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写出“批评”品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写出“批评”品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引言】

当下,反面写作、批评写作成为新的文化时尚,这股写作风潮对于一贯以正面立意的高考写作来说,无疑是一种颠覆。

然而,“批评”并非只是逻辑上的简单否定,“批评”更不能追随世俗需求软化为睡前朗读的生活闲适散文,社会写作不能排拒写作的责任,而作为社会写作的“前阶段”的高考写作,亦不能抛却写作的正面导向与建构性意义。

【时文链接】

丰富的安静

周国平

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却越来越安静了。我喜欢过宁静的日子。

当然,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如井中的死水。曾经有一个时代,广大的世界对于我们只是一个无法证实的传说,每一个人都被锁在狭小的角落里,如同螺丝钉被拧在一个不变的位置上。那时候,我刚离开学校,被分配到边远山区,生活平静而又单调。日子仿佛停止了,不像是一条河,更像是一口井。

后来,时代突然改变,人们的生活如同解冻的江河,又在阳光下的大地上纵横交错了。我也像是一条积压了太多能量的河流,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成了一道动荡不宁的急流。

而现在,我又重归于平静了。不过,这是跌宕之后的平静。在经历了许多冲撞和曲折之后,我的生命之河仿佛终于来到一处开阔的谷地,汇积成了一片浩淼的湖泊。我曾经流连于阿尔卑斯山麓的湖畔,看雪山、白云和森林的倒影伸展在蔚蓝的神秘之中。我知道,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

我的日子真的很安静。每天,我在家里读书和写作,外面各种热闹的圈子和聚会都和我无关。我和妻子女儿一起品尝着普通的人间亲情,我对这样的日子很满意,因为我的心境也是安静的。

也许,一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是需要某种热闹的。那时候,饱涨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为自己寻找一条河道,确定一个流向。但是,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随着年岁增长,人的生命会越来越精神化。

现在我觉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爱心,而这一切都超越于俗世的争斗,处在永久的和平之中。这种境界,正是丰富的安静之极致。

我并不完全排斥热闹,但是,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而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动力,没有一种价值追求为目标,那么,不管表面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物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点评】

周国平思考的哲学性是毋庸置疑的,这种哲学性思辨的缺席正是高中“批评”写作最窘迫的地方。

从主题深入的角度说,周国对这个时代的喧闹,因为“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而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动力,没有一种价值追求为目标,那么,不管表面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而这个结论的得出,乃是对自己曾经生活的一种反观:“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这种对耳熟能详的生活现象的穿透,是“安静”之所以“丰富”的由头。周国平在这里回答了,在我们这个追求快速发展的时代里,为什么他的选择在于“安静”,而他所选择的“安静”,与他“刚离开学校,被分配到一个边远山区,生活平静而又单调。日子仿佛停止了,不像是一条河,更像是一口井”的那个“曾经的时代”的本质不同在于:“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从文章建构角度说,现实性材料的缺失恐怕是周国平文章“人间烟火”味欠缺的主要原因,也是其文在学生中亲和力打折的原因之一。高中写作,精神性材料与现实性材料的并现与相得益彰还是十分关键的,现实性材料有助于文章走向世俗人生、具体针砭对象,精神性材料有助于文章思辨品质的提升与深化。

【练习设计】

请以“节奏”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闻,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关于“节奏”的解读,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切入:

1.音乐、文艺性作品等的节奏:强弱、长短(或动静快慢)

2.生活的节奏

3.生命的节奏

具体地说,万事万物的运动无不具有节奏。“节奏”这个词的初源,是从音乐理论中借来的,指的是音乐演奏的速度。音乐节奏,就像个人感受时间一样,是相当主观的体验。

可以按相同的音符顺序弹奏同一首曲子,但曲子究竟如何,还要看是谁演奏,因此,“节奏”的关键性因素,还是在于“人”。

而对于人来说,节奏更本质为一种生命意识。苏珊・朗格在她著名的美学著作《情感与形式》中说:“生命活动最独特的原则是节奏性,所有的生命都是有节奏的。在困难的环境中,生命节奏可能变得十分复杂,但如果真的失去了节奏,生命便不再继续下去。”

【写作策略】

从主题上说,对于“节奏”的生命意识层面的分析,是批评写作走向深度写出品质的可选之策。

从写作建构的角度说,学生往往停留在现象层面里宣泄,而对于现象背后,问题的分析则缺乏深度。因而,精选材料,弃耳熟能详的媒体材料、大众材料不用,是避免大众话语的要领;而不止于提供材料,还要学会以“我”的视角对材料进行思辨分析,是从浅俗化写作走向个性化深度写作的重要策略。

以下从现实性材料与精神性材料两个方面提供一些本题的写作素材。

一、现实性材料

1.安东里奥尼电影《云上的日子》里有个故事,在墨西哥有一个商人雇工人为他运送货物,期间这些工人停下来休息,任凭商人怎么恼火怎么劝诱就是不为所动,工人们解释说:如果走得太快会把自己的灵魂弄丢的。

