,如果换一种说法也许就能较好地体现评价主体所理想的表达效果,而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的产生受到民族政治经济、民族社会结构、民族生活方式、民族心理特征和价值观体系等一系列超语言的人文因素的影响,因而具有较强的表达魅力,深受表达者的喜爱,成为我们常见的一种语用技巧。在语言的博弈中,有相当一部分“不可靠评价语”就利用了委婉调节的语言策略。

有些地产商为了赚取商机谋取利益,在对楼盘的评价和宣传上,就是借助了委婉的表现方式,如偏远地段的楼盘,就委婉地表达为“远离闹市喧嚣,尽享静谧人生”;仅挖了一个水池子则用美丽的辞藻修饰为“东方威尼斯,演绎浪漫风情”;如房子临街靠马路,整天车来车往,嘈杂不堪,就含蓄地宣称“置业都市中心区,永享区位优势”或“坐拥城市繁华,感受摩登时代”等。尽管现代人购房相对理性,但不可否认这种披上了委婉外衣的楼盘评价宣传语,在语义指向上,还是能够拨动一些人内心的某些情结的。综合一个人的自利理性和社会理性来看,每个人在进行选择时,既考虑自己的收益,也考虑社会的收益。这样,他总是对自己的利益和社会利益进行模糊地选取。㈣商家也正是通过这种语言博弈从而实现其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二)语用距离的切适性

在不可靠评价语的运用过程中,评价主体作为编码者对评价客体是有清晰而准确的认识的,而作为接受不可靠评价语的解码者对评价客体的认识并不一定清晰。可见,不仅不可靠评价语与被评价的事物之间有距离,而且编码者与受码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距离,交际者可以凭借一定的语言手段来维持利用或改变现有的语用距离。

1 语内语义和语外语义的距离性

语内语义和语外语义的距离性,即表面使用的语言代码和评价主体真实所指的事物代码之间是有距离的。这种距离性特点就是由博弈论的策略选择特性所决定的,评价主体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特定的语境中选择“语言游戏”行为,从而加大了“编码”和“解码”双方间的距离和难度,要求受话者根据相关知识、特定语境,通过联想或推断分析才能准确“解码”,也正是这种距离性达到“意藏辞中,余味无穷”的效果。如“我们已经尽力了”这句话其实是很富有艺术性的。若是一位医生走出手术室对守在门外的病人家属说了这句话,那就意味着手术并没有成功,病人存活的概率很小很小了,此时不可靠评价语“我们已经尽力了”也就临时性地成为了“死亡”的委婉语了,与此同时,语内语义和语外语义的距离性也使听话者易于接受,而不至于造成突然的精神打击。医护人员的这句“我们已经尽力了”评价语真不是为了评价自己做手术是如何地尽心尽力,而是一种策略的选择。

2 编码者和解码者之间的距离性

在博弈中,任何信息的效用都有赖于其独享性,如果一个信息被充分共享的话,它的优势和效用就被“磨光”了。因此我们必须学会保密,不让对手获得任何可能识破我方策略的信息。从这个角度看,任何编码方和解码方之间都有距离性的,因为任何理性的语言博弈者都希望自己能在博弈过程中取得最大利益,他们之间的信息不可能完全共享,这就有可能为“策略欺骗”提供基础。正是因为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不了解,评价主体便会想方设法地对自己和对方的优势和劣势加以利用,甚至会利用这种主客体之间的距离性,把自己的弱点策略地进行包装作为突破对方防线的重点。比如在一些举荐信、自我鉴定、个人总结或单位总结的材料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些评价语:有很高的领导艺术和很强的集体精神;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年轻、聪明、精力充沛,并有很强的事业心;具有良好而广泛的社会关系;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在校成绩名列前茅/学习卓有成效,以上“很高的”、“很强的”、“良好的”、“良好而广泛的”、“较强的”、“名列前茅”、“卓有成效”等都是评价主体运用“策略欺骗”,给出的对自己不确切的评价,解码者一时也无法甄别信息的可靠度与可信度,正是距离性的体现。

3 利益谋求的语境性

博弈论本身就是研究理性人是如何进行策略的选择来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语言博弈参与者则是根据双方的距离性,利用自己在信息上的优势,依存于特定的交际语境运用不可靠评价语,来谋求利益的最大化的。张志公先生在他主编的《现代汉语》一书中明确指出,语言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使用的,因此,分析语言现象,必须把它和它所依赖的环境联系起来,离开一定的语境,把一个语言片段孤立起来分析,就难于确定这个语言片段的结构和意义。如这样一个对话:

男:昨天晚上,我梦见自己向你求婚了,你怎么看呢?

女:这只表明你睡眠的时候比醒着的时候更有感情。

女方的回答很具有谋略性,它巧妙地赋予答话一个错误的潜台词:人睡着的时候也有情感,女方“你睡眠的时候比醒着的时候更有感情”的评价语实为不可靠评价语。男方问话之前并不知道女方是什么态度,而女方就抓住这种距离性,在这种临时营造的求婚语境下,顺应语境女方就把男方的求婚要求委婉地注销了。从社会语用学中顺应原则的角度看,正是评价主体的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选择与语境顺应,才实现了交际所需要达到的满意位点。

4 词语选择的模糊性

所谓模糊性是指一个词或概念的所指范围边界的不确定性,因而使话语具有很强的伸缩性与包容性,波兰著名的语义学家沙夫就认为:语言交际需要语词的模糊性。何自然先生从“语用含糊”的角度也说明了语言交际中,人们也需要借用“约略”、“笼统”、“两可”、“含混”、“弱陈”和“夸张”、“反讽”等模糊或非精确的表达方式来满足各种交际场合的要求。而评价主体在进行语言博弈时,在词语选择上,本能地就会运用模糊语言的弹性空间所带来的独特的语用功能,拓宽语言表达的空间,给予自己更大的回旋之地,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应聘者在应聘过程中为什么要用模糊词语来包装自己、评价自己了。如:我相信自己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办事果断稳妥也不乏睿智,有着很好的心理素质,更有着极强的自信和挫且亦坚的不屈精神。其中“一定的”、“不乏”、“很好的”、“极强的”等模糊词语呈现出的概括性与多义性,具有明显的博弈色彩。所以诸如“本人性格比较开朗,为人比较和善,具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等不可靠评价语就放之四海而皆准了。但是在自我表露(把自己介绍给别人,让他人认识了解自己)中,这种表义比较含混的修饰词如:“大约”、“还行”、“大体”“应该”等就不适合使用,这样会给受话者留下不自信的印象,显然是不利于自身的,因为语言的模糊性还反映在认知和交际过程中大脑同外部世界,认知主体同认知个体、思维、情感,表达同愿望以及表达同理解之间的多种层次上。

四、从博弈论看不可靠评价语的运用场合

由于不可靠评价语的构式主要采取的是词语选用策略,从而具有很强的修辞效果,从博弈论的角度看,使用不可靠评价语可以实现多竞争目标的共存,既争取了自身利益,维护了良好形象,还可以给解码者带来潜在的积极影响,故在很多正式的重要的场合都会运用到不可靠评价语。

(一)外交领域

不可否认外交是一种突出的政治博弈现象,它讲求委婉含蓄的语言艺术,直截了当地表态,不留余地的做法是外交中的大忌。鲁苓提出“建设性模糊”概念,意指基于政治外交事务需要的语言模糊,外交人员为了某种政治目的,故意含糊其辞,不给出自己的真实态度和真实情况,或换个方式表达己方的评价,如“损失程度尚在预计中”、“正在采取积极的措施”、“提出了颇具建设性的意见”、“可望取得预期效果”等等说辞都是一定程度上的模糊。为了顺利完成交流,外交活动者必须“有所言,有所不言”,所以外交人士必须善于驾驭委婉、含蓄、模糊的外交语言,而听者必须非常留意,领会言外之意,否则将损失自身利益。如“坦率的交谈”实指分歧很大,无法沟通;“充分交换了意见”实指双方无法达成协议,吵得厉害;“会谈是有益的”实指双方目标暂时相距甚远,能坐下来谈就很好;“我们持保留态度”实指我们拒绝同意等用法,为避免刺激和尴尬弱化了攻击性,将国际紧张局势的严重性缩小到最低限度,均是出于外交礼节的需要,既体现了传播信息的真实性,又考虑到了面对大众传播时外交双方的面子,因而冲突分歧多采用逻辑暗含的方式传递信息,以保证负面信息内容的正面传播。根据焦点语义解释论中的双重表现理论,把焦点从句子抽出,余下的便是预设部分,反之亦然。所以在上述各句中,“坦率的”、“充分交换了”、“有益的”等词语就分别成为各句的焦点,而强调“坦率的”、“充分交换了”、“有益的”就是强调该句的衍推结果。这类话语在字面上掩饰了现实外交中的观点不一和意见冲突,但其委婉表述的衍推结果却暗示了会谈的真实情况,传达了外交事件中的真实信息。