2.早在1986年,就有人提出了“慢餐运动”,号召人们关注身体关注健康,提倡慢慢吃饭、慢慢走路、慢慢恋爱。

3.英国《卫报》对“科技”提出这样的质疑:莎士比亚没有“黑莓”、亚里士多德没有iphone也过得很好,基督教在没有博客的年代传向全球,耶稣在山上训诫时没有用广播和PowerPoint做展示。我们所有的科技对快乐生活来说,完全没有必要。

4.《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对于轻与重有精辟的探讨:重与慢、轻与快,它们遥相呼应密不可分。因为沉重所以缓慢,因为轻浮所以快捷。

二、精神性材料

1.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

2.在小说《缓慢》中昆德拉不无酸苦地问道:“为什么缓慢的乐趣消失了呢?以前那些闲逛的人们到哪里去了?那些民谣小曲中所歌咏的漂泊的英雄,那些游荡于磨坊、风车之间,酣睡在星空之下的流浪者,他们到哪里去了?他们随着乡间小路、随着草原和林间隙地、随着大自然消失了吗?”

“速度是技术革命带给人类的一种迷醉的方式。和摩托车骑士相反,跑步者始终待在自己的身体中,必须不断地想到自己的脚茧和喘息,他跑步时感觉到自己的体重、年纪,比任何时候都深切地意识到自我和生命的时间。当人被机器赋予了速度的之后,一切便改变了:自此之后,身体处在游戏之外,投身于一种无关肉体的、非物质的速度之中,纯粹的速度、速度本身以及令人兴奋的速度感之中。”

3.国家一级美术师曲德亮说:“我画的是生命的节奏。”美是什么,美是禅,美是道,美是生命的节奏。

4.日本著名的兵法家宫本武藏在《五轮书・地之卷》中说道:“一切事物都有其固有的节拍。无论哪个行业,都会有和谐的以及不和谐的‘节拍’之分,能够仔细辨别事物兴盛及衰败时的节拍,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佳作】

节奏

温州中学高三王一好

当一曲不知所云、快得失去了节奏的号称“神曲”的《忐忑》以不可阻挡的势头火遍大江南北的时候,这是一个已然失去了自己节奏的悲剧时代。

今天的我们共同见证了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10年里我们体验了高速互联网所带来的五光十色的世界,感受了高速列车风驰电掣般的快速,感受了时代瞬息万变的发展……一切都在变快,我们的节奏就这样在不知觉中乱了。生命本该是一曲清闲悠扬的高山流水,在和谐中舒缓流淌,如今,却失去了控制。我们收获了许多,细品间,却又似乎除却纷乱的节奏,什么都没有收获到。

梵・高曾经这样说:“我强烈地感到人的情形有如麦子,如果不被播到土里等待萌芽,便只能被磨碎制成面包。”这话颇为精准地道出了今天的我们所共有的焦虑――我们太久没有在“等待”中酝酿绸缪了,以至于在时代性的集体“磨碎”中成为了失去自我的碎片,在这个失去节奏的时代舞曲中,我们盲目地行走,却不知早已偏离了原有的方向。

节奏所带来的韵律是审美生命价值的最初本质体现。放慢步调,用心去欣赏路途上的草长莺飞,这才是回归生命节奏最睿智的行走方式。

曾经的韩少功,在1971年的除夕,决定逃离农村做一个知识分子;而在30年后快速崛起的中国,他和妻子还有一只狗,踏上了返乡的路途。当外面的浮华世界带来的已是生命本体不能承受和跟上的快节奏,智者选择了依从心灵的最初向往,走向朴素而简单的生活。没有多少人能拒绝川端康成诗意生活的感召:“凌晨四点钟,看见海棠花未眠。”――这样的恬适中的舒展之美,才是生命最本真的状态啊!

电影《立春》中的王彩玲是一个渴望去巴黎唱歌剧的小县城女人,坐在一路向南的火车上,她这样说道:“春天来的时候,总觉得会发生点什么。然而到头来什么也没有发生,就觉得自己错过了什么。”今天的我们,每个人都如王彩玲一样,渴望追上自己的梦想,然而心急的我们却忘了,当我们盲目地加快行进的节奏,那些属于个体生命难以磨灭的美丽风景也在无奈中凋谢了。有一天当我们再次回首,却只看到一路慌乱的足印时,我们却再也不能造访来时的路了。

如同梭罗独在瓦尔登湖垂钓一天星河的心境,格列柯的画笔下永恒不变的落日的泰然,我们仍应想念,找回生命节奏才是不显遗憾的旅程。像海子一样,劈柴喂马,周游世界,总有这样一天,面朝大海,你看啊,那里正是春暖花开!

【简评】

以“生命的节奏”作为写作对象,在批评品质的建构过程中运用了以下手段:1.选择高品质的材料,如梵・高、韩少功、电影《立春》、梭罗、格列柯、海子等,这些材料,既有现实性的,也有精神性的。2.对材料的运用不是搬运式的,而是剖析式的。即作者不是平面地堆积材料、简单总结,而是以材料作为思考的基点,材料是辅,思考是本。材料的运用在于思辨的丰厚与延伸,在于使个性化的思考有人间烟火的味道,从而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尤其可贵的是,作者关注到了摆正生命节奏的姿态,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生命本该是一曲清闲悠扬的高山流水,在和谐中舒缓流淌。”这是本文的思辨亮点。