(二)军事领域

军事委婉语是一种特殊的语用现象,某些国家政府常利用其特殊的表达方式来掩饰一些非正义的侵略和流血事件,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掩饰和美化,因为使用者忌讳其实质被人们指责、反对,因而有相当多的军事委婉语都是以“自我评价”的形式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企图通过所谓“先入为主”的印象粉饰自己。如把越战失败说成是“不完全的成功”、把伤及无辜平民说成是“附带损伤”等等。这类军事委婉语中的不可靠评价语的构成,往往是借助政治修辞学并与之有机结合起来的,或采用模糊焦点法,如把“军事侵略”说成“军事介入”、把“杀伤武器”说成“反人员武器”;或采用转弯抹角迂回法,如把“战斗”说成“交换火力”、把“间谍活动”说成是“可见侦察”;或采用反面着手法,如把“营救被扣押的人质行动失败”说成“不完全胜利”,“遭伏击”说成是“与敌人全方位交战”等,都是评价者在蓄意掩盖或美化自己军事行动的真实意图,淡化战争的残酷性。

(三)个人领域

个人领域主要指涉及到个人应聘、就业、晋升等需要自我展示或自我陈词的重要场合。由于关系到自身的重大利益,人们在这个环节就会不遗余力地自我表露,其中不乏“言过其实”、“言不符实”的评价语。如一位大学生应聘某家外贸公司时,先是绘声绘色地描述自己从事营销工作的打工经历,当招聘人员询问他的外语水平时,他当即表示:“能熟练地同老外对话,参加贸易谈判也不成问题”。招聘人员随手翻阅了他的大学英语4级证书,突然改用英语向他发问:“Will you please tell meyour working experience in English?”(能否用英语告诉我你的工作经历)没想到他却颇为紧张,说得结结巴巴。连这么基本的自我经历英语表述都不能对付,又何谈与老外进行贸易谈判呢?很显然,这位大学生在介绍自我能力时言过其实了。又如“我的性格比较开朗、随和;和亲人朋友能够和睦相处,并且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我以前在XX实习过,所以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这里的“比较开朗、随和”都存在着开朗、随和的程度问题;“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又到底是多少实践经验呢?这里我们得到的都是不可靠的自我评价

(四)应用文体

在现实生活、实际工作中,人们经常会使用到应用文体中的鉴定、推荐、总结、报告等书信体,出于对自己或他人的鼓励爱护,出于对部门或组织的激励肯定,有些评价性话语就充分表现出其艺术性,如在总结、报告中赘述业绩时常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迈上了一个新高度”、“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等肯定性话语;又如在鉴定、推荐中常见“学习认真自觉,理解和自学能力强,善于质疑、析疑、解疑”;“思维敏捷,学习成绩优异,名列年级前茅”;“该同志具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很好地协调及沟通,配合各部门负责人落实及完成公司各项工作,并热心帮助其他同事,与人相处和谐融洽”等评价语,虽说都是出于善良的愿望,但这些评价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情况,都是一些不负责任的客套话,或是出于博弈心理而传递的“言过其实”、“言不符实”的虚假信息,这对考察一个人的真实情况没有参考的价值,相反还有可能会造成一种对己对人不负责任的严重后果。正如《报刊文摘》2011年10月26日第3037期第3版面“类同推荐语”中指出的那样,“现在很多的推荐语如出一辙:集体总是热爱的;奉献总是乐于的;思维总是敏捷的;素质总是突出的;认同总是高度的。我们完全不能看到被推荐者的个性与才能”。这种不可靠评价不仅折射出流水作业的刻板,也反映了评价者中庸的个性和处事方式。

五、结语

不可否认,在语言博弈中,“不可靠评价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形式,能够产生独特的语言效果,具有一定的语用价值,它的运用无疑是有利于人际沟通与交流的。对于其在使用过程中,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可能带来的“言过其实”、“言不符实”等问题,我们就需要辩证看待,重要的是如何把握一个“度”的原则。人们在交际实践中,无论使用不可靠评价语的动机是什么,都应恪守礼貌原则,做到隐而不晦,曲而不涩,掩饰有方,溢美有度,只有这样才能给人们留下良好的印象,博得别人的尊重,得到应有的信任。

责任编校:肖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